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学]第六章 地铁轨设备系统.ppt
82页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第二节 通风和环境控制系统第三节 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第四节 通信和信号系统第五节 自动售检票系统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一、供电方式二、负荷等级三、供配电系统内容四、供电系统管理自动化五、车站动力、照明六、车站人防电气设计七、防雷与接地八、杂散电流防护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一一﹑供电方式供电方式⒈ 集中式供电 投资大,可靠性﹑灵活性高,客流量大⒉ 分散式供电 要求足够的备用容量⒊ 混合式供电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二二﹑负荷等级负荷等级⒈一级负荷 车站站厅﹑通信﹑信号 ﹑事故照明等⒉二级负荷 车站内一般照明﹑一般风机﹑直升电梯等⒊三级负荷 广告照明﹑电热设备﹑清洁机械设备等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三三﹑供配电系统内容供配电系统内容⒈供配电系统设计 根据建设要求,同电力部门协商⒉地铁变电所 主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⒊变电所选址原则⑴靠近负荷中心⑵电缆线路引入方便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⑶设备运输方便⑷独设变电所易靠近地铁线路,同城市规划相协调⒋主变电所 总变电所,两主变压器,两回专用线路⒌牵引供电系统⑴直流牵引系统,牵引变电所⑵牵引电网由接触网和回流网组成⑶接触网(双边供电):接触轨架空接触网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⒍降压变电所⑴范围:车站内用电负荷及区间内的用电负荷;⑵12座,接线型式为D/Yn11,高压侧10kV,低压侧0.4kV。
⒎变电所的一次接线⑴原则:可靠的基础上力求简单;⑵主变电所:高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中间不联络;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中间加联络开关;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⑶牵引变电所:高压母线设成备用电源自投的单母线接线方式;⑷降压变电所:高压侧设成单母线分段;低压侧为单母线分段加中间联络开关⒏变电所内设备选型及安装⑴技术功能要求,成套开关柜,防潮﹑燃﹑爆﹑耐火;⑵室内配电装置各种通道的最小净距见表6-1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设备名称操作通道(mm)离墙距离(mm)变压器—800手车开关柜单列布置手车长+900—手车开关柜双列布置两个手车长+600—开关柜(柜后设维护通道)—800 室内配电装置通道最小净距 表6-1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 四四﹑供电监控系统管理(供电监控系统管理(SCADA)自动化)自动化⒈控制站系统 工作主机﹑通信设备﹑模拟屏等设备⒉被控站系统 设置RTU,子系统,集中监控⒊通讯系统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五五﹑车站动力车站动力﹑照明照明⒈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⑴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⑵交﹑直流屏供电﹑低压母线⒉车站动力设计⑴动力设备采用放射式配电⑵环控设备采用环控电控室集中配电⑶特大负荷由降压室电所配电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⑴动力设备的选择及控制方式1)动力设备选择 环境﹑技术﹑工艺﹑经济等要求,优选国产设备2)控制方式 就地﹑距离﹑远程﹑自动控制⑵电缆选择及敷设方式1)铜芯耐火(阻燃)电缆2)沿电缆桥敷设,相关尺寸及距离见表6-2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电缆敷设相关尺寸及距离 表6-2 名称电缆通道(mm)电缆沟(mm)水平垂直水平垂直两侧设支架的通道净宽≥1 000-≥300-一侧设支架的通道净宽≥900-≥300-电缆支架层间距离电力电缆-≥150≥(200)-≥200≥(250)控制电缆-100-电缆支架之间的距离电力电缆1 0001 5001 000-控制电路8001 000800-车站站台下电缆通道净高人通行部分-≥1 900--电缆敷设部分-≥1 300--变电所内电缆通道净高-≥1 900--电力电缆之间的净距≥35-≥35-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⒊车站照明设计⑴照明电源﹑电压及配电形式 0.4kV,36V,220V,交直流电,放射式配电⑵照明的供电原则及控制方式 分组控制,集中控制⑶照度标准(表6-3)⑷光源选择 功率因数≧0.85⑸电线电缆的选择及敷设方式 电缆,耐火型(阻燃型)铜芯电缆 电缆桥﹑支架敷设或内部敷设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名称平均照度平均照度的平面位置白炽灯荧光灯车站站厅、自动扶梯—150~250地板车站站台厅—150~200地板出入口通道、楼梯—150~200地板出入口地面建筑—100~250地板区间隧道≥10—轨顶面车站事故照明0.5~1—地板区间隧道事故照明≥0.5—轨顶面渡线、岔线、折返线20~25—轨顶面车站控制室、控制中心、站长室—150~250工作面配电室—≥100工作面车辆段车场线15~20—轨顶面 地下铁道内照度标准 表6-3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六六﹑车站人防电气设计车站人防电气设计⑴人防区域内电源的容量应能保证满足车站内的各类战时设备的用电;⑵引接人防区域内电源的供电系统应与车站降压变电所的供电系统有机结合。
