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doc
12页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限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樊增加2012-8-19 14:26:44 来源:《投资探讨》2007年第9期 利用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先进的技术,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优势又是其获得垄断地位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为了保持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他们也会实行相应的手段进行技术垄断与限制,防止技术的过度扩散,以充分发挥其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回报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就要实行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一、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限制策略 1.跨国公司实行技术内部转移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投入、对华技术转移还是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先进技术领域依旧对华实行封锁,主要表现就是技术转移时仍旧以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为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济的外部性也会实现技术的非自愿性转移与扩散技术内部转移是技术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流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内部化,主要是为了规避外部市场的干扰,防止技术仿照和外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领先优势和实现技术价值。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目的就是利润,因此在技术上对国内科研机构保持相对封闭是必要的这确定了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设备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还可能抑制中国的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实力”的获得,也就是技术转移的接受方能够独立驾驭转移的技术并形成相关的学问体系跨国公司的内部技术转移,阻碍了中国驾驭完整的产品生产技术的可能,没有达到引进先进技术的本意 当前,中国国内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现象日趋严峻,在华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中国大量高级科技人才,还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搜寻人才和技术,同时主动活跃在中国的技术市场和专利市场上这事实上是中国企业或科研院所向在华外资企业扩散技术,从而导致中国企业的逆向扩散问题 2.跨国公司强化专利与学问产权爱护1995年1月1日起生效的《与贸易有关的学问产权协议》(TRIPs)是全部WTO成员在学问产权方面必需遵守和执行的协议之一TRIPs一方面会促进各国立法实质性的变革,促进该国国内创新、外国干脆投资和技术转移,另一方面也会限制一些国家和企业利用技术级差获得技术扩散好处的可能性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学问产权限制”战略,通过滥用自己在学问产权方面的优势,挤压我国的学问产权爱护和产业升级空间,势必对我国产业平安构成严峻威逼。
跨国公司的“学问产权限制”战略给我国产业带来的影响,从进出口贸易中也可以窥见一斑:我国出口产品对学问产权的依靠程度很小,只有1%的出口产品有学问产权爱护,而进口产品中有50%以上有学问产权爱护 跨国公司在长期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专利管理阅历,主要体现在:一是将专利申请与对外干脆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在东道国申请专利后再进行投资,以专利权来爱护其关键技术二是为了持续地保持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将基本专利与外围专利相结合,将专利与技术隐私相结合,形成不同的专利防卫体系,以弥补法律爱护的不足近年来,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逐年上升,占据国内专利受理和授权的相当部分据统计,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外资企业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在光学、无线传输、信息存储、移动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外资申请专利比例高达90%以上 3.跨国公司对技术标准进行限制对行业或产品关键技术标准的限制,是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和市场限制的最高手段技术标准是比专利层次更高的学问产权一个产品的国际标准形成一般包含着很多个专利从当前国际竞争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谁驾驭了标准的制定权,或者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驾驭了市场主动权。
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投入,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牢牢驾驭产业发展方向 跨国公司为了减小或避开风险,在一些R&D投入过大、风险较高的产业,通过组建研发战略联盟进行标准的开发与制定通过这种方式,跨国公司驾驭着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使其他企业难以突破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将其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汉化进行推广,成为主导中国产业发展和限制中国市场的技术标准而国内企业由于研发实力等方面的差距,在短期内根本难以突破其限制 4.跨国公司在技术上坚持股权限制随着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与放松,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愈来愈倾向于实行独资方式1995年,独资经营占到了26%,1998年上升到35.8%,到2004年,独资经营的比重竟然飙升到了41.6%的高峰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实行独资或内部非独立形式,这主要是出于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以及强化总公司对全球R&D活动的限制等战略考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与中国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但跨国公司对合作的最终成果一般提出了学问产权要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实践表明:愈是高新技术产业,外资愈是倾向于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实行独资方式。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企业所采纳的技术要优于合资企业,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所运用的技术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 5.跨国公司实施研发分工策略跨国公司为了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在华实行“研发分工”策略进行技术限制在华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主要是进行适应市场须要的研发活动,仅有很少部分进行基础性和原创性的创新型探讨这一策略实施的结果就是使跨国公司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通过研发分工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与限制,而中国国内的企业只能徘徊在产业链的下游 20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进入高潮微软、摩托罗拉、宝洁、英特尔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或宣布了大型的R&D投资安排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已经达近千家但是,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R&D投资,仍以协助性研发机构类型居多,绝大多数研发活动都是以中国市场为目标,从事适应型、专业技术型、试验产品推广活动如IBM中国探讨中心,主要引进IBM全球技术成果,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及解决方案,包括语音技术、文本分析和挖掘技术、手写体识别技术等。
