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蓼莪教学设计(多篇).docx

102页
  • 卖家[上传人]:zha****62
  • 文档编号:328050140
  • 上传时间:2022-07-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7.53KB
  • / 10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蓼莪教学设计(多篇)推荐第1篇:蓼莪教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蓼莪 ”“雅 大雅 生民”,理解“蓼莪 ” 2、《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学会孝亲感恩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读已学《诗经》 一、复习导入: 师: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 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诗经》是我国 第一部 诗歌总集,通称为 《诗》或 《诗三百》 ,共 305 首,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全书收集了从 西周初年 到 春秋中期 近五百年间的诗歌,分 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指15国风,“雅”分“大雅”、“小雅”以 四言 诗为主,普遍运用 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 2、《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采用多种形式读已学《诗经》(分小组读、大组读、男女生分读等)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学习《蓼莪》《雅 大雅 生民》这两首新诗,相信同学们通过查字典已经能够正确读出诗中里面的生僻字那自己先读读吧 2、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 (一)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二)雅 大雅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4、学生自由读,正音:蓼、莪、匪、蒿、劬、罄、罍、怙、恃、厥、嫄、禋、祀、弗、履、歆、攸、夙、载、稷 5、指名读 6、结合资料和课件同桌按照词义逐句理解《蓼莪》 课件出示: ⑴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 莪(ã):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

      (诗人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⑵匪:同“非” 伊:是 ⑶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⑷蔚(wâi):一种草,即牡蒿 ⑸瓶:汲水器具 罄(qìng):尽 ⑹罍(lěi):盛水器具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⑺鲜(xiǎn):指寡、孤 ⑻怙(hù):依靠 ⑼衔恤:含忧 6、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教师指导 课件出示: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 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 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小结: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7、多种形式诵读 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三、课后拓展 古人云“百德孝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孝亲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榜样的力量吧! 课件出示: 1、课前我们读了大量的感恩故事,你知道纸张图片讲的是什么故事么?老师出示故事图片,学生讲述《二十四孝》故事“亲尝汤药”和“卧冰求鲤” 师:听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2、我们还搜集了一些孝亲格言与大家共享 3、分享班级内孝亲照片 四、本课总结 鸟有反哺之情 ,羊有跪乳恩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会孝亲!学会感恩! 五、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1.熟读今天所学内容了解《雅 大雅 生民》深刻的内涵 2.将搜集的“孝亲格言”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写在准备好的感恩卡上,送给你要感谢的人篇2:慈母情深+n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18 《慈母情深》+n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星元小学 甘霖萍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通过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子之间的情感。

      3.有感情朗读文章,学习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阅读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谈话直接导入 2、齐读课题 二、自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阅读,交流汇报 a、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b、交流汇报自己受感动的地方,朗读感悟,欣赏语言师相机指导 2、阅读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母亲的形象 3、小结 三、拓展阅读《世界上最爱撒谎的那个人》 1、设疑导入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阅读,交流 3、总结 四、诵读《蓼莪》 1、集体试读 2、说一说大致意思 3、配乐诵读。

      五、拓展练习 1、小练笔 2、课外阅读推荐篇3:《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二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及长(cháng) 长者存(zhǎng) 尚飨(xiǎng) b.不省所怙(shěng) 省坟墓(xǐng) 窆不临其穴(biǎn) c.殒其生(yǔn) 夭其嗣矣(cí) 丞相薨(hōng) d.汴州(biàn) 归取其孥(nú) 殁南方(mî)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a.万剩之公相 b.零叮孤苦 c.衔哀致诚 d.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 )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解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函相甍:古代称王侯死叫甍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集体朗读第 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 2、 5、 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