引接人防区域内电源的供电系统原理如图6-4所示;⑶其他设施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图6-4 人防区域内电源的供电系统原理图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七七﹑防雷与接地防雷与接地⑴ 供电系统中电气装置与设施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除有特殊规定外,均应接地;⑵ 地面与地下交界处(隧道口)的接触网设置线路避雷器,防止雷击;⑶ 各变电所在高压母线处设置避雷器;⑷ 各车站设置综合接地网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八八﹑杂散电流防护杂散电流防护 防护原则:“防为主、以排为辅、防排结合,加强监测”⒈“防”:隔离控制所有可能的杂散电流泄漏途径,减少杂散电流进入轨道交通系统的主体结构﹑设备及沿线附近的相关设施;⒉“排”:设置杂散电流的收集系统,可将杂散电流尽量限制在本系统内部﹑防治杂散电流继续向本系统以外泄漏;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⒊“测”:设置完备的杂散电流监测系统,监测杂散电流的大小,为营运维护提供依据。
措施:⒈ 轨道和直流设备采用绝缘法安装 ⒉利用整体道床内结构钢筋的电气连接⒊利用地下隧道、车站结构钢筋的电气连接⒋建立杂散电流监测系统⒌金属管线均应进行绝缘处理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 第二节第二节 通风和环境控制系统通风和环境控制系统一、概述二、舒适图和PMV——PPD指标三、地铁环境控制特点四、地铁环控系统分类五、得热量计算六、通风量计算七、防排烟系统八、阻塞通风和通风空调设备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一一﹑概述概述⒈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的设计应针对地铁的特点和各城市的气候环境、经济情况,设置不同水平的BAS⒉地铁的通风与空调系统应保证内部空气环境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气流组织、气流速度和噪声等均能满足人员的生理及心理条件要求和设备正常运转需要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二二﹑舒适图和舒适图和PMV--PMD指标指标⑴菱形面积,0.6~0.8CLO;⑵另一块平行四边形面积,0.8~1.0CLO;⑶重叠处是推荐的设计条件。
图6-5 ASHRAE舒适图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⒈PMV—PPD指标,即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评价与测量室内热环境的新标准化方法;⒉PMV (Predicted Mean Vote)是预期平均评价,代表了对同一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见表6-4;⒊PPD (P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是预期不满意百分率,表示对热环境不满意的百分数PMC-3-2-10+1+2+3感觉 过冷冷稍冷正好稍热热过热 PMC热传感标尺 表 6-4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在PMV=0处PPD=5%,即使室内环境为最佳状态,由于人们的生理差异,还有5%的人感到不满意 ISO7730对PMV—PPD指标的推荐值为:PPD<10%,即PMV值在-0.5~+0.5之间,相当于在人群中允许有10%的人感到不满意 图6-6 PPD与PMV的关系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三三﹑地铁环境控制特点地铁环境控制特点⒈地铁内部有四个要求不同的环境:⑴地铁车站的站厅和站台⑵地铁车站内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⑶区间隧道⑷车厢内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⒉地铁环境控制的主要特点:⑴基本上与外界隔绝⑵车站和车厢的照度、色调、装饰和布置⑶释放大量的热 ⑷噪声不宜消除 ⑸“活塞效应” ⑹发生事故不易救援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四四﹑地铁环控系统分类地铁环控系统分类⒈开式系统:“活塞效应” ﹑<25°﹑运量小⑴活塞通风:活塞比>0.4 ﹑活塞作用⑵机械通风:横向﹑纵向﹑风井⒉闭式系统: 温度> 25°﹑运量大,180⒊屏蔽门系统:屏蔽门⑴隧道用通风系统⑵车站用空调系统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五五﹑得热量计算得热量计算⒈列车运行产热 “过程法”⑴列车起动加速过程产热量(6-1)(6-2)(6-3)(6-4)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式中:Qn——起动加速过程产热量(kW); Qd——列车动能的变化(kW); Qh——列车位能的变化(kW); WF——牵引功(kW); η1——电机与机械传动系统的总效率; m——列车与乘客的总质量(t); V1、V2——起始与终了状态的速度(m/s); h1、h2——起始与终了状态的高程(m); g——重力加速度(m/s2); V——平均速度(m/s2); L——每个计算点间距离(km); n1、n2——修正系数。