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文化素材北师大版.doc
10页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频解读考点出处星级秦统一六国海内为郡县百官公卿基础梳理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六国,结束分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秦统一后巩固边疆的措施(1)加强北部边防: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2)南征夷越:灭六国后,秦军进攻岭南地区,遭到顽强抵抗,后开凿灵渠,平定岭南;秦在岭南置郡,岭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王朝的管辖;在“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影响: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海内为郡县1.郡县制的确立(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成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公文传递的“亭”3)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重要标志。
2.西汉推行郡县制的影响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三、百官公卿1.秦朝时期的官僚机构(1)皇帝制度的确立: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3)实行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2.“汉承秦制”(1)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2)汉武帝时设置了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西周的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A解析: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以统一为主流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2.唐太宗对秦政多有批评,常以秦皇暴虐、汉武骄奢自戒,然而他说:“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 )A.废分封,置郡县 B. 统一全国,开拓疆域C.实行皇帝制度 D.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2.B 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拓定边方”指的是统一全国,开拓疆域,故选B4.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政令施行效率3.C解析: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吏之间实行分权等,郡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5.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皇位世袭制D 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位的家族传承,这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最为接近6.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6.C 本题是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从“海内皆臣”的信息中,不难判断其已扫六合,定天下,实现了统一,秦始皇称帝7.临淄是先秦和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在这里出土过“齐国钟官长”印(为掌管钱财之官)、“齐铁官长”、“齐铁官丞”印,及西汉初年带有“淄川王”、“胶西王”等字样的传世印泥(古时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的印章的泥块)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西汉时( ) 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事实 B.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C.在各地设立封国的事实 D.已经出现印刷术的事实C解析:该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临淄是先秦和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治所位于今天淄博市临淄区。
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淄川王”、“胶西王”,注意时间为“西汉初年”,综合上述信息,材料印证了西汉在各地设立封国的事实结合其他事实,我们知道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一史实同材料也相互印证8.“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这种局面开始于(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8.C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称“始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9.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9.A 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历史上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短命,是因为实行郡县制,因此否定郡县制的合理性对此历史上有不少议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建立了两千多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王夫之认为秦朝确立起来的郡县制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消除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造成的祸害,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近代学者章炳麟更认为:秦始皇废除了奴隶主阶级“裂土封侯”“世卿世禄”的制度,代之以“用人唯贤”“贵擅于一人”的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制度,这是三皇五帝也不能和他相比的请回答:(1)秦始皇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废分封,行郡县”的?(2)谈谈你对郡县制合理性的看法1)秦的统一;吸取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2)郡县制的合理性体现在:与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吸取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巩固,是历史进步的产物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频解读考点出处星级法令出一军权和相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行省的设置基础梳理一、法令出一1.表现: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2.特征: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往往影响着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3.影响: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军权和相权1.军权和相权的矛盾(1)形成: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大权2)实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
3)解决办法:限制相权,皇帝独揽行政大全2.军权和相权的演变(1)西汉:汉武帝创设了中外朝制度2)唐朝: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3)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3.调整相权的意义: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2.评价(1)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性: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1)概念: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发展: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九品中正制3)评价: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体现出封闭的特征,百姓也无从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1)性质: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2)发展:隋朝时创设科举制;唐宋元时期继承并完善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3)评价: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它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五、行省的设置1.秦汉至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秦汉:郡、县两级2)唐代:道、州、县三级3)宋代:路、州、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