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川区天元育才学校2011年春季高一年级中期测试卷语文.doc
6页通川区天元育才学校通川区天元育才学校 20112011 年春季高年春季高 20132013 级中期测试卷级中期测试卷语语 文文第Ⅰ卷(共 39 分)一、(一、(1515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匪我愆期( qiān)白头偕( jiē)老 淇水汤汤( shāng)B.体无咎( jiù)言 隰(xí)则有泮 渐( jiàn)车帷裳C.尔卜尔筮( shì) 于嗟( jiē)鸠兮 将(qiāng)子无怒D.自我徂(cú)尔 绕树三匝(zhā) 送子涉淇(qú)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即见复关 无食桑葚 搔首挠耳 一劳永逸B 无与士眈 其黄而陨 向隅而泣 急流勇退C.縻有朝矣 躬自悼矣 匪夷所思 情投意合D.总角之宴 周公吐哺 踯躇不前 藕断丝连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屈原是“骚体诗”的创造者,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B.《诗经》中的《氓》一诗,给骂我们展现的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悲剧,信誓旦旦只不过是一时的甜言蜜语。
C.曹植的《七步诗》,展示的不止是才情,还有那煮豆燃萁的悲哀D.陶潜归隐田园之后,过着焚琴煮鹤的生活,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洒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几乎成为大家补课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以为天下无病不治,治病三年才知天下无书可读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B.“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为又译为“唯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并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6~~9 9 题12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年级年级 班班 考号:考号: 姓名:姓名: 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 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8.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010~~1313 题12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陶潜传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 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去留环 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 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 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 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 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 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 5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而 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 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有改动)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来:语助词④羲皇:古帝伏羲⑤徽:系琴弦的绳子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夏月虚闲 虚闲:空闲无事 B.亲旧知其如此 旧:老朋友 C.为乡邻之所贵 贵:敬重 D.弦徽不具 具:详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性不解音 ③解印去县 A.三个“解”字的意思完全相同。
B.三个“解”字的意思各不相同 C.前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D.后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12.上文中完全能表现陶潜性格的一组句子是( ) ①博学善属文 ②为乡邻之所贵 ③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⑤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 ⑥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 如也 ⑦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⑧高卧北窗之 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⑨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A.①②③④⑤⑦ B.③④⑥⑦⑧⑨ C.①②④⑤⑦⑧ D.②⑤⑥⑦⑧⑨ 13.根据上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抚琴时,轻琴声,重琴趣 B.陶潜抚琴时,不解琴声,不识琴趣 C 陶潜抚琴时,琴不全,琴趣不减 D 陶潜抚琴时,琴上无弦,只求琴趣 第Ⅱ卷(共 111 分) 四、(四、(2121 分)分) 1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7 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 分)(2)素简贵,不私事上官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15.阅读下面一首诗,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年级年级 班班 考号:考号: 姓名:姓名: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1)诗中的画龙点睛、点名主题的关键句是哪两句?并试作分析2)全诗除“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外,描写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这些行动一个接一个,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层层深入揭示游子心理的?16.诗句默写填空共 6 分,每空 1 分,任选三组)(1) , ,女子耽兮,不可说也!(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3) ,哀民生之多艰4)君当作磐石, ,蒲苇韧如丝, 五、(五、(1818 分)分)本题为选做题,学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本题为选做题,学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20 题给生命配乐侯建臣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
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③那是真的动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