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第三章).doc
26页3.1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学习目标】:1. 知道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2. 知道方程的解的概念,会判断某个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3. 会根据实际问题情境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产生】一、新知探究阅读教材83-84页的所有内容,然后根据你对教材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教材83页给出的方程的定义,你认为判断方程的标准是什么?思考:“元”表示什么?“次”表示什么?2.根据教材84页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自己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3.什么是方程的解?结合84页例题,谈谈如何检验某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知识发展】二、基础演练根据以上的探究,自主解决下列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你的学习成果:1.下列式子中,是方程的有 (填序号);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填序号).① ② ③ ④ 学法指导:(1)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条件:①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未知数);②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2)方程需先整理,再利用三个条件进行判断. ⑤ ⑥ ⑦ ⑧ 2.仿照教材84页例题,检验(1),(2)时,是否是方程的解.学法指导:把所要求的量用字母表示,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一过程就叫做建立方程。
3.教材83页中“动脑筋”中问题(1),若设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h,根据教材给出的等量惯关系,可以建立方程: ;教材85页“练习”3(2),若设排球场的宽为m,根据题意,可以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形成】:三、综合提升学法指导:方程的解分别代入方程左右两边后,能使两边的值相等先尝试独立解决,再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4.已知是方程的解,求的值.学法指导: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入手①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未知数);②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5.已知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整数 【知识应用】:1、 下列各式中:(1) ;(2);(3) ;(4) ;(5) 中,有 个方程,其中 (填序号)是一元一次方程.2、 方程 的解是 时, 3、 建立方程:某数与1的差的2倍为10: 4、 检验是否为方程的解.本节课你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方法,还有哪些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迁移】: 关于“解方程”一词的由来康熙向西方人学习数学,在解方程过程中,由于对西方人语言不通,就把未知数用表示,把未知数叫做“元”,一个未知数叫“一元”,未知数的指数叫做“次”,把未知数得到的结果叫做“根”,把解方程的过程叫做“解”.这就是中国解方程名词的来历.【课后作业】: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① ② ③=3 ④2.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②3、一根铁丝用去后,还剩4米,若设铁丝原长米,可列方程为 .4、如果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 .5、 已知 是方程的解,求的值.3.2等式的性质【学习目标】:1. 猜想和验证等式的两条性质.2. 会正确运用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释等式变形.【知识产生】:一、新知探究阅读教材87页“动脑筋”,然后根据你对教材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动脑筋”(1)中,假设七年级(1)人,七年级(2)班有人,根据题意建立等式有 ;每班都增加2人后,得到的等式是 ;每班都减少3人后,得到的等式是 ;2. “动脑筋”(2)中,假设甲筐米的质量为千克,乙筐米的质量为千克,根据题意建立等式有 ;各筐都倒出一半后,得到的等式是 ;3. 结合87页的等式性质2,谈谈为何规定“ 除数或除式不能为0”?【知识发展】:二、基础演练根据以上的探究,自主解决下列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你的学习成果:1. 填空,并说明理由.(请参照教材88页例1格式)(1) 如果,那么 (2) 如果,那么 (3) 如果,那么 2. 判断下列等式变形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请参照教材88页例2格式)(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3.下面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那么 B. 如果,那么小结:(1)运用等式性质1时,必须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不要漏掉等号的任何一边.(2) 运用等式性质2时,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数(式),这个乘数(式)可以是0,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数(式)时,这个除数不能是等于0的式子. C. 如果,那么 D. 若,得 【知识形成】:三、综合提升先尝试独立解决,再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学法指导:观察各式子的变化,再利用等式性质来解释.4.(教材89页B组3题)已知,请利用等式性质求下列各式的值.(1) (2)学法指导:从到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到发生了什么变化?5. (教材89页B组4题)已知请利用等式性质求的值.【知识运用】:1.(1)若;(2)若;2. 下面各式中错误的是( ) A. 若 ,则 B. ,则 C. 若,则 D. 若,则3. 判断下列等式变形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如果,那么(2).如果,那么本节课你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方法,还有哪些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迁移】: 诸葛亮与臭皮匠古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若一个臭皮匠的智慧为,一个诸葛亮的智慧为,那么与的关系是什么?一个臭皮匠的智慧相当于多少个诸葛亮的智慧?【课后作业】:1.由等式得到 ,根据是 2.下面各式中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两边同时除以,得 C. 若,则 D. 若,两边同时除以5,得3. 已知请利用等式性质求的值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学习目标】:1. 理解移项法则,明白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2. 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产生】:一、新知探究学法指导:阅读教材90页“动脑筋”,然后根据你对教材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相同的吗?2. 教材90页中“”,变形为“”,这一过程中,等号两边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是什么?你知道移项为什么要变号吗?3. 教材91页例1中,为何等式右边的要移项到左边,要移项到等式右边,这样移项后有什么好处?【知识发展】:二、基础演练根据以上的探究,自主解决下列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你的学习成果:1. 判断题(1)变形为是移项 ( )(2)由移项得 ( )(3)由移项得 ( )(4)由,移项得 ( )学法指导:①在方程的同侧交换位置不叫移项,也不用变号.②移项必须是从方程的一边到另外一边,移项必须变号. 2.解下列方程并检验(参照91页例1的格式完成)(1) (2)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化系数为1得: 检验得: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如下:① :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全部移到等号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常数项)全部移到等号的另一边;注意移项要变号;② :左右两边同时合并同类项,又叫“化简”;③ 系数化为1 :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使未知数的系数变成1;④ :把解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这个值是否是原方程的解,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写出来。
【知识形成】:三、综合提升3. 解方程并检验:(1) (2)4. 已知是关于的方程的解,求的值学法指导: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左右两边后,一定可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知识运用】:1. 下列移项对吗?若不对,请改正(1)从,得到 ( ) (2)从,得到 ( ) 2. 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 (2)本节课你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方法,还有哪些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迁移】: “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解方程”与“方程的解”从表面上看相差无几,但其实质完全不同,前者是指求方程解的过程;后者指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是求得的结果.虽是同一个“解”字,前者是动词,后者为名词. 【课后作业】:1. 方程 的解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