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基于华南植物园水榭和桂林芦笛岩水榭的营境分析.docx
9页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基于华南植物园水榭和桂林芦笛岩水榭的营境分析摘要:华南植物园水榭和桂林芦笛岩水榭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岭南园林建筑的两处经典作品它们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里“花间隐榭,水际安亭〞的字句遥相照应,以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风格构造出中国传统山水居游的惬意情境以这两个经典现代风景建筑为例,尝试从情境、场景和身体体验3个不同角度,具体探讨风景建筑的营境操作情境旨在针对建筑总体布局进行分析;场景那么着眼于空间组合的探讨;最后从身体体验出发,讨论建筑的细部设计 关键词:水榭;岭南风景建筑;营境学;风景园林 1研究背景 北宋董源?溪岸图?里藏着这样一座水榭:它半隐在前景巍峨的巨石后,倚身长松古木,借着山石气势,在一片宋式的荒寒野境里僻出一隅安然的天地,庇护着檐下高士及妻儿。
它在王澍?与水絮语?一文里被借以阐述一种园林视角下的中国建筑形象—半隐于自然中的建筑同样出现在该文章中的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那么被标以“望水〞之名:画中的水榭仿佛一张端坐水际的南官帽椅,临水远眺,面着远山淡影,不再寻求掩映于山水中的姿态[1] 这两种山水间的建筑情境,或旷或奥,或显或隐,曾反复出现在中国山水画中,以描绘理想的山居图景它们与明代?园冶?里“花间隐榭,水际安亭〞遥相照应,被演绎成风景建筑中两种经典的山水情境,并在当代岭南风景建筑的实践中又被赋予了一种现代性的表达,历久弥新 随着国内公园与风景区的开展建设,一批接受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设计师得以在这股建设浪潮中探索实践他们逐渐摆脱模拟传统建筑形象的表现窠臼,转而强调空间、结构、材料逻辑的理性其中郑祖良先生设计的华南植物园水榭和尚廓先生设计的桂林芦笛岩水榭正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两个优秀的现代风景建筑 华南植物园水榭建于1965年,位于“龙洞琪林〞景区内该景区由棕榈园和孑遗植物区两个半岛及人工湖组成,一边沿岸片植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一边为棕榈植物林带水榭位于T字形水体的交汇口,背靠几株郁郁葱葱的高山榕Ficusaltissima,连通着大草坪。
不同于传统园林建筑的水榭形象,华南植物园水榭无论在空间或者构造上都深受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两片出檐深远的水平楼板由钢筋混凝土柱网支撑,呈现出密斯式的“水平板式空间〞,与周边竖向的棕榈植物和落羽杉林形成强烈的比照同时,建筑通过位置经营、路径组织、林木搭配等手段,又与周边山水环境构成一幅山水掩映的山居图景 倘假设对仗植物园水榭“花间隐榭〞的山水掩映的情境,桂林芦笛岩水榭或可与“水际安亭〞相佐,描绘出水际泊船的画意建于1977年的芦笛岩水榭,位于芳莲池西岸,主体造型吸取旱舫和民居的形式主体与驳岸之间用一桥廊相连,面湖一侧伸出贴水平台,作为游船码头底层敞厅可供休息,设小卖部兼售船票建筑局部设二层阁楼,可在上面眺望远景 本文分别以华南植物水榭和桂林芦笛岩水榭两个现代风景建筑为例,尝试从情境、场景和身体体验3个角度,探讨风景建筑的营境操作 2情境经营 2.1花间隐榭 “花间隐榭〞,旨在于花木与建筑之间达成山水掩映的山居情境,华南植物园水榭正是以此意造 水榭之“隐〞首先得益于其进入路径和周边林木、地形的组织自临近的植物园北门进入园内,一路进入孑遗植物区,岸边竖向的植物群落林立,沿岸形成错落的视觉屏障。
