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备战高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附详细答案.doc
60页20诗歌鉴赏备战高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附详细答案(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C解析: (1)C(2)D(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第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唐]李贺①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② , 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③;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注释】①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或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的批判②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③鼍鼓:用扬子鳄的皮制作而成的鼓1)诗歌前九句通过场景描写,写了宴会的________和________景象,为尾句抒情造势注意:要求填写两个四字的成语或短语) (2)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析: (1)觥筹交错;歌舞升平(2)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①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其后四句写了音乐歌舞的美妙,突出了酒宴的辉煌与美好②其后两句讲述春光正好,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桃花随风如雨而落,但死亡紧随而来③尾两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
答政治讽刺诗也可,理由如下:①注解;②诗歌前11句讲述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③尾两句使用反语,暗带讽刺,说“统治者能喝酒喝吧,死后什么都喝不了,即便是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也不可能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中,先根据题干要求“诗歌前九句通过场景描写”,理解这九句含义理解诗句含义: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经过烹、炮的马肉(龙)和雄雉(凤)拿到口中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油脂被烧烤时的油爆声,像是在哭泣用绫罗锦绣做的帷幕中充满了香气罗帏之中,除了食品与酒的香气外,还有白齿的歌伎的吟唱和细腰的舞女和着龙笛的吹奏、鼍鼓的敲击在舞蹈题干要求“两个四字的成语或短语”,所以写的是觥筹交错和歌舞升平景象 (2)诗的前九句都是在写宴会的景象,应对其景象进行概括,即“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其后四句写了音乐歌舞的美妙,突出了酒宴的辉煌与美好”,这是“即事”,眼前之事写景常常是为了抒情,而且要阐述的是“抒怀诗”的理由,要侧重分析为什么抒怀,所以对写情的其后两句不能像写景那样简单概括,而是需要具体分析:其后两句讲述春光正好,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桃花随风如雨而落,但死亡紧随而来。
常常结尾才是卒章显志之处,所以尾两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如果答政治讽刺诗,那就要围绕其讽刺意味答题注释常常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根据注释“①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或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的批判”可以看出政治讽刺意味注解;而诗歌前11句描绘了歌舞升平的景象,如喝酒用“琉璃钟”,其形容酒杯名贵等,可见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既然要说其实政治讽刺诗,那么要看出诗歌末尾抒情表达的深层意味,尾两句说“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光,酒鬼刘伶坟上已经无酒可洒了”,其实是一种反讽手法,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 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⑵ 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①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其后四句写了音乐歌舞的美妙,突出了酒宴的辉煌与美好②其后两句讲述春光正好,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桃花随风如雨而落,但死亡紧随而来③尾两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
答政治讽刺诗也可,理由如下:①注解;②诗歌前11句讲述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③尾两句使用反语,暗带讽刺,说“统治者能喝酒喝吧,死后什么都喝不了,即便是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也不可能了”点评】 (1)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回答此题是要注意逐句翻译,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白话译文: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2)本题是对诗歌情感思想的考查,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 可以是整治讽喻诗,诗歌前九句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了宴会的斛筹交错、歌舞升平的景象,为尾句抒情造势,最后两句,“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表明劝酒,实则反语,讽刺意味浓郁也可以是即事抒怀诗,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极尽赞颂。
接下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伤感苦涩之情尽显最后,“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1)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解析: (1)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解析】【分析】(1)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①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③承上启下上联写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2)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
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照应标题《酬元九侍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