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⑵列车匀速运行产热式中:η2——匀速运动时,列车电机与机械传 动的平均效率式中:QJ——制动过程产热(kw); η3——制动过程列车电机与机械传动的效率; f——再生制动回收率所以列车运行产热量:(6-5)(6-6)(6-7)⑶制动过程产热量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⒉照明散热 车站内照明一般给出单位面积照明负荷、区间隧道照明一般给出每米隧道长度照明负荷,因此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3 ——车站照明散热(W/m2) Q3——区间隧道照明散热(W/km); F——车站站厅和站台面积(m2); L——计算区段隧道长度(km); Wg1——车站单位面积照明指标; Wg2——区间隧道照明指标 一般Wg1可取22W/m2、Wg2可取6 000W/km (6-8)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⒊接触网散热 式中:Q5——列车授流时三轨发热量(W); I——计算区段流经三轨的平均电流量(A); R——三机的电阻R1及走行轨电阻R2之和,一 般 R1=7.5Ω/km,R2=9.4Ω/km。
6-9)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⒋人体散热 可根据乘客所处的位置,分为车站上人体散热和车厢内人体散热 式中:Q1——人体在车站上散热(W); τ1——车站每小时客流(s); τ2——乘客在车站停留时间(s); q——乘客散发的热量(W/h·人) ⑴人体在车站上散热:(6-10)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⑵人体在车内散热,最终传至隧道内l)列车装有空调时:式中:Q2——人体在车内散热量(W) τ1——列车在计算区段内运行时间(S) τ2——列车在计算区段内停站时间(S) QL——列车空调冷凝器散热量(W)(6-11)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2)列车不设空调时: (6-12)式中:n——车厢平均乘客数量(人/节车厢)⒌设备散热 设备散热一般包括机房设备、广告栏、售检票设备、自动扶梯等一般可根据设备负荷和各设备效率进行计算 围护结构土壤传热过程是不稳定的传热过程,计算较复杂工程应用中是以求设备容量为目的,往往简化为稳定的传热过程来计算。
⒍围护结构土壤传热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六六﹑通风量的计算通风量的计算⒈排除余热量所需通风量式中:L1——排除余热所需风量(m3/h); Q——计算区段的总得热量(km); Qc——计算区段的总传热量(km); p——空气密度(kg/m3); C——空气比热容(kJ/kg·K); tp ——排出空气的温度(℃); tj——进人空气的温度(℃) (6-16)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⒉消除余湿所需风量:式中:L2——消除余湿所需风量(m3/h) GSh——余湿量(g/h) dp——排出空气含湿量(g/kg) dJ——进人空气含湿量(g/kg)(6-17)若车站自成送排风系统时,车站的热量以该计算区段总得热量的 67%计算;传热量只计算车站传热面积中的传热部分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⒊排除二氧化碳所需风量 地铁内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乘客散发隧道衬砌产生的二氧化碳,因其数量很少,工程上可忽略不计。
式中:C——计算区段内二氧化碳散发量(m3/h); CY——地铁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容许浓度(L/m3); CJ——进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L/m3) (6-19)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⒋按乘客所需新鲜空气量计算风量式中:n——计算人数; E——最少新风量,取 30m3/人·h (6-20)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七七﹑防排烟系统防排烟系统⒈地铁排烟标准⑴车站站厅和站台的标准排烟量按每分钟、每平方米建筑面积 1m3计算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750m2,排烟设备耐温150 ℃ ,持续工作1h;⑵区间隧道标准区间隧道的排烟量是按其流经隧道断面的流速不小于2m/s计算但其流速也不应大于11m/S,以免影响乘客疏散排烟设备耐温150 ℃ ,持续工作1h;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⑶车站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标准除了因设备特殊要求而按其要求设计外,其余的地方排烟量按每分钟、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m3计算⒉防排烟系统与运行⑴系统设置 ①站厅和站台一般是与正常通风的排风系统兼用的;②区间隧道的排烟系统宜用纵向一送一排的推拉式系统;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③设备管理用房的排烟设计是根据管理用房的要求设置的,应根据相同的使用要求划分在一个系统中。
