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永续债等金融工具的重复征税问题.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36883884
  • 上传时间:2023-1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业二十年的老会计经验之谈,如果觉得有帮助请您打赏支持,谢谢!永续债等金融工具的重复征税问题企业基于降低自身资产负债率,以及缺乏资本融资手段等现实需求及因素限制,部分企业谋求发行永续债等金融工具针对此类业务,财政部下发《关于印发<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4]13号,以下简称13号文)规范相关会计处理,由于税法上对永续债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纳税处理方法不明确,导致了实务中极有可能产生的重复征税一、会计处理根据13号文规定,如果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能够无条件地避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同时,按照固定对固定原则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应将其发行的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1、投资时双方会计处理(1)投资方购买发行方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及本规定进行分类和计量2)发行方发行的金融工具归类为权益工具的,贷记其他权益工具优先股、永续债等科目2、利润分配时会计处理(1)发行方作为利润分配处理,不确认利息费用2)投资方作为投资收益处理,不确认为利息收入二、纳税处理:问题与意见(一)增值税永续票据合同中双方约定,借款利率为: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根据税法相关文件规定,对于以货币投资并取得固定利润或保底利润的,按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因此,投资方需根据取得的投资收益缴纳增值税,发行方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二)企业所得税1、投资方投资方取得的投资收益能否作为免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投资永续债取得的投资收益,目前很难被基层税务机关认同为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2、发行方由于发行方会计上作为未分配利润处理,如果作为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则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需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作纳税调减处理,但目前税法对此无明确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附件之《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填报说明》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税法规定不明确的,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暂按企业财务、会计规定计算即:如果会计核算时使用利润分配科目的,只要税法没有特殊规定,纳税时也应视同分红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人认为:(1)由于投资方取得的投资收益作为应税收入处理,发行方即利润分配方作为税后处理而不得税前扣除,则同一经济活动双方存在重复纳税现象。

      2)在增值税法规中,对收取分红一方认定的是贷款服务利息收入,那么对应地,分配红利的一方应作为利息支出3)政策障碍的解决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41号首次提出了兼具权益和债权双重特性的混合性投资业务,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重复征税问题,但它显然仅局限于假股真债业务,因为公告限定了在投资期满或者满足特定投资条件后,被投资企业需要赎回投资或偿还本金之类的条件,导致其不适用于发行永续债一类的业务所以,税务部门应当在对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政策进行补充和发展王骏点评:此前的业务实践中,我们也是根据北京市国税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口径,如果企业财务会计处理中是将永续债作为权益工具处理的,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但是,对于永续债的税前扣除,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当然也就无从指导企业所得税的伟大实践笔者仅凭实践的灵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1、发行永续债的会计处理,主要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发行方首先要依据准则的规定区分永续债到底是属于金融负债还是权益工具当然这一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识别时需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结合合同的具体条款,条件不同判断结果当然也就不同。

      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不会允许企业随意选择相对而言,还是按照其他权益工具处理的企业比较多必须注意的是,不是二选一的任意选择,而是基于股债区分条件的满足程度满足什么条件,就按照什么确认2、发行永续债的税收定性,目前主要的处理模式是税收服从于会计,依据会计处理确定其税收定性这一点其实是存在问题的,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于债务性融资(债权性投资)、权益性融资(权益性投资)已经有了基础界定,不是没有界定债务性融资的特点是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需要以其他具有支付利息性质的方式予以补偿的融资,而权益性投资不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拥有所有权税收运用层面需要在把握基本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永续债的习惯合约条款进行判断,这里税法并未要求其屈服于财务会计处理桥归桥、路归路,虽然税务定性这条路曲曲弯弯、泥泞不堪,但还是不宜一脚踩进会计的轨道上去从当前的永续债来看,持有人并不享有对发行方净资产的所有权3、不能陷入会计不列支,税法不扣除的怪圈这个怪圈非常具有迷惑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第八条是这个怪圈的始作俑者该八、关于税前扣除规定与企业实际会计处理之间的协调问题规定: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企业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并实际在财务会计处理上已确认的支出,凡没有超过《企业所得税法》和有关税收法规规定的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的,可按企业实际会计处理确认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

      实务中税务机关普遍将这个条款解释为只要会计不确认支出或者确认的支出低于税法标准就只允许按照会计确认的支出扣除这个条款通俗的说没有错,但不宜绝对化比如会计上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会计折旧按照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作为基数去计提折旧,这个时候就不能套用15号公告第八条仅允许企业按照会计上的折旧数去税前扣除,而应该允许企业按照计税基础计算折旧去税前扣除再比如: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折旧年限已期满且会计折旧已提足,但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尚未到期且税收折旧尚未足额扣除,在剩余期限内,会计上不再计提折旧或者说会计折旧为0,肯定不会超过剩余年限税法标准计算的折旧,但就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不超标就只能按会计数去扣除,应当允许企业对其未足额扣除的部分准予在剩余的税收折旧年限继续按规定扣除实务中15号公告第八条已经成为拒绝投资性房地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数低于税法公式计算数)不得扣除的最坚强的理由但是,我们不能再抱着15号公告的墨守成规的概念,事实上国税总局关于加速折旧、研发扣除的规定早已对之突破我们也不宜继续采用其约束,以财务会计上没有处理为利息支出为由,不允许永续债的利息扣除小编寄语:不要指望一张证书就能使你走向人生巅峰。

      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千万不要再考试通过之后,放松学习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人际沟通,实务经验,excel等等等等,都要学,都要积累要正确看待考证,证考出来,可以在工作上助你一臂之力,但是绝对不是说有了证,就有了一切有证书知识比别人多了一个选择会计学的学习,必须力求总结和应用相关技巧,使之更加便于理解和掌握学习时应充分利用知识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实质,找出核心要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卫生与保育》形考任务1-3+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教育学》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docx 25秋国家开放大学《Android核心开发技术》形考任务1-7参考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大作业答案.docx 国开2025年秋季《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答案.docx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6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内蒙古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贵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安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1月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测试物理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甘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答案).doc 2025年陕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1(原卷+答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