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教材亮点设计特色活动培养综合能力.doc
5页综合教材亮点设计特色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文科综合课程首次出现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项极具实验性和挑战性的改革我校是北京市极少数勇于领风气之先,大胆尝试这一实验的学校我校初一年级的两个实验班和我校史、地、政教研组的部分教师将参与为期三年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为教材的课题实验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促进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综合能力的形成,已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而且意识到以综合性课程形式承载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科学性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套教材体现的不只是学科形式上的捏合,而是力求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它不仅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整合起来,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而且还提供了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更具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以上特点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已有充分体现我作为一线教师,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和初步体会,感到这一册教材在不少方面有其独特的亮点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和体现教材的新意和亮点,以此为基础设计具有创新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就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会起到显著效果。
一、教材亮点之一──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发展学生个性教材多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设置情境,或编排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练习活动(见课文后“自我测评”),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从“我的家在哪里”引人“社区”的话题,到对“多种多样社区”的介绍,以及在“自我测评”中要求学生“画一幅你家所在社区的平面草图”,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述所在社区的环境和生活”;将学生的视野由自己熟悉的家庭导向身边的现实社会,启发他们关注自己及他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环境这在我们以往的课程中很少涉及,但与我们的生活又密切相关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如学会阅读和绘制平面图、初步了解社区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关注身边小区的建设等,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独立绘图、家庭访问、现场调查、集体讨论等活动,以关心、参与和创造设计等方式参人课程的学习一)活动案例──“设计一个理想的社区”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我在新课导人时提出了一组问题:(1)假如同学或老师要去你的家里玩,在无人带路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你家?(2)同学们的家大多住在居民小区内,你是否知道小区内有多少座居民楼?有多少居民?(3)你所居住的小区有哪些公共设施?(4)居民对小区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5)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居民小区,你会怎么做?2.安排设计5次活动。
接下来,我安排了5次活动第一次,学生在没有学习如何制图的情况下,每人画一张家庭所在地的平面示意图,并在课上进行展示,由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在讨论谁的地图看得明白、谁的看不明白的过程中,发现了地图应必备的三要素这时,我再系统地对地图的绘制和阅读技能进行讲解和指导第二次,(课外活动)学生自制调查问卷,对所在小区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家庭开始进行访问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本小区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第三次,学生们在课上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对“在社区里生活”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共同讨论“理想社区的蓝图”第四次,(课外活动):学生分小组活动,着手自己设计“理想社区”平面图第五次,学生们在课上相互交流、评价和分享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二)综合能力培养效果学生们通过课上和课下的系列活动,展示了文字报告、小区设计图甚至图画和简易立体模型等成果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自己动手和动脑,不仅在地图技能、社交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学到了许多课本和课堂之外的东西,而且在创造性方面成绩喜人比如,有些小组除了在图纸上设计了学校、邮局、银行和车站等必备公共设施外,还创造性地考虑到防噪音和空气污染的设施;有的小组特别在小区内设计了老年活动站和免费健身娱乐场所,体现出他们初步关心公益事业的思想。
二、教材亮点之二──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具探究性,表述角度更多样化本教材另一突出特点就是课文叙述不平铺直叙,往往基于问题展开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拘泥于学科系统性,而是紧紧围绕“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大的主题展开,力求从地理、历史和社会发展等多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每单元最后一节的“综合探究”活动课反映了教材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思想一)教学策略我们结合重点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对教材中提供的探究活动加以拓展和再创造,而且探究活动往往随教程渗透在相应的课上,并不单独集中在单元授课结束时进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常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力求吸引学生全体、全程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二)活动案例──东西部洽谈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课讲述了中国不同地域之间的显著差异与单纯的地理课不同,本课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出各个区域的人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认识到正是这些差异和特色为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基础这一课将自然和人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最具综合性教育功能的就是“交流与互补”一节。
