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18271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 新问题笔者在认真地拜读《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 年第 5 期上发表的资民筠同志《论神话与科幻文艺认知功能》一文后,深切地感到,作者在有关问题的论述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很丰富、对问题的分析很深刻,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受到很多思想启发但同时也看到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作者不加分析和鉴别地把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中普遍流行的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所造成的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引进了自己的论文中笔者因联想到,近年来文艺理论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这篇论文中,而且还存在于不少其他论著中,在文艺心理学论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文艺理论中出现的这个新问题来自所引用的心理学参考资料上,所以笔者在这里不打算对文艺理论观点作较多的分析和评论,而只是要把分析和评论的重点集中到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旨在给文艺理论界,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理论界的同志们提供若干有关问题的心理学参考资料,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和指正一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和认知这个专门术语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众所周知,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首要的基本的、经常性和普遍性的活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指的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的解释;认识是“脑的机能,外部世界的反映”〔1〕说认识是脑的机能,这是从本体2论方面讲的, 认识就起源来说是同脑联系着的它是随着脑这一实现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器官的出现而产生的脑是认识的体现者脑的活动或过程是认识存在的根本形式说认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则是从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方面讲的认识就其内容来源来说是同外部世界联系着的它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存在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的主观映象认识是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与认识论(哲学中的认识论、科学认识论、发生认识论),认识科学(思维科学)等从不同侧面共同研究的统一对象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学习、研究、创造等),以及由之派生的一般术语,如:认识过程、认识活动、认识机能(功能)、认识结构等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专门术语,而是心理学与哲学和其他各种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认识科学),以及文学和艺术、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共同统一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术语)。

      这个基本概念来源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是个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历史悠久的、生命之树常青的概念它是以普遍性为特征的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概念在我国它是以现代规范语中的认识这个基本的词表达的,与拉丁文 cognition,英文cognition,法语 cognition,德文 Erkenntnis, 俄文 познание 的意义都是相同的认识虽然不是心理学专门术语,但是在心理学中则有自己的解释西方国家(现以美国为例)出版的一些工具书中是把认识规定为一般术语(General Term)或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其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认识是包括在求知活动(Knowing)中的一切过程”〔2〕, “认识是考察性求知活动(Seeknowing)”〔3〕, “认识3指的是用来把感觉输入加以转化、简化、存贮、恢复和使用的一切过程”〔4〕,如此等等它们都强调认识是各个心理学派共同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或一般术语,是有普遍性的关于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意义,在我国,在解放前基本上是根据西方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作解释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则开始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作解释的,而把认识理解为“脑的机能,外部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在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 认知 (拉丁文 recognition,英文 recognition, 法文 recognition, 德文 Wiederkenntnis,俄文узнавание)是一个用现代汉语的词的形式表达同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用各种不同语言的词所表达的同一内涵的心理学专门术语它并非由现代规范汉语中的基本的词表达的〔5〕因而是没有普遍性的、不常见的、意义很狭窄的、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学专门术语它被理解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记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关于认知过程的最简明的、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认知又称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知道它是从前感知过的”〔6〕认知这个心理学专门术语及其派生的专门术语,如:认知过程、认知活动、认知机能(功能)等在我国心理领域中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已经使用过五六十年了,而在这同时在哲学和其他科学(包括文艺学在内)、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一般是不用的由此可见,根据我国心理学长期以来统一使用的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的规定, “认识”与“认知”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心理学同哲学和其他科学、文学和艺术、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共同统一使用的基本概念与心理学专门术语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因此既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而且也是取代不了的这是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首先应明确4地认识到的一个具有重大原则性的理论问题二其次,要分析和评论的是,在心理学领域中,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理论思想实质,以及究竟为什么不应当生搬硬套地从心理学领域中把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引用到文艺理论领域中来?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用“认知”取代“认识”这一时髦倾向是从引进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开始的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又称认识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这里所讲的认识心理学这个术语是有些心理学者根据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译法译出的〔7〕 而另外还有些心理学者则背离传统规范译法而标新立异地把这个术语改译为认知心理学〔8〕 问题就是由这后一种译法产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86 年出版了译著《人类认知:思维信息加工理论》〔9〕该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者、 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司马贺(Herbert A.Simon) 译者是荆其诚和张厚粲这个译本是司马贺 1983 年在北京大学主办的信息加工心理学讲习班中用过的讲义。

