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教材分析新人教版.doc
3页2019年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第2课时《比多少》,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一一对应比较大小的方法基础上的为了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引入“>”“<”和“=”三种关系符号由于此前学生已经有了一部分知识的储备,有的学生已经认识或者是见过“>”“<”和“=”这三种符号因此符号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于是本节课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己去探索、去研究符号的意义和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符号可以让他们一眼看出谁大谁小,从而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再通过精心设计的“摆一摆”“比一比”“涂一涂”这些学生喜爱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三个符号朋友,进一步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三种关系符号中,“=”容易理解,而“>”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很容易混淆。
在本节课上,通过顺口溜以及学生自己的小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两种符号并且正确使用,再通过“我出数,你来填”的数学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三种关系符号的理解附送:2019年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课前准备:课件、﹤、﹥和1-5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2.看图数一数,写一写3.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问:图中有什么?每种物体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4 3 2【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认识“=”(1)问:每只小猴子吃1个梨、 1个桃、 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请你用卡片摆一摆排一排每只小猴吃1个桃够吗2)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小结:有1只小猴,就有1个桃,有3只小猴也有3个桃,小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 ,这个符号叫等号3.认识“>”(1)每只小猴吃1个香蕉够吗2)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小结:有1只小猴,就有1根香蕉,第3只小猴没有香蕉,3只小猴,2根香蕉,小猴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我们就说3大于2,这个符号叫大于号注意大于符合与等号的联系左边的大一些,所以等号左边嘴大一些4.认识“<”(1)每只小猴吃1个梨够吗2)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小结:有1只小猴,就有1个梨,小猴没有了,还多1个梨,3只小猴,4个梨,小猴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我们就说3小于4,这个符号叫小于号左边数量少,右边数量多所以右边开口大一些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5.指导“=”、“>”、“<”的书写(1)问: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2)教师小结:口子大的朝大数;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3)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设计意图】: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三、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