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改变艺术——艺术研究的媒介视角.doc
7页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媒介改变艺术——艺术研究的媒介视角隋岩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 100024内容摘要: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发艺术的变革,关注传播媒介与艺术形态演变之间的历史呼应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传播学视角: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媒介改变艺术的创作、传播及接受过程,进而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又改变了艺术的本体性存在,使其获得独特的 传播魅力, 电视媒介的魅力主要 缘于其能指与所指的相似性热媒介的机械性、类型化、复制性迎合了大众文化的需求和特性,其抑制受众创造性、传播内容平面性的特点又与大众文化进行商业营销和社会控制的目的不谋而合;大众文化多倾向于热媒介,偏好偏倚空间的传播冷媒介 “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势必要求接受者有较高的参与能力;精英艺术多倾向于冷媒介,青睐于偏倚 时间的传播关键词:媒介;艺术;精英艺术;大众文化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每一种新的传播与接受方式的出现,都丰富了艺术得以呈现的形式,进而引发了艺术本体的变革,即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使艺术本身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艺术的表现及其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其被承载的媒介:钟鼎文的价值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字记载了殷周秦汉时期的文化,甚至更因为这些文字是被铸造在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甲骨文的价值当然在于它保存了史前文化,但更在于使保存流传得以实现的媒介是不易获取的甲骨。
关注传播媒介与艺术形态演变之间的历史呼应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传播学视角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首先,媒介与它所承载的艺术的形式密切相关媒介工具形式决定着艺术的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呈现方式又深刻地影响着艺术的形式,是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媒介对艺术形式的意义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媒介决定着艺术形式,媒介即形式如此,媒介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就会不同不同媒介有着不同的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即不同的符号系统媒介不同,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不同,即符号系统不同;符号系统不同,信息则变如小说和电视剧这两种相关相近的艺术形式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有着两种相去甚远的符号系统——印刷媒介的文字符号和电视媒介的画面符号即使是有着相同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乃至细节(如小说和据其改编的电视剧) ,由媒介不同而导致的符号系统不同决定了二者艺术形式的不同同样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故事,小说《红楼梦》和电视剧《红楼梦》的存在方式、对受众的影响力、传播效果截然有别所以,不能脱离媒介工具形式而单纯考察艺术形式,否则电视剧艺术就成为小说艺术的一个简单的延续,而忽略了二者各自独特的媒介特性,及其引发的创作、传播、接受过程。
其次,媒介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艺术的内容(讯息) 正如麦克卢汉断言的:“媒介即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讯息” 所谓的“媒介即讯息” ,其含义是:不仅媒介承载的内容是讯息,决定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媒介本身也是讯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讯息(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内容如何被传播与被接受,也即媒介也决定着内容换个角度说,内容(讯息)本身只具有势能,势能要通过接受才能转化为动能做功,也即只有被接受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讯息,而决定如何被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媒介,什么样的媒介引发什么样的传播与接受这与洛特曼的思想遥相呼应:洛特曼认为,不仅语言承载着内容,结构也潜在地承载着内容,结构即讯息(内容) 媒介首先是形式,形式与结构密不可分,根据洛特曼的观点,结构承载内容,那么媒介也是内容的组成部分,甚至决定着内容媒介不仅是讯息的“容器” ,也是内容之所以如此自我生成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媒介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讯息本身) 一句话,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不仅决定着内容呈现方式(形式) ,也决定着内容本身旧金山大学校长早川博士的论文《媒介并非讯息》驳斥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点,施拉姆在他的名著《传播学概论》中也回应了早川博士的观点,认为讯息是讯息,媒介是媒介,媒介不是讯息, “谁能争辩说判断肯尼迪总统逝世消息的影响主要是看它是由电视、广播、报刊传播的还是有口头传播的,或者争辩说,关于肯尼迪的消息同有关家务的连续片所起的不同影响主要是因为人们是通过报刊得知那条消息而连续片则是通过电视看到的?” 1其实不然,倘若申奥成功的消息不是全体国人同时通过电视获得,在讯息到达前的那一刻不是全体中国人聚集在电视机前,而是第二天、第三天每个人通过不同渠道分别获得,如施拉姆所说,有人是通过读报纸,有人是听朋友说的,那么这个消息是否还有集束力量?是否还有那么大的震撼力?同样是申奥成功这个讯息,如果它的震撼力减弱,那么讯息本身的存在方式就改变了,2001 年 7月 12 日的夜晚就不会成为永志难忘的狂欢之夜了。
电视媒介的现场感、声像传播的真实感、直播的即时性,是这个讯息得以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媒介不仅决定着讯息的形式,而且书写着讯息的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施拉姆等人笔下的“讯息”是指消息的内涵,而麦克卢汉的“讯息”则指科技的形式亦不然,我认为二者的“讯息”概念都是指消息的内涵,否则麦氏的思想就不会石破惊天了 “媒介即讯息”是对内容独尊、内容包打一切的反动,强调的是媒介的科技形式既影响着传播的形式也影响着传播的内容,这从另一面让我们认识到媒介之所以决定着艺术的本体性存在,是因为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媒介改变艺术的创作、传播及接受过程媒介对艺术的决定性影响,还表现在媒介改变着艺术的创作过程、传播过程及接受过程艺术的创作过程、传播过程及接受过程又影响着艺术本身的存在方式,也即媒介的传播与接受方式是以该媒介为载体的该种艺术形态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多年前已被宣判为夕阳工业的广播近年来在北京地区的快速发展,就是由于广播媒介的传播方式非常适应于在交通高度拥堵的城市中开车时以听为主的接受方式张艺谋拍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拍到一半胶卷用完了,全体摄制人员只好停下工作等待从县城里送胶片来。