      在这个讲习班中学习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者笔者也参加了这次学习由于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新的学派之一,所以它的理论很有吸引力,对我国心理学者影响很大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个译本中,译者不仅把根据传统规范译法应译为认识心理学而改译为认知心理学, 而且把英文中的 Cognition 、 Cognitiveactiveity、Cognitive process 、 Cognitive System 、 Cognitivescience 等,根据传统译法应译为认识、认识活动、认识过程、 认识系统、认识科学等也都统统地改译为认知、认知活动、5认知过程、认识系统、认知科学等了正是在这个译本中,译者实际上开始给我国心理学制定了用“认知”及其派生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一般术语的系统译法之后,这种系统的译法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起到了用“认知”取代“认识”的译法和用法的样版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这个译本出版后,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便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有些心理学者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特殊性作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理论根据但是这种理论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因为这种取代现象在世界各国心理学领域中都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认识是世界各国的各种不同心理学派共同统一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信息加工心理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学派也不例外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派一样,它所研究的认识(认识过程或认识活动)也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认识过程或认识活动)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派在认识问题研究中的差别,只在于所根据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是我国前辈心理学者在我国心理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所固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而于引进外国心理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历程中规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是从哲学中继承下来的这些概念和术语是以把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既有国际的统一性,又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特色在我国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和认知(再认)这个专门术语是通过长期实践检验和严格审定保存下来的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它们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各自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的这是我国前辈心理学者留给后代的6宝贵的知识财富然而不能不遗憾地指出,近年来有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根本不考虑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的社会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的重要性。

      他们力图割断历史地推翻我国前辈心理学者在我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地建立起来的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彻底否定其中的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一般术语(认识活动、认识过程等)的正确性否定它们在心理学中存在的合理地位和价值,而要重新建立所谓认知主义的新的概念和术语系统为此,他们提出一系列力图把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一般术语从我国心理学领域中彻底排除出去的论点其中最主要和最有代表性的论点是:其一,在关于认识(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研究中,心理学与哲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在心理学中要用认知这个专门术语取代它这个论点是一些坚持用“认知”代“认识”的心理学者针对新中国成立后最初 30 多年间(50 年代到 80 年代初期后),我国心理学在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时,而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共同使用认识这个传统规范基本概念这种情况提出的关于这个论点,在张积家、杨春晓和孙新兰合写的《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10〕这篇论文中作了系统的阐述他们否定我国心理学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共同使用认识这个传统规范基本概念的正确性,并说明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主张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最根本原因。

      他们写道:我国心理学在 50—80 年代初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 “80 年代初以后,随着意识形态的思想解放,西方心理学被大量翻译和引进,同时港台心理学也被广泛介绍这时,大陆心理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哲学中的‘认识’与心理学中的‘认识’在意义上的混乱,所以就逐渐用‘认知’取代了心理学中的‘认识’”7在这里,还应补充说明的是,笔者为着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会出现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呢,曾经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了解情况,与笔者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有不少学术交往的陈永明同志(研究员)很幽默地对我解答说:“这是由于有些人认为,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哲学味儿太浓的缘故这个解答在笔者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此外,还从其他一些心理学者那里听到不少与此相类似的关于心理学与哲学不再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说法由些可见,心理学与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这是一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所持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论点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地看待心理学与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的问题呢?不少心理学者是这样认识的:说心理学与哲学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有意义上的混乱,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因为心理学之所以与哲学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取决于二者的研究对象,即认识(认识世界的认识)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心理学与哲学是从不同角度研究认识问题的认识这个基本概念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工具是为所有从各个不同侧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