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2021年农民工返乡情况报告集锦.docx
10页全市2021年农民工返乡情况报告全市2021年农民工返乡情况报告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扩散蔓延,对各地经济发展冲击影响不断加剧,导致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贸出口企业产品滞销、订单锐减,一部分企业减岗裁员,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工被迫失业,下岗返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返乡基本情况我市在外务工总数.万人,其中省外务工126.0万人,目前在岗.万人(一、二、三产业分别为.万人、.万人、.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万人;省内务工.万人,目前在岗.万人(一、二、三产业分别为4.3万人、.万人、.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人节前共返乡万人,春节后全市组织和引导农民工等外出务工,万人,占节前返乡人数.%通过对因受疫情影响外出农民工返乡情况摸底排查,目前共返乡1人(省外返乡1人,省内返乡人),其中因企业裁员返乡人、外出未就业返乡人、其他因素返乡人,共占外出务工人数的0.%目前,农民工被迫返乡人数较少、占比较低,还未形成规模性返乡潮,全市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二、返乡主要原因及困难主要原因:一是外贸企业减岗裁员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后,因受疫情影响,产品订单减少,生产过剩,尤其是3月份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扩散蔓延,主要贸易国家实行封城、封航、封港后,导致企业由负荷性生产转变为间歇性生产甚至停产。
部分外贸企业为节省开支减岗裁员,就业岗位大量减少,部分员工不得不被迫返乡少部分外贸企业暂时停产,向员工发放临时性生活补贴,员工选择返乡等候复工二是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滑,部分工厂、企业仍未复工复产或复工复产后再次关闭,尤其是建筑业、制造加工业、服务业岗位减少,运行普遍不景气,部分企业被迫停工停产或裁员节支,其员工不得不返乡部分企业受疫情影响,工资待遇同比下降%以上,导致员工收入减少,离岗返乡三是未就业对象择业困难部分农民工宅家时间长,房贷、车贷等家庭开支大,生活负担重,被迫到沿海务工增收因受疫情影响,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岗位既减,难以谋求理想岗位,加上城市生存压力大,只好打道回府,返乡待业四是其他制约因素返乡部分务工人员因年龄大、技能低、学历低等原因,遭遇今年特殊时期,被企业裁员,找不到理想工作,被迫返乡;少数返乡农民工因疫情影响休工休学,为照顾年迈亲人和在家小孩,选择返乡就地就近就业或创业;个别农民工遭遇家庭变故或突发事情,不得不辞职返乡;还有个别的因春耕生产缺劳动力,暂时返乡务农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投资创业信心不足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部分返乡农民工面对生产经营活动减少、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中小企业裁员等束手无策,不敢贸然投资创业,只好等靠疫情好转,再作打算。
二是本地灵活就业岗位削减受疫情影响,全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劳务需求和就业岗位减少,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压力增大三是择业择岗比较茫然返乡农民工因长期在外务工,对本地企业用工需求了解甚少,尤其是大龄农民工,缺少获得择业择岗信息渠道,返乡后择业择岗情况不明、比较茫然普遍对政府期望较高,希望得到直接帮助四是缺乏资金、技术、信息从调查看,1名返乡农民工,因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年龄等“两低一高”原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被迫无奈返乡这部分对象返回到本地后,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技术单一、获取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稳定就业创业三、几点对策建议(一)建立预警和调度机制各县(市、区)尽快配齐农民工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社)农民工服务工作站人员依托农民工服务网站,做实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民工返乡预警和调度机制,实行旬报制度,全面收集、掌握和调度农民工返乡动态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扶持企业稳岗扩大就业落地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减免或延迟缴纳租金、税费、水电气费,加大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等,帮助企业稳岗就业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产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后从事传统种养植、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实现就地就业致富挖掘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扶贫车间等本地企业用工岗位,吸纳返乡农民工“家门口”就业三)综合施策扶持就业创业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打通劳务对接通道,促进外出、就近就业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载体,深化万、达、开区域劳务合作,促进跨区就业建立驻外机构、异地商会和农民工工作站点,组织转移就业组建返乡创业指导专家团队,开展返乡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设立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专项贷款,打捆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奖补资金,促进就业创业在务工密集地建立异地农民工服务站,为暂时失业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维权、生活保障等提供服务四)注重人文关怀返乡农民工失去稳定经济来源,面临多重压力和困难,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采取定期座谈、实地走访慰问、政策扶持等方式,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多渠道开通免费劳动权益咨询热线,帮助维护权益在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减免补贴相关费用上提供帮助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农民工满意度、获得感2021年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提纲:一、强统筹、重布局二、强机制、重推进三、强特色、重创新四、强重点、重成效正文:**不仅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更是一座农业比较优势凸显的城市。
