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清代和民国时期嘉禾县食盐贸易浅析新编.doc
3页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马上删除资料共共享,我们负责传递学问清代和民国时期嘉禾县食盐贸易浅析 清代和民国时期,嘉禾县经济落后,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盐需要从外地运来以下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嘉禾县食盐贸易 由于食盐来源地几经变动,加上山路坎坷、交通不便,食盐供应问题成为当时嘉禾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嘉禾人为了猎取食盐,克服种种困难,以人力肩挑的方式在崇山峻岭中穿行,饱尝艰辛本文拟对此作探讨 一、食盐来源地的变动 清代湖南盐业承袭“引岸制”①,湖南主销淮盐湖南南部地区虽然名义上早在唐宋时期即已纳入政府食盐专卖体系, 实际上直到清朝建立, 这里的食盐流通仍旧基本处于自由贸易状态②嘉禾县位于湖南南部,靠近广东,是淮盐与粤盐销售区域的交界地带嘉禾县建立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建县初期,其食盐的流通亦处于自由贸易的状态有清一代,嘉禾县的食盐贸易渐渐纳入清朝政府的食盐专卖体系,淮盐和粤盐在嘉禾境内交替销售不过,从总体来看,嘉禾人食粤盐的时间远远长于食淮盐的时间,清代嘉禾县境内食盐销售以粤盐为主 嘉禾县所在地域在建县以前便已经有过几次食盐来源地的变动嘉禾旧域桂、临,隶衡郡,合永、宝三府原食淮盐。
元末,陈友谅据武昌,下游阻舟,乃食粤盐,是为衡、永、宝食粤盐之始,亦即为嘉禾食粤盐之始明洪武初,复旧隆庆间,以古田苗变,又销粤引③ 可见,建县之前,嘉禾地域百姓以食淮盐为主一旦长江中游地区发生战乱,淮盐运道受阻,无法运抵嘉禾地域,嘉禾地域百姓便就近改食粤盐元朝末年,陈友谅占据武昌,运送淮盐的船只无法抵达湖南,嘉禾地域开头销售粤盐此外,假如两广地区发生动乱,朝廷也会要求湘南地区的州县销售粤盐,以便就近筹集军饷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广西古田县发生农夫起义,为了就近筹集军饷,明朝政府指令湘南地区销售粤引,嘉禾地域再次销售粤盐然而,从总体来看,建县之前嘉禾地域百姓食淮盐的时间要长于食粤盐的时间 嘉禾县建立以后,其境内的食盐贸易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食盐销售以粤盐为主嘉禾建县后,属桂阳州管辖建县之初,嘉禾仍食粤盐进入清朝以后,受局势影响,嘉禾境内渐渐改食淮盐国初,两粤未安,商旅不通淮商寻昔引地,舳舻载运,衔尾而至,由顺治丁亥(1647)以及康熙辛亥(1671)食淮盐又二十五年矣① 康熙十年(1671),广东巡抚以衡州、永州、宝庆三府改为两淮盐区,导致粤盐滞销,阻碍完纳饷课为借口,恳求清朝政府令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销售粤盐。
这一恳求假如被清政府接受,将大大加重桂阳州及其所辖三县百姓的负担,因此遭到了以桂阳知州袁继善为首的四州县官民的反对不过,四州县官民的反对最终归于失败粤抚军李以三府销淮引,致粤滞销,碍完饷课为辞,请令桂、临、蓝、嘉四处仍销粤引,遂有计目散盐,求完课额之苛税,知州袁继善力争不得② 此后,直到清朝灭亡,嘉禾境内以销售粤盐为主 民国时期,时局不稳,芦盐、辽盐、淮盐、粤盐在嘉禾境内都有销售近者,湖湘或运芦、辽诸盐,济淮乏,粤盐船运大滞而民国十六年,民军屯武汉,下游盐荒,粤盐乃大鬯商趋时情,信有征矣③ 民国时期,在嘉禾县的食盐贸易中,政府干预减弱,市场调整加强尽管如此,嘉禾境内食盐销售照旧以粤盐为主 二、粤盐盐埠及盐行的变迁 嘉禾人所食粤盐主要来自连州星子埠粤盐兴盛时,清政府曾经在临武县东南的牛头市设立盐埠始粤盐盛时,牛头立埠发运,官民皆倚其利④ 嘉禾人就近选购牛头埠粤盐,运回本县销售牛头埠的设立,经受了一番曲折,其缘由是清政府“计丁派销盐引”⑤ 政策的实施如前所述,康熙十年清政府令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销售粤盐十二年后,亦即康熙二十二年,偏沅巡抚以四州县户口稀有、责销不便为由,恳求在桂阳、临武、蓝山、嘉禾四州县按粤西之例实行计丁派销盐引的政策。
越十二年,偏沅巡抚卢上言四处户口稀有,责销不便,乃依据粤西计丁派销之例⑥ 从今以后,湘南地区淮盐、粤盐销引之争演化为粤盐运埠之争 计丁派销盐引的政策实行之初,嘉禾县的丁额为2567人,销售粤盐盐引94道3分此后,派销给嘉禾县的粤盐盐引数量逐年增加康熙四十六年,粤盐盐引在嘉禾县的销售数量增至1677道康熙四十七年,广东巡抚又以连州盐埠积引很多为由,题请清朝政府向湘南地区匀派盐引,嘉禾县粤盐盐引销售量陡增至2677道此举大大加重了包括嘉禾县在内的湘南地区人民的负担桂阳州辖区的人民建议改近运盐道路,用以抵消盐引销量增加所带来的负担嘉禾人邝义豪等上书,恳求改在较星子埠更为近便的牛头市设立盐埠桂郡人乃议改近运道,为销引增加之抵制里民邝义豪等因上书言小民担盐往连州星子埠百里至二百里不等,高岭仄径,左担艰涩,甚于栈道,宜改埠于牛汾(即牛头市――引者)① 牛头市距临武县城30里,与桂阳州、蓝山县、嘉禾县的距离也适中,处于肆水上游肆水又名武水,下游可达韶关、广州沿此河从广东运盐至牛头埠比较便利然而,连州埠、乐昌埠的盐商以河窄流急、阻遏船运以及私盐泛滥为借口,极力阻挠在牛头市设立盐埠,企图独占盐埠之利郴州官吏亦袒护乐昌埠的盐商。
而连州、乐昌埠商藉词泷河浇隘、迟运、私售滋弊,力争之,实则为争彼埠利耳,郴州官吏袒乐昌埠商② 在此状况之下,桂阳知州伍士琪约集郴州、桂阳州以及两州下辖的八县官员,重新对拟设盐埠位置和相关运盐路线进行勘定,勘定的结论是在牛头市设立盐埠的确较为近便知州伍士琪复会两州八县勘定,牛头果便③ 经过桂阳州及其下辖三县官民的努力争取,牛头埠最终设立清朝政府于牛头市设立总埠,同时,在紧邻牛头市的肆水东岸设立分埠――桂临埠牛头埠设有盐铺四十九间半其中,临武县盐铺九间半,蓝山县、嘉禾县各有盐铺二十间牛头埠设立之初,赢利丰厚,对当地财政收入贡献巨大埠初立,利市数倍,县官多取办埠商,科举士子,例有馈遗④ 道光年间(1821―1850),牛头埠开头衰落咸丰年间(1851―1861),牛头埠遭到太平天国起义军破坏,最终被废弃道光间渐衰,咸丰粤寇乱,牛埠告废⑤ 此后,广东盐商改在郴州宜章县设立盐埠,而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百姓不得不绕道至连州星子埠贩运食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