这些曾被李渔形容“下不侵其地,上不蔽其天〞的棕榈植物,和呈塔型的落羽杉沿着路径、驳岸片植随着路径的游移,视线的中层形成柱廊般隔而不分的游走体验水平展开的水榭平台隐约出现在游线的前方,似有通津一路直至文昌桥,低临水面的弧形平台才逐渐在榕荫后现身北面沿岸林立的落羽杉在临近水榭的转角处被置换成几株树冠横展的高山榕,如幄如盖,将水平横展的水榭压合成框,仅透露出漏空墙后几分水意 另一方向,由南侧主园路和大草坪往湖边北望,水榭几乎消隐在植物和地形里从场地剖面上看,水榭的一层楼板沿主园路向水岸方向分三层跌落,降低了从草坪和路面正常视高所得体量高度;从平面上看,水榭有一半体量落于陆地,一半通过混凝土框架凌波而跨这些操作,无异于?园冶?中“立半山半水之间〞的场地机智—将建筑嵌入一派盎然的林木间 建筑在场地中的面向,同样决定了建筑的体量呈现面湖而居的水榭坐东南,朝西北,将正立面朝向T形湖面的纵深长轴沿着与长轴平行的湖边路径游走,行人始终与水榭保持着斜对的视线关系不烦偏径,顿置婉转〞的路径设置让植物园水榭即便拥有范斯沃斯住宅的类似水平体量,也无法轻易获得其完整的立面信息 2.2水际安亭 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传统里,风景建筑是引人展开“行、望、居、游〞的工具—“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房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2]。
在造园中,这些“道具〞同样暗示了未来某种活动的发生:“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3]桂林芦笛岩景莲芳池泮的水榭,以“舟〞的形象呈现,似有“邀君载酒寻诗〞之意 不同于华南植物园水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藏〞,芦笛岩水榭在体量和布局上那么旨在营造出“水际安亭〞的“显〞:水榭西侧接以房廊,将建筑体量推向水中,跨水凌波;东面与景区入口隔水遥望,以最能展现其船舫特征的侧立面示人这个通体白色的水榭显然脱胎于传统园林里船舫“不系舟〞的情境意象,但又不满足于传统符号复制挪用建筑在借用其象征要素叙事的同时,以清晰的楼板、坡顶勾勒出建筑的体量为加强水榭“漂浮〞水面的感觉,建筑首层钢筋混凝土楼板自水中支柱前后各挑出1.3m,左右各挑出2.5m;连通亲水平台的荷叶形汀步直径1.5~3m不等,均由水下单柱支撑,如荷叶挺立水面般,更显轻盈[4] 除了在造型和体量上表意“船型〞,芦笛岩水榭更承当了游览路线中“山—水〞景致的转折枢纽坐落在大尺度自然山水中的风景建筑迥异于尺度极致压缩的明清私家庭园,其建筑的选址、布置都力求在已有的山水中串联游径,剪裁山水,为游人创造最正确的欣赏条件。
以芳莲池为中心的芦笛岩景区,西北为芳莲岭和光明山所环抱,东南视野开阔水榭布置在芳莲岭和芳莲池之间,背靠芳莲岭山麓,面朝东南池面,可远观层峦叠嶂自接待室下山入榭,视线由山径的压缩转入水际的平远图景,完成了游径序列“奥—旷〞的转折水榭东面围护墙上精心处理的开窗也似乎有意剪裁山水,似有李渔“尺幅窗,无心画〞的巧妙取景 芦笛岩水榭不仅作为如画风景的视角要素,提供了的行游情境的可能,更在具体的行游场景里,完成“水际安亭〞入画的体验 3行游场景 在大尺度上完成了建筑与自然山水间依形就势的情境经营,风景建筑还需要借助具体空间的营造,在内部展开行游场景的组织—“凡欲显那么引之导之,凡欲隐约的那么避之蔽之,从而构成从大自然中精选、剪裁、加工、点染出来的顿挫抑扬富有节奏的美好的段落〞[5] 这种以身体为尺度,通过空间来组景营境的方式,同样反映在这两组建筑中植物园水榭和芦笛岩水榭虽然造型各异,但两者都可视为柯布西耶多米诺体系(Domino)模型的衍生钢筋混凝土柱梁板在这两组风景建筑中,分别从水平和竖向建构出各自的行游场景,以寻求同外在的风景结合成传统园林指向的山居图景。
