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64495334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6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 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 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定的“红线” 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 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 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 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土地被切割了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它 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 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 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 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 2000年达到了 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 话,简直是荒唐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中国五 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 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所以说任何数学方法都不适用,那你这个根据人口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是可靠的呢? 所以这个方法论是错的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大多数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当然也有做的很超前的比如 北海曾经是很超前的,珠海当时也是超前的结果你现在到北海去看看,你到珠海去看看,宽广的马路上 长了野草,机场上长了野草,负债累累,整个是所谓的超前的规划所以说方法不对,在中国快速城市化 进程中,人口是没法预测的如果基于人口来确定你这城市怎么做规划,来所谓的量体裁衣的话,你这个 衣服永远做不好,要么是穿紧身衣,要么是穿睡衣。

      弊端之三,城市与土地的关系是颠倒的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 规划,城市规划做了半天,做什么?它就是为了批地,建设用地规划,就是为了盖房子城市的绿地系统 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候补的而且在现行规定里头,其它的规划是在城 市整体规划框架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错了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城市与土地 的关系颠倒了我刚才讲,城市本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古代中国“风水” 就说,城市是个胎儿,城市的所在地是“胎息”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划到建设区以后,全部就是建设用地,自然就不存在了哪怕是画着公园,这个公园 也是要重新推倒旧有的植被,种上花卉,种上这个观赏植被,把它做成号称为公园的人工景观自然植被 的概念、自然地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自然系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弊端之四,不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 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到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主体已不再是政府了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自己 做规划,自己搞建设,但现在可不是这样。

      现行的城市规划方法却仍然保留前苏联人传给我们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形成的方法现在是政府做规划,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城市但是开发商可比我们懂得土地的价值, 开发商懂得如何去建,我们规划师根本不明白市场,结果我们非要做规划,让开发商去建,非要给他规定 这个盖什么,那个盖什么规划师对市场不甚了解,却想着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这显然是 我们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没做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 制,所以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 不该建设的东西是政府要做的,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确定我们建设部门真正应该控制、应该 保护的东西所以说规划必须反过来做,不是说去做一个建设规划,首先应该做一个不建设规划,做一棵 生命之树,让城市建筑和市政功能体成为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先把母亲的健康保证好,城市自然就在 上面生长了这就是这个理念的全部的核心反规划”的思考方法就是排斥法,记得我们考托福,考不出 来的时候,就把那些明显有错误的答案先排除掉,剩下可能就是对的了反规划”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 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规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 告诉人们首先应不做什么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国土上的河流水系、绿地 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 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 建设用地,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大地景 观格局5.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 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 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 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

      历史上许 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 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 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来之喜马拉雅山 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 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 的可持续性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 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这是我们 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第二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 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

      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 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 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 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1) 大错之一:高堤防洪: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洪水之所以变得如 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 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 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2) 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 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 水一土一植物一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3) 错之三:裁弯取直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 流才有生气,有灵气。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4) 大错之四:高坝蓄水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 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 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大江、大河 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 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变流水为死水,富营 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 延过程受阻;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城市 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第三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 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包 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 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 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 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在填埋湿地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 之一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中 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很简单,我们的水利部门只管河流廊道,湿地不是水利部门 管的,而环保部门又管不了河流廊道,所以河流被切割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 不做防洪堤,实际上你也可以解决防洪问题,靠什么?靠湿地系统和水系统,变成一个连续的网络湿地 就是海绵啊,下雨时,它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呀,旱季就可以渗出水啊第四大战略: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 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 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 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 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你看,还在几年前,80%的北京人是靠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