⑵排烟系统的运行①车站站台着火时,应在站台排烟,由站厅送风 ;②站厅着火时,由站厅排烟,站台送风;③隧道内着火时,应尽可能将列车驶至车站,让乘客撤离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八八﹑活塞通风和通风空调设备活塞通风和通风空调设备⒈阻塞通风 列车因非失火的其他故障不能正常行使而停在区间隧道时的通风⒉消声器 机房内噪声≤90dB(A),传至各房间内噪声≤60dB(A)⒊风亭 直线距离>5m,排进风口高差5m,进风亭格栅底部高出地面>2m,绿地内时≥1m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⒋隧道通风机 风量为40~90m3/s,风压为800~1200Pa , 轴流式风机⒌组合风门 多个单元阀门组合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第三节第三节 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一﹑消防设计二﹑给排水设计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一一﹑消防设计消防设计⒈设计原则:⑴地铁消防设计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⑵消防用水量按照全线同一时间内发生一次火灾考虑;⑶车站所有用水水源均采用城市自来水,不设备用水源;⑷消火栓布置,按照任何位置失火,同时要有两股水柱到达的原则;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⑸消防与车站内的生产、生活给水系统分开设置;⑹除气体灭火采用进口产品外,其余均尽可能采用国产设备;⑺仅在设有商业网点开发的车站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他车站设消火栓给水系统与化学灭火设施及灭火器;区间隧道内仅设消火栓给水系统。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设计规范⑴《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 50157—2003);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修订本);⑶《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⑸《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98);⑹《洁净灭火剂灭火系统标准》(NFPA 2001)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⒉消防水源 一般不设消防水池,设消防增压泵站,两路进水⒊消火栓消防系统⑴服务范围为车站本身及其两端1/2区间⑵最低点消火栓压力≤0.5MPa⑶>25m的通道内设置消防箱⒋水幕消防系统⑴主要设在站台层与站厅层的自动扶梯及楼梯口;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⑵总用水量为60L/s,最不利点喷水量不小于0.5L/s·m;⑶干式雨淋系统,水幕增压泵,国产开式水幕喷头,DN100地上式水泵接合器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中危险级别,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流量30L/s,最不利点水压≥50kPa,系统作用时间1h⒍气体灭火系统 烟烙尽气体灭火剂,全淹没自动灭火系统,中危险级别A类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⒎消防排水 废水池﹑废水泵房⒏管材⑴≤DN100的消防给水管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⑵>DN100的消防给水管采用无缝钢管镀锌,二次安装,法兰连接。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图6-12 地铁2号线某车站消火栓和喷淋系统及排水设施布置示意图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二二﹑给排水设计给排水设计⒈设计原则⑴遵循节约用水和综合利用的原则;⑵给水系统设计须满足车站生活与生产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⑶车站所有用水水源均采用城市自来水,不设备用水源;⑷水泵等给水排水设备的选型,本着尽可能采用国产设备,采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高质量的产品的精神;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⑸生活饮用水水质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排人市政下水道的污、废水,其主要水质指标必须符合有关市政接管水质标准;⑹水泵按照常规设计,设置可曲挠橡胶接头、阀门、止回阀等水泵基础设置减振装置;⑺管道从出人口、风道或