因此,平面与剖面分别成为这两组建筑空间分析的切入点 3.1平面行游 依据“花间隐榭〞的情境意图,华南植物园水榭沿着水平地景铺陈,其内部空间也通过平面的墙、柱组织一一展开 华南植物园水榭内部空间的行进,延续了进入水榭前路径的婉转变化:初临水榭,前景被如幄树冠和深远的水平檐口压合成幽暗的景框;另一端,水上碧色透过一面混凝土博古架展现出诱人的逆光入口以竖向格栅和镂空景墙垂直于透景长轴,隔断出深远不尽空间意象随着台阶踏入建筑,视线方向也随之转换—从幽深的景观长轴扭转为内部天井的树石小景沿通向亲水平台的路径行进,身体随室内混凝土屏风和天井庭院的三度转折绕行,顿时已没入巨大而浓暗的平屋面下,室外的风景早已被深远出挑的两块楼板裁剪成横向延展的水平画卷 这一近似古典园林中“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左顾右盼,含蓄不尽〞[6]的体验,极尽开阖启闭通阻之变化这种变化曾被王欣归纳为由园林中4类水平遮罩(山墙、门扇、窗洞、屏风)所构造[7]这些“水平遮罩〞成为植物园水榭构造行径体验的重要要素:1)混凝土隔架,这类形似古典博物架的隔断由厚约30mm的混凝土预制板组成,板间距450mm以上,形成视线较通达的空间隔断;2)混凝土预制百叶格栅,横截面呈棱形的竖向格栅间距在100mm以内,平面上每根格栅与墙面呈角度排列,形成一实一虚两个行进方向的透景差异;3)预制空心混凝土砌块墙(现已不存);4)毛石砌筑墙。
比之于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重要的空间标本〞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钢筋混凝土材料构造的植物园水榭内部透视角度呈现出与前者惊人的相似构图但不同于密斯构造精美的大理石墙体以瓦解建筑空间本体,植物园水榭的空间序列表达出另一种其强烈的空间意图—结合外在的风景 首先,上文拆分的四类空间隔断依据透景的程度依次封闭,前3类具备隔而不断的透景效果,根本被置于垂直纵深长轴方向,在进入风景的方向上制造视觉的绵延,构造出内部开阖启闭通阻之变幻 其次,通过平面阅读,还可以在这组景致展现序列中发现其迥异于德国馆的空间要素—嵌入的3个天井内庭这3个颇具岭南风致的内庭,2个为配置树石小景,1个为水光天井,为行进序列植入了丰富的景致意象,同时担保了每次行进方向的变换皆可“眼前有景〞3个庭院的组合也曾镶嵌在西泽立卫的周末住宅中,为封闭而扁平住宅内部带去光和自然而在这里,它们那么多半与隔断遮罩结合,给水平横陈的现代屋顶下,带入栖居山林的诗意 3.2剖面行游 区别于植物园水榭大体在一个平面上行进,芦笛岩水榭的行游场景随着身体登临的标高变化,在剖面中展开 芦笛岩水榭平面呈十字形,主体建筑一字形平行驳岸设于水中。
呈现“船舫〞造型的芦笛岩水榭具有区分度较高的建筑面向—南北长轴上主体“船身〞平面几乎对称布置,立面上呈现出作为船舫最为典型的外轮廓;东西轴上入口长廊序列接续了“船身〞短轴,西面朝山,东面望水,成就水榭最重要的观景面结合内部沿船身长轴布置的登临楼梯,在这样一个相背迥异的观景建筑中游观,意味着其行游过程中身体与视线将经历屡次的方向转折—这为在此建筑中植入丰富且差异化的取景带来空间潜力 芦笛岩水榭的游览路径是从西侧桥廊开始的沿莲芳岭山麓转身入廊,随着踏步拾级而下,来访者也从山的体验,逐步转向亲水行走廊中,水榭船身横亘于前,高2880mm的内廊楼板压合而下,视线在其中极度压缩廊桥的尽头是作为水榭功能核心筒的小卖部,引导了登船后的第一次转折—左路有楼梯登临上榭,右路那么进入一层水榭敞厅,可绕行中间核心筒直至东面跌落的亲水平台从东西向剖面可读出这一路线上布置了三重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