如果当时张艺谋是用数码摄像机在拍摄,就不用等赶着送来的胶片,媒介就会改变创作过程当媒介改变艺术的创作过程创作方式或传播与接受过程时,也必然改变艺术的呈现方式不是因为足球比赛本身的好看使电视传播的收视率得以节节攀升,恰恰是因为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接受特性成就了足球比赛——将临门一脚的精彩、进球后的狂喜、失球时的掩面而泣、球迷虔诚的热泪、教练失态的懊恼等等画面,通过近景、中景、远景、长镜头、变焦、蒙太奇、慢动作、催人泪下的音乐等等手段,把无数美妙瞬间组合在一起,造成直观感、现场感、多人同时接受等当我们慵懒地半躺半坐在客厅沙发里一边做着其他事情,一边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电视时,我们已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艺术的接受方式与我们蜷缩在书房的沙发里静静地捧读长卷的那种接受方式截然不同看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电视似乎可以更随意些,可以多人同时收看,可以边聊天边看;而很难想象几个人同时读一本小说的热闹场面北京东直门内鬼街餐厅的火爆,正是得益于众人可以聚在一起吃着喝着同时观看电视足球比赛有学者认为,电影美学是静观美学,电视美学是评议美学,网络美学是互动美学这种区分首先是因为承载三种“美学形态”的媒介各有其不同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接收特性不同。
这种区分方法无疑也是以媒介的传播及接受过程为出发点新媒介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艺术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使其原有的样式、风格、类型乃至整个形态和传播活动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即艺术的创作过程和传播接受过程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又改变了艺术自身的存在方式,使其获得独特的传播魅力媒介决定艺术魅力正因为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正因为传播与接受过程的优势,使得以新媒介为载体的艺术较之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艺术,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力量,抑或说,媒介的力量决定甚至超越着艺术本身的魅力名著改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电视剧《红楼梦》比小说《红楼梦》更凄婉动人吗?电视剧《水浒传》比小说《水浒传》更引人入胜吗?支持电视剧收视率的是媒介的力量小说比电视剧显然更富于审美蕴含,报纸新闻也往往比电视新闻更具有深度,但是,当我们无奈于屈从于“世界是电视的反映”时,并非意味着电视承载的艺术内容绝对优越于文字、广播等其他媒介承载的艺术内容,而我们却很难相信“世界是报纸的反映”或是“世界是广播的反映” 对于“世界是电视的反映”这种颠覆传统的判断 2,我们可以从多种学科角度、多个学术侧面予以阐释、评价,但其中一个基本的理解就是,这句话形象而准确地描述了电视这种媒介本身的力量。
小说《红楼梦》可以凭借文字产生的想象而使读者生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但是如果对世界杯足球赛的描述也单凭文字,让读者通过文字去想象比赛现场激烈拼杀的火热、千钧一发的危急,当然远不如电视图像带给观众的如临其境的直观感现场感解说员的解说再精彩,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的目的和原因,正常的足球迷不可能关闭电视而打开收音机文字媒介的魅力是引发联想,回味无穷;电视媒介的力量却是直观感、在场感 “杨柳细腰,樱桃小口”不过引导着我们对昔日美女的想象,而电视画面中的美女主持人、美女演员、美女歌星,却直观真实地展现着当代女性的风姿正如如詹姆逊所指出的:“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他媒介中所含有达到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 3电视的魅力缘于能指与所指及所指事物的相似性媒介的技术化革命,使电视艺术冲破文字艺术的传统束缚而获得了新的表现力,因为媒介不同则符号不同:文字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事物 4之间的距离,在电视符号那里奇妙地消失了文字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比如写在纸上或黑板上的“牛”这个字,也即文字符号“牛”的能指,与这个符号的所指——“趾端有蹄、头上长角、尾巴尖端有长毛的反刍类大型哺乳动物”——关于“牛”的概念,以及所指事物——现实世界的某一头牛,没有任何相似性,三者的联系必须依赖符号使用者的想象;而电视的所谓“出现于屏幕的真等同于在场的真” ,是因为电视符号的能指(即画面)与所指(即画面在观众头脑中的概念)及所指事物(即符号所指的真实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使观者有一种在场感、亲历感,如施拉姆所说:“它无需任何想象上的努力就可以从符号向现实图景飞跃。
”5 “为了把印刷的文字变为现实的图像所需要的想象力,难道不是可能比电视观众所需要的想象力还要大些吗?” 6其实,这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种能指与所指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即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概念及实体之间(或者表述为符面与符意及其符指之间)的相似,是被摄像技术制造出来的,是技术将真实的世界转变成能指当然,这种相似性同时也限制了其所指的无限性,也即正是这种直观性、在场感同时限制了想象力如林黛玉这个经典形象,是曹雪芹妙笔生花的文字功力使读者对这个形象充满了无尽的想象,生发出无数个“第二文本” ,并在读者各自的“第二文本”中体验着想象着什么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可神通而不能语达而电视则使受众对这一形象的想象止于饰演林黛玉的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这也是电视艺术不同于文字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它的后现代性,如杰姆逊所说:“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他媒介中所含有达到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这是个很奇怪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可以说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精华。
”7因此,不能剥离电视艺术的媒介因素(乃至科技因素)来言说这种艺术形态,电视这种媒介不仅改变了传统艺术原有的风貌,甚至使艺术的各种审美元素都发生裂变和重组但是,如前文所述,MSN 式的谈情说爱在消除等待鸿雁传书时的焦虑的同时,也使爱情的神圣感荡然无存,电视媒介通过声像传播而使信息的获得更具有真实感、在场感、直观性的同时,同样也会使艺术的神秘崇拜气氛所剩无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