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下).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30142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 (下)血淋淋的“大团圆”,因缘于赵太爷的秘密毒计赵太爷得逞了,其他所有未庄人包括城 里人在内,全都中计了,被赵太爷利用了,欺骗了,蒙蔽了难道这能长久吗?一旦他们觉 悟过来,真相大白于天下,紧接着的是什么,还用说吗? 赵太爷得知阿 Q“在外面发财”的消息,于是有当天晚上赵府大会的隆重召开:“家庭决议 ”一旦阿 Q“踏进赵府的门槛”,赵太爷探明底细,防人之心和害人之心一并秘密地生长 起来了 当阿 Q 乘着醉意飘飘然,满街跑,狂热地高唱他的“革命造反”歌,忘乎所以,大声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冷冷地,静观事变,赵太爷领着秀 才大爷和“两个”真本家, “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窥测方向,以求一逞以赵太爷为 首的“真”赵家人要的是 实际上的胜利,而不是阿 Q 那样表面上的戏剧性效果革命的威力,赵太爷要比假洋鬼子更 明白阿 Q 必然成为“革命党”,赵太爷要比阿 Q 更明白深刻的恐惧,使面临灭 顶之灾 的恶狼装成一只恭顺的羔羊,赵太爷一声声“怯怯的”“老 Q”,欲言又止的“现在……发 财么?”终于套出了阿 Q“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的自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回得家来,赵太爷秀 才大爷父子久久“商量”的结果,是赶紧采用以屈求伸之计,投机革命,秀才大爷混进了 “自 由党”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 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见了只是徒然自己狂呼高叫“革命”,却不得其门而 入的阿 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背地里则磨刀霍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四天 之后,阿 Q 自己竟被当作真江洋大盗,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 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2昏暗围住土 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 Q 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 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 Q 抓出来;直待擒出 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 煞有介事,逮捕,再三审判,在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终落得一个血淋淋的“大团圆”天 日昭昭, “赵家遭抢”根本与阿 Q 风马牛不相及阿 Q 何以终落得一个血淋淋的“大团圆”? 秘密在于:被侮辱,被损害,不甘久久忍气吞声当奴隶的农民,终归要像人一样活下去,像 阿 Q 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

      真正的革命党必然不会饶恕这个未庄的土皇帝 赵太爷欠下阿 Q 那么多,阿 Q 不会放过他这个问 题,赵太爷当然远比我们一些自以为是的批评家更明白 “赵家遭抢了!”赵太爷官报私仇 正好除去心腹 大患的时机也来了 “赵家遭抢”本是无头案,正好无中生有,嫁祸于人,栽赃阿 Q,告他 就是打家劫舍的罪魁祸首于是乎,大睡其觉的阿 Q,才会像真江洋大盗那样被“抓出来” 老光头威逼阿 Q:“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 ”怎样“早”知道的? 赵家“遭抢”后,惟“庭训”是从的秀才大爷非特“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 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难道这不意味着诬陷,行贿,公报私仇,借刀杀人, 而这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吃人不吐骨头的豺狼,就是革命前未庄那个为所欲为的土皇帝赵 太爷吗? 赵太爷的毒计所以得逞,就在新成立的革命政府太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跟封建遗老举人老 爷较劲, “惩一儆百”对阿 Q 的审判虽然进行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先入为主,徒具形式 审判者威逼阿 Q“从实招来”, “长衫人物”也跟着起哄:“招罢!”阿 Q 的供词是“断断续 续”半句话:“我本来要……来投……”, “投”即“投降”亦即“申请加入”革命党的意 思,可惜由于胆小,口呐,这个意思没说出来。

      去“结识”假3洋鬼子那一次,阿 Q 也曾有过 类似的表白假洋鬼子当然明白阿 Q 说话的意思但这一次,审判者全都大大误解了,将“ 我本来要……来投”降革命党“误解为是来投案的”[6]468问者自问,答者自答 , 性命攸关而各说各的话紧接下来,审判者问:“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即为什么不自 己来“投案”;阿 Q 的供词是:“假洋鬼子不准我!”意思是假洋鬼子不接受他的申请,不 准他革命;审判者又误解为阿 Q 要自己来投案而假洋鬼子“不准”,故有这样的威逼:“胡 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阿 Q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才问道:“什么?…… ”审判者诱供:“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阿 Q 照实回答:“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 己搬走了 ”阿 Q 所谓“他们”是虚指,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是 什么人不料审判者误解了,宁肯相信阿 Q 所谓“他们”是实指,阿 Q 的确跟“他们”是“同 党”,参加了这抢劫,将阿 Q 的所见“他们自己搬走了”当成 阿 Q 的确参与了,凭空要阿 Q 交待:“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 ”没有的事情怎么 能“说出来”呢?“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可审判者宁肯相信“银桃子”挂 在大襟上的诬陷者,诬陷者“二十千的赏钱”当然要比阿 Q 词不达意的口供作用大。

