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商会大厦基坑围护施工技术探讨.docx
6页余姚商会大厦基坑围护施工技术探讨 【摘 要】作者结合余姚商会大厦工程实例,具体介绍了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技术,并对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分享 【关键词】商会大厦;基坑围护;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工程概况 余姚商会大厦工程位于余姚市南雷南路西侧、万年桥路北侧,用地面积13048㎡,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下室一层,建筑面积9853㎡,地上A、B楼两幢23层及C楼四层裙房组成,建筑面积49620㎡,建筑总面积:59473㎡;建筑高度87.2米,裙房高度17.6米地下室人防防护等级为6级,人防工程面积为1990㎡ 基坑平面约呈狭长的梯形,尺寸约75m190 m设计的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3.500m,综合考虑地下室底板、承台及垫层厚度后,基坑的设计开挖深度为5.80m、6.40m、7.800m、8.800m、9.400 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主要为杂填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等,基坑大部分开挖深度为5.8米,局部开挖深度为9.40米,基坑南侧和东侧为道路和地下管线,西侧为西山河,河流较宽,堤岸距离近,对止水帷幕的质量要求高,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加钢筋砼支撑围护方案,钻孔灌注桩之外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
2、基坑围护工艺 2.1基坑施工总述 采用-排钻孔灌注桩加一道内支撑的围护结构,西侧靠西山河围护体采用钻孔桩嵌素混凝土嵌桩挡土止水,其余三侧采用一排连续搭接的高压旋喷桩作挡土止水帷幕坑内局部深坑高差较浅处采用大放坡围护形式,局部深坑最深处采用高压旋喷桩重力式挡墙结构 基坑围护施工应遵守的施工顺序: 围护桩—地表排水—土方开挖—支撑、压顶梁—土方开挖—集水井及排水沟排水—结构垫层—结构底板—结构施工—支撑凿除—回填土 确定控制关键点为:土方开挖、围护桩施工、支撑、压顶梁施工、地下水排水、支撑凿除、基坑监测、应在这几个部位的施工中进行控制 2.2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2.2.1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 (1)流程 桩机就位—桩位复核—护筒埋设—钻孔一清孔—钢筋笼安装—二次清孔—下导管—水下砼浇灌 (2)成孔质量的控制 成孔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质量如控制不好,则可能会发生塌孔、缩颈、桩孔偏斜及桩端达不到设计持力层要求等,还将直接影响到桩身质量和造成桩承载力下降因此,在成孔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采取隔孔施工程序 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和打入桩不同,打入桩属挤土桩,土体对桩产生被动土压力。
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则是先成孔,然后在孔内成桩,周围土移向桩身,属于非挤土桩尤其是在成桩初始,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很低,且混凝土灌注桩的成孔是依靠泥浆来平衡的,故采取合适的桩距对防止塌孔和缩颈是一项稳妥的技术措施 2)确保桩身成孔垂直精度 这是灌注桩顺利施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钢筋笼和导管将无法沉放为了保证成孔垂直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扩大桩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作井径、井斜超声波测试, 3)确保桩位、桩顶标高和成孔深度 在护筒定位后及时复核护筒的位置,严格控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并认真检查回填土是否密实,以防止钻孔过程中发生漏浆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自然地坪的标高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为了准确地控制钻孔的深度,在桩架就位后及时复核底梁的水平情况和桩具的总长度,并做好记录,以便在成孔后根据钻机上的留出长度来校验成孔达到的深度 (3)成桩质量的控制 为确保成桩质量,要严格检查验收进场原材料的质保书(水泥出厂合格证、化验报告、砂石化验报告),如发现实样与质保书不符,应立即取样进行复查,对不合格的材料(如水泥、砂、石、水质),严禁用于混凝土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采用导管灌注,混凝土的离析现象还会存在,但良好的配合比可以减少离析的程度,因此,现场的配合比要随水泥品种、砂、石料规格及含水率的变化进行调整,为使每根桩的配合比都能正确无误,在混凝土搅拌前都要复核配合比并校验计量的准确性,严格计量和测试管理,并及时填入原始记录和制作试件 为防止发生断桩、夹泥、堵管等现象,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因为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坍落度采用18cm~20cm,并随时了解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入深度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m~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 2.2.2高压旋喷桩施工质量控制 a、流程:钻孔就位钻孔—钻孔至设计标高—旋喷开始—边旋喷边提升—旋喷结束成桩 b、施工顺序:基坑周边三侧周边连续施工,相邻桩之间搭接30cm c、施工参数:Φ800搭接300,42.5水泥,水灰比为0.9,旋转速度10r/min,提升速度100㎜/min,流量100l/min 2.2.3压顶梁施工质量控制 本工程支撑由压顶梁、围檩、内支撑杆件、竖向立柱。
其中竖向立柱下部砼桩合上部钢筋构造柱,压顶梁、内支撑杆件为钢筋砼结构 支撑的施工必须在围护桩达到100%设计强度后进行施工(冠梁钢筋砼支撑的施工),待基坑底板施工完成及砼传力带达到一定的深度要求后方可进行凿除拆除应先拆支撑连杆,再拆支撑杆件,人工凿除 2.2.4基坑排水 在场地清理结束后可在坑内挖若干集水坑,用泵抽水以降低坑内水位,沿基坑外侧设排水明沟,并根据实际情况每隔20m左右设地表集中排水井,基坑内根据实际情况在四周围护桩脚处设置碎石盲沟排水,并每隔20m左右设坑底集中排水井作好基坑内外有组织的排水工作,确保基坑内土体不受浸泡 2.2.5基坑开挖 本工程土方开挖至拈性土层,土质较好,开挖前必须编制可行性方案,详细划分土层开挖深度、层数,运输路线、运输车辆、挖机数量、并计算动荷载与静荷载,现场管理测量人员应指挥,测量土方开挖顺利及基坑挖至深度,支撑梁附近及底下采用小型挖机与人工结合,严禁挖机(含其他重车)跨支撑梁系 2.2.6基坑监测 深层土体及围护桩的水平位移监测孔布设8个测斜管,测斜管埋设时应注意: ①土体中测斜管埋设应提早在基坑开挖6~7 天前埋设,围护桩中的测斜管在围护桩施工时埋设,土体中测斜管和孔壁之间用砂石填实,以便使测斜管与土体紧密接触,使土体的位移与测斜管的位移一致; ②底端应埋设在不受基坑开挖影响的土体上,这样可以避免测斜管底端随土层移动而带来的测试误差; ③管的埋设应在垂直方向,管内沟槽位置与量测位移的方向一致; ④做好测斜管的保护措施,防止在施工中受损。
根据勘察资料,本次设计监测孔深度为16m,保证测斜管有足够的埋深,这样可以将底端作为不动点,即零点,确保测试精度监测频率开挖期间1 次/天,遇到报警时加密观测;底板浇筑完后1 次/2 天 3、结束语 在整个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有很多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存在,会出现很多问题,为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注意细节,严把质量关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