专用通道进出车站,不能随意穿侧墙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设计规范⑴《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⑵《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⑶《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⑸《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⑹《污水排人合流管道的水质标准》(GBJ08—904—98);⑺《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50268—97);⑻《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J125—89)。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⒉给水系统⑴设计参数1)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30~6L/人·班,时间变化系数采用2.5~2.0;2)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按循环水量(环控专业提供)的2%~3%计,一般取2%;3)车站公共区域冲洗水量以2~4L/m2·次,一般采用3 L/m2·次,每天冲洗一次,按冲洗1h计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⑵ 用水量 车站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按照用水量标准计算表6-6为上海轨道交通明珠二期某车站的用水量计算序号用水项目估计人数用水量标准时变化系数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1生活用水75人30~60L/人·班2.5412冲洗水1次/日3L/m2·次10103冷却塔补充水2%9054未预见水量10%1125合计11518用水量计算表 表6-6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⑶水压力 上海城市管网自由水压力0.1~0.2MPa⒊排水系统⑴排水量⑵污水系统⑶废水系统⑷雨水系统(50年一遇进行设计)⑸排水泵房①主排水泵房 在车站及线路变坡的最低点设排水泵房②局部排水泵房 设在局部低洼不能自流排水的地方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⒋冷却循环水系统⑴冷却循环水系统主要由冷却塔、循环水泵、补充水和管道及配件组成;⑵循环泵采用IS型;⑶逆流开式玻璃钢冷却塔。
大气压力(Pa)进塔水温(C)出塔水温(C)干球温度(C)湿球温度(C)1.004×105373231.528冷却塔选择规格数据表 表6-7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⒌控制方式与要求⑴废水和污水水位控制⑵区间内排水泵房几洞口雨水泵房控制⑶冷却循环系统控制 ⒍管材与连接方式⑴生产、生活给水管道⑵排水管道 ⑶管道保温 ⒎人防给水排水 管道﹑出入口的设置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第四节第四节 通信和信号系统通信和信号系统一﹑通 信二﹑信 号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一一﹑通信通信⒈地下铁道通信系统组成:⑴综合有线传输系统⑵专用通信系统⑶公务通信系统⑷无线通信系统⑸广播系统⑹时钟系统⑺闭路电视监视系统⑻电源及接地系统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⒉综合有线传输系统⑴控制中心与各车站、车辆段之间传递各种信息⑵控制中心至各车站、车辆段的时钟系统信息⑶各种低速数据通道和以太网拉入⑷网络管理、网络控制信息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⒊专用通信系统⑴列车调度⑵电力调度⑶环控调度⑷站间行车⑸局部⑹区间⑺站内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⒋无线通信系统⑴供调度员﹑各值班员之间通信联络;⑵无线调度系统采用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方式。
⒌有线广播系统⑴由车站广播和停车场广播组成;⑵用于运用广播和提供车站背景音乐,以及紧急情况下发出警报﹑指挥救援等;⑶服务功能和系统功能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⒍时钟系统⑴为全线提供统一的时间标准⑵母钟,子钟驱动器,大(小)型子钟⒎电视监视系统⑴系统构成①控制中心监视子系统②车站监视子系统③列车司机监视子系统④公安控制中心监视子系统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⑵系统功能①值班人员及调度员监视站厅②发生灾害时监视灾害和乘客疏散情况⒏公务通信系统⑴自动①数字程控式自动电站交换机②按近期远期分别确定交换机容量⑵会议 