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如何科学地指导语感训练.doc
10页如何科学地指导语感训练“ 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我国语文界前辈、小语教师和教研人员对于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正如朱作仁教授指出的,“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不少语文教学上的弊病,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同时,“教育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生理学和心理学成果的依托”,“小语教学改革不借助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知识,是很难再深入下去的” 因此,就如何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语感训练途径和方法,则是广大小语教师和教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热点课题 夏尊先生认为,语感的心理构成应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心理学认为,感知的对象是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感知的这种整体性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种感觉器官,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
这样就为科学的语感训练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诗的形式的凭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两种作用:一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二是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象与彩色纸上的字迹”,可以“表现空间、时间中极复杂繁富的‘美’” 宗白华先生这话正道出了语感训练的另一依据——语言的内在规律性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语感的训练途径和方法试作以下的探讨: 一、诵读涵泳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而其关键则是过好诵读关 任何口语交际都得借助语音负荷着语文去充当思想表达和信息传输的工具书面交际虽然没有声音,但无论写或读,人的发音器官都在参加活动,更不要说是念出声来了 因此,作家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 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然而同理,我们阅读作品时也要进行音韵美的赏析。
在朗读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如儿化韵在韵尾附加一点儿卷舌音,以增加表示轻微、蔑视、喜爱、温婉的语感,迭音形容词,借音节的重迭以表示加强以及喜爱、宁静、深沉、悠长、绵延等语感 “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固然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语感教学法’,从教学研究科学化的角度来看,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朱作仁语)因此,在语感训练中,既要能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又要能遵循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来加以指导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就是一种科学方法所谓“综合感受”,就是诵读时,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综合功能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的优势 在诵读涵泳中,教师的成功范读也很重要 如特级教师于漪讲她的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教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 二、形象再现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
”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矗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词是有概括力的,只有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应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边让学生吟诵诗句,一边观看彩图或录像,想象出:一片油菜花金灿灿的,阳光下更耀眼,满目金黄,令人眼花;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枝上,花瓣儿微微扌扇动,香味扑鼻,令人心醉。
通过形象再现,把自己带入诗句所描绘的审美境界 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形象再现作用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字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电视、幻灯、朗读等教学手段,创造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三、生活补充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 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 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
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教《颐和园》一课,学生没有游览园景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放《颐和园》的录像,让学生观赏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得到间接的生活体验 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作比照,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 如教《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的情景,学生一般难以见到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拿在生活中常能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情形来作比照 这样,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就会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四、情感共鸣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
杜勃洛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 ”同时,是一个不断开发与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正像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振一样,要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必须找出二者之间相通之处来 因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 (费尔巴哈语) 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诗文,课后都安排有表情地朗读的练习,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来作语感训练的材料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 学生的表情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为,表情朗读,须能深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双向移情活动,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人物,与其同爱恨,再把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我的思想感情 五、理法分析语感是学生语言基储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是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叶圣陶语)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
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讲的虽然是乐感,其道理同样适合于语感 可见,语感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而理解主要是通过分析思维把握语文,获取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这是因为,根据信息论,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储藏起来,语言、符号再通过译码恢复为图像 这种互译的能力,均是以人类大脑的复杂理性为基础的 如果说,当一个人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语感能力时,它可以充分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即不需要逐步推理验证,迅速地“猜度”语言文字的意蕴 不管语感的发生如何迅速,一听到、一眼看到就能获得语言文字的深刻感受,尽管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被浓缩于一瞬间,然而,在语感的训练过程中,则表现为一种由浅层直觉不断向深层直觉发展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离不开运用心智对语言文字作理法分析 理法分析首先应与吟诵结合起来,“对于讨究所觉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 语感不仅指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包括把握文章的形式。
如句式、结构、风格、气势、音韵、节奏等如歌德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运用规律,使学生有了理法基础,能对语言技巧和文章理法作出分析,以准确地把握分寸感 理法分析一般可以采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即阅读时,首先应当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继而“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以把握全篇文章的语脉文思,并进而对局部的标点、词语、句子,乃至段落产生正确的感知 这种方法,正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它既符合语言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诗文,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教学这些作品,可采用“欣赏法”即以审美为主干的阅读方法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像傅雷先生谈到欣赏《长恨歌》那样:“看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字韵的变化。
”理法分析还可以采用“动态分析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写?除了这一种写法外,是否还有别的写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高效能的阅读过程 由于能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