我以此段教材为基础,设计了一节综合活动课──“东西部洽谈会”活动过程如下1.课前准备全班48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分别扮演东部代表团和西部代表团西部代表团分为:青新蒙藏代表团、陕甘宁代表团、云贵川代表团东部代表团分为:国土资源部门代表、能源和交通部门代表、旅游部门代表、农业部门代表和企业及企业家代表各小组分头收集反映本地区风土人情和经济面貌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教师对小组收集资料的过程加以指导,并辅助其进行有效信息的筛选2.课上活动各小组按代表团分别落座,教师扮演主持人和“国策咨询部门”1)教师宣布洽谈会规程2)各代表团分析各自资料,准备发言提纲:(2~3分钟)3)西部代表团派代表介绍本地区,并声明招商引资意向(每团代表发言不超过5分钟)4)东部各代表团分别介绍本地区优势,并声明投资合作意向(每团代表发言不超过5分钟)5)双方代表就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向对方咨询或质疑(例如就投资环境、人才培养、资金来源、生态保护等问题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解决设想)6)暂时休会,双方就各自都难以解决或解答的问题(如资金和国家优惠政策等)向教师扮演的“国策咨询部门”寻求“政策咨询和帮助”(教师用投影展示国家相关政策资料)。
7)继续会议,双方代表将拟定项目写在“项目书”上(用粗油笔写在卡片上),并下座位协商合作项目8)双方就拟定项目进行评议,教师进行评议9)师生共同评选出“洽谈最富成效”代表团10)教师宣布洽谈会圆满成功三)综合能力培养效果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举办一次他们从未见过的经济洽谈会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他们对投资与合作了解甚少,其次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洽谈;最难的是,面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如何选择在5分钟之内表明其重点即使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些也会构成严峻的挑战但是同学们并没有畏难情绪,相反,新鲜和好奇感更增加了他们的参与热情教师也并不强求同学们表现得尽善尽美,而是希望借此活动,让学生们都参与到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我国的各个区域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加深学生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国情的了解和关注,并深刻体会出地区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此外,通过收集和运用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及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活动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特别是代表团成员面对面交流、签订合作协议时,学生们的热情达到高潮。
每个人包括平时最胆怯的女生也主动参与进来他们有的忙着进行自我宣传,有的竭力说服对方,有的抢先收集其他“代表团”的资料以更好地了解合作伙伴的实力一场洽谈会进行下来,有一个小组竟然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别人签署了近20份“合作项目议定书”内容从“承建新疆高速公路”“在西部开设网吧、网校”到“开发蒙医藏药、宁夏五宝”“建设沙漠公园”“建立‘中国的麦当劳’──兰州拉面连锁经营集团”等等不一而足学生们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四射,大大超乎了我的预料无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学习到的东西和受到的锻炼,也大大超出了原有教学设计的预估三、教材亮点之三──案例式教学侧重学法、观念渗透,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在本教材中,选取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往往是案例型的虽然主要内容比较侧重地理环境方面,但完全摒弃了原来分区地理的编写体例比如世界区域部分,教材并未按世界各大洲、各国展开讲授,.而是选取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主题,以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方式为线索,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如“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宝地”“文明中心──城市”如果说原来教学体例是全景式的,本教材采用的却是特写。
而且“特写”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从这若干幅特写中也可以窥见世界的全貌一)教学策略讲究“少而精”的教学教学中要追求“深”而不是“广”,要特别注重基本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入的教学范例可以产生“共鸣”的现象,也就是说,有限的教材内容能使那些课本之外的同类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能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这样,老师讲授的内容虽然少了,但恰恰丰富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一个案例教材之后,可以适当进行引申拓展比如提出一个与案例相似或完全相反的话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布置一项同类型其他问题的专题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并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活动案例1──关于“水上城市”的辩论会在“傍水而居”一课,教师在讲授世界各类著名水城,包括“水城威尼斯”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中国不少人看到傍水而居的好处,纷纷在城市中兴建“水景住宅”,有些城市甚至提出要建设成中国的“水城威尼斯”,其中包括广西桂林和河南郑州你对以上现象有何看法?这本是一个课下思考题,但在下一节课上,却引发了学生们激烈的争论于是,我们顺势将这节课变成了一次辩论会。
学生分成了正方和反方两组,反方认为建设一个“中国威尼斯”是一个荒唐的想法,是愚蠢的模仿,毫无意义;正方则认为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水城是个不错的想法,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建设综合能力培养效果:双方经过激烈的辩论,虽然最终都没有完全说服对方,但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引用了大量课上所学的知识,将世界不同类型的水城和中国独具特色的水乡水镇进行了横向大比较,并将问题引伸到中国河湖资源分布、特色城市的建设与保护、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层面在辩论中,他们不仅复习了已学知识,而且能够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所以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的收获并不在于谁是谁非,而在于你们已经开始懂得如何综合运用你们的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活动案例2──专题拓展课每次上课的前5~10分钟,我都把时间留给学生,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拓展课”时间所谓“拓展课”就是学生自由选题,然后作为小老师,模仿老师课上对某一类问题的讲授方式和分析方法,站在讲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