6.通过跨国并购形成“技术锁定”和“技术依靠”跨国公司通过在华并购,会形成技术锁定和技术依靠技术锁定是指具有某项产品或服务技术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从该产品有关的基础理论、战略规划、探讨开发、工艺设计、制造流程、品质限制、物流配送、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精致设计一些难以破解的障碍,以期获得技术垄断的最大收益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锁定的状况越来越严峻跨国公司通过技术限制和技术保密,削减技术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其对中国整个产业的技术锁定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政策,还导致了我国一些产业过度依靠外国技术由于技术依靠,不行能驾驭核心环节所须要的学问和技能,所以在竞争战略上会受到严峻制约,表现为战略决策空间的狭小更严峻的是,在技术发生变更并导致市场变更时,由于原来拥有的产品及其生产实力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所以技术依靠型产业面临着组织灭亡的威逼 二、客观相识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一)客观相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技术转移 1.外资企业的技术是否是我国技术的组成部分?在以国际投资和跨国生产为纽带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假如把跨国公司限制下的技术转移看做是中国技术升级和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假如把跨国公司限制下的研发活动,看做是中国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实力的提高,就会忽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产生盲目乐观的心情以及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靠风险。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不是中国技术水平的真实反映,而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战略、实现本公司利益乃至维护代表本国利益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跨国公司在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时,都严格区分是“自己的”还是“中国的”,力争运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并严格限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并通过多种方式研制中国的标准和品牌跨国公司根本没有把“中国的”当作是他们自己的,假如一味地将跨国公司的技术当做自己的,那只能是单方面的意愿因为这涉及根本利益之争问题在日益开放和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没有一个超越国界和民族界限的大同世界在经济领域,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政府协作跨国公司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各种形式的贸易爱护措施压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美国并没有与其他国家混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去追求大同世界,而是强调和突出本土的自身与特殊利益 2.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称中国为“世界工厂”其实,较为客观地说,中国还不足以被称为“世界工厂”因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应当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实力,以及相当的自主学问产权,而中国缺乏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实力,因此只能充当一个加工者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2004年中国具有自主学问产权和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不足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出口占85%,很多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并没有驾驭在自己的手中历史上,英国曾作为“世界工厂”,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技术生产行销世界各地的产品 3.中国是不是“世界研发中心”?近一段时间,国内外有人炒作中国的研发大国地位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日趋活跃,研发投资费用大量增加,有人认为中国用于研发投入的费用已经大幅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研发中心”和“世界研发大国”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把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算作中国的研发费用,将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看做是中国自己的研发活动假如我们细致思索,就可以理性地知道中国并不是“世界研发中心”和“世界研发大国”,中国只是在世界各国研发投入增加的背景下,也紧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已,中国仅仅是世界研发大潮中的一小部分,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成果的学问产权并不是驾驭在中国自己手中,而是由跨国公司牢牢驾驭况且,中国自己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二)跨国公司技术限制对中国技术创新和升级的影响 客观地讲,中国企业及研发机构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干中学”的过程,能够学习和驾驭一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技术和管理阅历,实现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肯定推动作用。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全球技术竞争的日益白热化,跨国公司的技术限制也愈来愈明显在此情景下,中国要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更加困难,跨国公司大规模的技术转移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并不肯定是好事 1.学习和汲取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难度加大近年来,很多人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期望上升,认为可以通过学习和汲取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其实,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爱护,跨国公司在进行技术转移的同时,对技术的限制从没有放松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部分产业就已经有跨国公司进入,甚至与中国合资,但是我们并没有驾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也没有形成自主创新实力自从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力度加大,但同时跨国公司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了对技术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有不断强化之势,技术溢出效应可能会愈来愈小在由外资引发的国际经济交换中,在外商对技术的严格限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廉价的人力资本参加国际资本循环,而很少形成技术沉淀,特殊是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沉淀 2.固化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尽管中国的技术水平近年来有所提升,但很多产业都缺乏核心技术,不少企业技术“空心化”,关键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