按两级辐射方式汇接,即汇接中心和分汇接点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⒐通信线路⑴建成多功能多用途集中维护统一管理的综合传输网;⑵传输网宜由各种金属电缆光缆和多路复用传输设备组成;⑶通信电缆与强电电缆分开敷设地下直埋电缆与其他建筑物的间距符合表6-8;⑷通信主干电缆光缆的保护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设施名称最小间距(m)平行时交叉时电力电缆电压<35kV0.50.5电压≥35kV2.00.5市话管道边线0.750.35给水管管径<0.3m0.50.5管径≥0.3m1.00.5煤气管高压1.00.5管压300~600kPa2.00.5高压石油、天然气管100.5热力管、排气管1.00.5污水沟1.50.5房屋建筑红线(或基础)1.0—厕所3.0—大树树干边(市内)0.75—地下直埋电缆与其他建筑物的最小间距 表6-8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二二﹑信号信号⒈信号系统设置的主要原则⑴信号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符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信号、通信、计算机技术一体化;⑵设备配置应合理,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易于扩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维修方便;⑶选用的系统和设备应具有在地铁运用的成熟经验,具有较高的完整性,适应地下铁道的使用环境;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⑷正线正常运行时线路按双线单方向右侧行车模式,特殊情况下根据需要,应能组织反向行车,可采用双向运行模式,单线区段应满足双方向运行需要。
⒉信号系统的分类⑴固定信号①信号机应采用色灯信号机②信号机应设列车运行的右侧③进﹑出站﹑防护﹑调车﹑通过等信号机④信号机的定位显示还应符合一些规定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⑵闭塞①双线区段设单向自动闭塞,单线双向运行区段设双向自动闭塞②自动闭塞分类1)固定自动闭塞方式(ATC系统)2)移动闭塞方式(ATC系统)3)准移动闭塞方式(ATC系统)⑶联锁①对车站道岔信号进行控制提高行车和调车作业能力,确保行车安全的信号控制设备②分电气集中连锁和计算机连锁两种方式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⑷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①ATC系统包括自动监控(ATS)列车自动防护(ATP); 列车自动运行(ATO)三个子系统②ATC控制等级分为:控制中心自动控制和人工介入,车站的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③划分等级的原则:车站人工控制优先控制中心人工控制,控制中心人工控制优先控制中心或车站自动控制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第五节第五节 自动检售票系统自动检售票系统一﹑票制及票务管理二﹑系统组成及功能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一一﹑票制及票务管理票制及票务管理⒈票制 可采用单程票和储值票两种票制,单程票可采用塑制磁卡或一次性纸质磁票,储值票可反复使用,采用非接触式IC卡。
⒉票务管理 采用控制中心和车站两级管理模式控制中心负责全线的票务管理,各车站负责本站的票务管理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二二﹑系统组成及功能系统组成及功能图6-13 AFC系统框图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⒈中央计算机系统⑴组成 由服务器、操作站、报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UPS)、中央及远程维修工作站、磁卡初始化工作站、制卡中心、分类/编码机、高速打印机等组成⑵功能①对车站计算机系统和AFC终端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②对采集到的车站计算机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票务收入审计、客流量统计、数据分件存档、打印有关报表;③分类/编码机负责对新发行卡及回收卡进行编码、分拣、供售票机发售⒉车站计算机系统⑴组成 由车站计算机、通讯控制器、显示器、紧急报警系统等组成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⑵功能①监控车站AFC设备,采集和贮存AFC终端设备数据,经格式化后送经中央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同时也将中央计算机系统发来的指令、参数传给相应的AFC终端设备。
②在紧急情况下,车站计算机系统控制所有进、出站检票机呈自由通行状态,便于乘客紧急疏散 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⒊AFC终端设备⑴组成 由全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进出站检票机、自动加值机、自动验票机、便携式查票机等组成⑵功能①全自动售票机:接受硬币、纸币、出售单程票;②半自动售票机:人工收款,机器出票,发售单程票和储值票,兼作补票功能;地 铁与轻轨第六章第六章 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地铁与轻轨设备系统③进、出站检票机:采用三杆或门扉式检票机,自动检票,出站时回收单程票;④自动加值机:接收纸币,对储值票进行加值;⑤自动验票机:供乘客对所持非接触式智能卡及单程票进行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