      令人 痛心不已的是,阿 Q 凭借想象,感觉良好:“因为我想造反”,才被抓进监狱那背后的一 切,秘密之中的秘密,他非特没想到,并且根本不会去想,尤其是不会去想杀身之祸的招致 即“革命”“造反”与自己既定思想行为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绑赴刑场的路上, “他意 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至死也不明白,他究竟 是因为什么死的!活着的人又有谁明白呢?未庄人明白吗?“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 未庄人糊里糊涂,倒果为因,自然“都说”阿 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 究竟他坏的“证据”在哪里?“证据”根本没有,不存在城里人明白吗?“城里的舆论却不 佳,他们多半不满足”因为城里人想看的是“杀头”,阿 Q 却遭“枪毙”,按照他们的欣 赏趣味,枪毙并无杀头这4般“好看”他们想听的是唱戏,阿 Q 游街示众那么久竟“没有” 唱一句, “他们白跟”一趟了蝼蚁尚且惜性命,一个好端端的人,仅仅因为愚弱,无端地 被毒计害了,同类的愚弱同样惊人,那野蛮、残忍、放纵、非理性东西,反而因同类被害, 释放出来了阿 Q 在遭枪毙之前,先已被这些愚弱的同类的心“枪毙”了无数次,想象着, 渴望着,眼巴巴等着, “张着嘴”,脖子当然被拉长了,累不累?“嚓!”曾几何时,阿 Q 颇 为得意地表演, “咳,好看,杀革命党”。

      结果他自己落得什么下场? 哦, 《大团圆》,一首中国的《荒原》,精神的“荒原”, 《呐喊自序》所剖白所断言“ 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 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旧景重现,死灰复燃哦, “大团圆”,现代主义荒诞派或先锋派《感天动 地窦娥冤》,启蒙主义感天动地的万古绝唱呐喊的沉默,滚烫的冰火,在吐露“我的阿 Q ”或“国民性”永恒的秘密……《大团圆》就是以如此出乎意料情理之中丝丝入扣一气呵成的精细入微,表现令人震惊不已愤慨不已血 淋淋的“大团圆” “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14]683 在 《大团圆》里,生活的逻辑与艺术的逻辑交相辉映,全方位地显示出严酷环境下, 生活—哲理的丰富性和广袤性革命不彻底,错杀了阿 Q,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反为“阔 人” 赵太爷之流所利用作家一丝一毫都没有将革命理想化,描写了革命本身的诸多问题,但一 丝一毫也没有否定革命本身革命使得举人老爷赵太爷之流威风扫地,为所欲为的时代毕竟 无可挽回地过去了,所以“全家都号啕了”, “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怀恋昔时的 心情)[6]468。

      “大团圆”的秘密说明,鲁迅的确是一位“全心全意地关心文学社会效果的作家”,的确拥 有非凡的感受力,非凡的判断力,非凡的技巧,非凡的表现力他没有将人美化也没有将人 丑 化,没有将革命拔高也没有将革命贬低革命教人活不是5教人死,跟人相比,革命并非惟一 更非最高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人本身:人生现实缺陷或缺点的补救、改良 五、 论“我的阿 Q”:“国民性”思想观 念或真理的深度 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个体小生产者整个的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的阿 Q 精神,鲁迅视之为“ 国民性”,有时称之为“国民的弱点”,有时又称之为“国人的魂灵”或“沉默的国民的魂 灵”诸如此类独特的思想观念,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据许寿裳回忆,1902 年秋,当 他和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相识: “见面时每每谈中国民族性的缺点因为身在异国,刺激多端,……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 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 根何在?对于(一),因为古今中外哲人所孜孜追求的,其说浩瀚,我们尽善而从,并不多 说对于(二)的探索,当时我们觉得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 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

      口号只管很好听,标语和宣言只管很好看,书本上只 管说得冠冕堂皇,天花乱坠,但按之实际,却完全不是这回事至于(三)的症结,当然要 在历史上去探究,因缘虽多,而两次奴于异族,认为是最大最深的病根做奴隶的人还有什 么地方可以说诚说爱呢?……惟一的救济方法是革命我们两人聚谈每每忘了时刻我从此 就佩服他的理想之高超,着眼点之远大他后来所以决心学医以及毅然弃医而学文学,都是 由此出发的 ”[15]59-61 “他对于这文艺运动,——也就是对于国民性劣点的研 究,揭发,攻击,肃清,终身不懈,三十年如一日,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 使我始终钦佩的原因之一 ”[注:许寿裳:《怀亡友鲁迅》,载《我所认识的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61981 年版,第 8 页 “国民性”三问题,还可参阅:《我所认识的鲁迅》 ,第 70-73 页;《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20-23 页] 依鲁迅之见,人对社会负有责任国家民族不行,是因为人民不行,人民不行是由于制度不 行,制度不行是由人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心理状态或习惯不健全,冲不破“古训”所 筑 成的高墙当他在日本的医学实验室里解剖人体时,就已认定“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 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16]417 中华民 族的复兴,取决于“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 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17]56 在以后千变万化 的社会潮流中,鲁迅始终坚持并发展了他独特的“国民性”思想观念一直到逝世那一年— —1936 年3 月 4 日,鲁迅仍念念不忘,剖白心迹:“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 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 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18]682-683 对我们“国民性”的“伟大”,鲁迅自有其非凡的了解;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或“国民性”的改善,鲁迅自 有其非凡的渴望勇者知 耳心自强者强惟 其如此,鲁迅方能冲破传统,万难不辞,得失 毁誉不计, “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 “国民性的缺点”,撕下“面子”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惟其如此,方有“我的阿 Q”艰难漫长的孕育,一朝诞生 为了警人警世,作家企求自己创作尽善尽美有时为了一个字词的使用,甚至特别找人请教 ,商量,反复推敲。

      [注:参阅川岛:《当鲁迅先生写〈阿 Q 正传〉的时候》,载《和鲁迅相处的日子》,人 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1-16 页]《阿 Q7正传》问世好几年以后,作家仍记忆犹新:“我当做《阿 Q 正传 》到[阿]Q 被捉时,做不下去了,曾想装作酒醉去打巡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