她“三山两水五分田”,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早在新石器时代,凌家滩先民就在这片热土上种植水稻、酿造美酒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质朴的马鞍山人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先试先行、勇于创新,“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的河蟹生态养殖“当涂模式”享誉全国;与“北寿光”齐名的“南和县”享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美誉;精米率高、饱满细长、晶莹剔透的“含山大米”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首批国家地理标志稻米产品进入新时代,市委、市政府更是将乡村振兴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中农办、农业农村部多次莅临我市指导调研,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市乡村振兴先进经验,我市连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先进市,首次评比更是位列全省首位一、强统筹、重布局我市地形地貌多样、产业资源禀赋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特色田园乡村”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战略定位为: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先导区、长三角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将通过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长三角现代农业创新创业高地等“三地”创建,形成“一横两纵四区多组团”(一横:跨江产业融合发展带;两纵:江南都市农业发展带、江北高效农业发展带;四区:跨江产业融合发展区、沿江平原高效农业区、浅山丘陵特色农业区)的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基础产业(优质粮油、现代畜禽)、优势产业(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特色产业(精品林果)、潜力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协同发展、比翼齐飞。
二、强机制、重推进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完善机制、系统推进、狠抓落实为此,我们在政策设计、调度推进、联络协调3个层面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在政策设计层面,出台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乡村振兴规划,发布了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分年度明确了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确立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一工作重点一建设硬任务一产业项目政策”工作项目化推进的完整体系在调度推进层面,实施市委、市政府领导每季度“大调度”、市委农办每月“小调度”的调度机制通过“现场看、通报评、领导点”等形式,对乡村振兴进行全面调度特别是在引导民间资金参与乡村振兴方面,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涉农资金整合管理,重点在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生态农业发展上持续用力2021年,设立2000万的产业资金专项支持民营企业,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亿元,兴建了*、*等大型农业企业*个在联络协调层面,建立健全信息报送、情况通报、领导约谈等制度,推进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如在申请专项债方面,申报农林类专项债*亿元,绝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民间资金对乡村振兴投入的吸引力,*、*、*等多家农业民营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
在帮扶农业民营企业方面,实施领导带队“四送一服”工作,今年已帮扶农业企业完成各类问题56项,涉及土地审批、生态环保、招工招聘、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多个领域三、强特色、重创新乡村振兴是个长期工程,必须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指导下,我们创新开展了乡村振兴“点线面”示范工程在点上,创建农村“美丽庭院”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参加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院美”、“室美”、“人美”目前,已成功创建6000户上,创建“山水诗都环线”重点建设环大青山、围乌路、313省道、314省道、206省道等乡村振兴示范线,将特色山水资源、乡村旅游点、特色田园乡村、精品民宿等“串珠成线”,构建我市“最美乡村大道”在面上,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聚焦特色产业培育、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美丽乡村建设等要素,以3A景区或浙江A级景区标准,重点建设含山褒禅山片区、和县鸡笼山片区、当涂大青山片区等7个示范片区(另4个为:当涂江心洲(花岛)片区、花山濮塘片区、雨山滨江片区、博望横山片区),打造“看得到徽风皖韵、记得住美丽乡愁”的特色田园精品片区,努力成为“长三角最美乡村打卡地四、强重点、重成效。
乡村振兴涉及面众多,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执行、注重成效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率先实现禁捕退捕推行禁捕退捕“四有一畅”工作法(有房住、有工作、有学上、有社保、心情舒畅),退捕渔户2984户,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在全国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全面禁捕工作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时指出,马鞍山禁渔“禁得最早、做得最好”农民收入领跑全省实施工业反哺促增收、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鼓励创新创业促增收等系列工程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万元,增幅8.3%,绝对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农业产业化位居全省前列和县台创园、当涂县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经开区食品经济开发区、花山农产品加工聚集区跻身全省加工园20强;现有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2个(10亿元以上7个;50亿元2个,分别为:蒙牛乳业(马鞍山)有限公司和马鞍山山鹰纸业有限公司),5家企业(蒙牛乳业(马鞍山)有限公司、颐海食品有限公司、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海食品有限公司、联润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50强其中,蒙牛集团即将成为百亿农业产业规模企业农业改革勇立潮头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改革的落脚点,率先启动并完成农村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
截至2021年,全市行政村村均收入44.35万元,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126个、占比29.9%,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均居全省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