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doc
4页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论文摘要:朱熹“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朱熹对生态伦理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功用和行为实施等方面的观点挖掘其哲学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以期为当前和谐的构建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 论文关键词: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现代启示 生态伦(伦理学)是一种全新意义的伦理学说它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和在生态中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而言朱熹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朱熹哲学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以期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 一 众所周知伦理道德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类才能从关注个人的生存发展权力扩大到关注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存权力在生态伦理学中生态伦理是人类由关注自身生存进而以恻隐之心推及世间众生的终极结果从这个角度看朱熹对“仁”说的阐释正是立足于生态伦理的产生原因上来说明的 朱熹仁说的核心是“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所谓“仁者心之德”朱熹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故语心之德虽其意摄贯通无所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日仁而已矣请试论之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日元亨利贞而无所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日仁义礼智而仁无所不包”朱熹继承了二程“天地以生物为心”的观点认为天地之心其德包括元亨利贞以春夏秋冬的秩序运行而人之心此德是心之全德包括仁义礼智四德(四性)而仁统包四德所谓“仁者爱之理”朱熹指出:“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未发时只唤作仁仁却是无形影;既发后方唤作爱爱却有形影”朱熹以为仁是爱之体爱是仁之用两者是体现体用关系的统一整体;仁因爱而存在脱离爱谈仁仁呈现无形影之状;爱是仁的根本表现离开仁的支持爱不复存在这种仁中之爱是一种广泛普遍的、由人及物的理性之爱这既是人类道德层次提高的体现也是人类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情感需要 由对仁的概念的解释朱熹说明了仁的特性:“(仁)只此生意心是活物必有此心乃能知辞逊;必有此心乃能知羞恶;必有此心乃能知是非此心不生又焉能辞逊、羞恶、是非且如春之生物也至于夏之长则是生者长;秋之遂亦是生者遂;冬之成亦是生者成也百谷之熟方及七八分若斩断其根则生者丧矣其谷亦只得七八分;若生者不丧须及十分收而藏之生者似息矣只明年种之又复有生”朱熹认为仁的特性呈现一种如四季更替的动态发展状态是生生之态这使得天下万物皆知四德以德为溯源;仁“乃天地万物之心”而且“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无时不存在;仁作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具有四德特性使得天下万物皆有向善的一面这种生生之理中呈现的向善论是一种活泼泼、积极向上、天人和谐的向善 说到向善朱熹指出:“元者天之所以为仁之德……至于元则仁在天者而已非一人之心既有是元而后有以成夫仁也……元者四德之长故兼亨、利、贞;仁者五常之长故兼礼、义、智、信”《文言传》中解释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时指出元、亨、利、贞是天之四德以元为首也被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这四者又是人之德性因此天之四德又成为人之德朱熹进而指出元者是人向善之长是向善的出发点这是一个自然向善的过程真正能起作用的是人要发现进而去实现为善而且行善的人是群体性而非个体性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仁的目标“仁”具“生生”特性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朱熹进而阐明仁与恻隐之情的关系“仁便藏在恻隐之心里仁便是那骨子”“仁便是恻隐之母”“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 朱熹认为“仁者人也”即人对世间万事万物向善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所以生的目的恻隐之情是人向善的表现之一人必须通过爱、恻隐、不忍等具体情感来实现人之善性也就是说仁是由恻隐之情所萌发的系列情感实现的终极目标 朱熹通过对仁的概念的阐发认为“仁”是“天地万物之心”是“心之德爱之理”具有“生生”特性是一种必须通过侧隐之情而实现的理性情感他肯定“仁”、“恻隐之心”和整个自然界的生长发展指出了“仁”的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原因——恻隐之心进而说明人类必须向善和“爱物”人与自然界才能共融共生、和谐共存这就使得以朱熹为集大成者的“宋明理学中感性的自然界与理性的伦常的本体界不但没有分割反而彼此渗透吻合一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