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出土的唐尼姑李胜才墓志考证及相关问题探讨.doc
7页1新出土的唐尼姑李胜才墓志考证及相关 问题探讨【内容提要】为了探讨李让夷的世系、历官、郡望和唐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对西安曲江池村新出土的李胜才墓志做了详细的考证通过文献和地下碑铭互相印证的方法,确证李让夷既不是陇西李氏,也不是赵郡李氏他死于由淮南军返京的途中,而不是死在东川节度使任上同时这方墓志对理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也有所帮助 【关键词】 李胜才;李让夷;世系;郡望;宁安乡 2004 年 11 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曲江池姜骨村南(唐为宁安乡)之地发现了一批唐墓,随即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些墓葬均为小型唐墓,出土遗物极少,有的墓连一件随葬品也没有这批基的主人多为下层官吏和平民但是,在一座晚唐时期常见的刀形墓中出土了一方尼姑李胜才墓志该墓志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了晚唐宰相李让夷兄妹的一些史实,同时也涉及到了唐武宗的灭佛事件因此,新出土的这方墓志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现就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如下 一、墓志的形制与录文 李胜才墓志呈正方形,边长 36 厘米,志盖为(录皿)顶,四杀刻有简单纹饰在志盖顶上,自左向右,分三行用楷书刻着“唐故尼大德胜才墓铭”9 字志文首题为“兴圣寺亡尼内道场临坛李大德墓志”。
墓志全文分为 26 行,每行字数不等,共有690 个字,全文楷书志石由于为麻石质,制作粗糙加之遭到破坏,志文的损坏程度较为严重,出现了局部残缺现将志石全文抄录如下(缺字用黑框表示,分行2以斜线加以区分,方框内为补字,空格以空白作为特殊标记): 兴圣寺(1)尼内道场(2)临坛(3)李大德墓志铭并序 守秘书省校书郎(4)郑权撰 大德法讳胜才,其先赵郡曲[阳](5)人也曾祖讳练(6),皇相州邺[县](7)人祖讳悦,皇密州录事参/军,累赠尚书右仆射皇考讳应规,卫尉少卿(8),累赠司徒司徒才行杰出,士流所推,德/愈称于累代,名益振于当时先太夫人(9)京兆田氏,赠高陵县太夫人,清门令族为衣缨领/袖外王父(10)讳峰、皇澧州(11)录事参军之女大德时年尚幼,切慕空门之教,忽一日发心/,若有所悮(12)哉以闻于司徒公,请依如来(13)之法,守伽蓝之室司徒公方以惜幼保念/,初闻之,既骇叹亦且以为不可尔后,祷愿之心终不伏退司徒公则不能免告旋出家/于京兆渭南宝觉寺(14)永住饰尼文溱之院,时年十四,既削发披缁(15),而宛见出尘/,风姿材迥,怀于雅操,气已禀于澄源呜乎!事师之道始终如初,师每谓人曰:五净(16)之诚,/谓大德之独出也,其如天与乎!顾闺门之内孝感州贤,士庶未闻古人罕疋(“匹”的异体字)。
长兄讳/让夷(17),皇武宗朝宰相、淮南节度使,赠司徒相国公德时朝,名清中外为之喻,悲夫人僧则同气之分,爱念,反(18)自渭邑,复归京都通义里(19)之兴圣寺院/,与私第遗咫尺也,朝参暮见无异居同惟贤前左庶子(20),守道忘进不超于时/论曰:德不配位(21),位不配德是也大德遘疾逾岁,名医药饵无不臻至以成通/九年(868 年)二月五日疾果笃,殁于兴圣之院,享年六十七处于群众,和无小大,悉/向慕为仁人者也初寺惊恸,哀风惨木侥侥(22),闻者感其泫然/有子弟勤照等五六人泣血衔哀,犹不胜举呜呼!果是不生不灭(23)耶?果是/不言以化(24)耶?仰天号诉,何所问耶?以其年十月十九日窆于京兆府宁安乡/凤栖原(25)之先茔,礼也!凡于事者,皆兄推贤之,无阙无怠,必躬必亲/,孝慈雅3和,于古人之道也以权出入门下,孰德行见,召收泪请志,但/顾成溥终敢辞命,铭曰/: 大音何问?佛道斯朂/,奚为礼终,伤哉逝促/, 福善何殃,贤明返辱,寿不逐仁,仁非寿逐/, 莫若身无住相(26)耶?莫若心有住相耶? 呜呼!愈痛难平/,奋悲风烛 二、志文涉及的相关问题考释 1.兴圣寺 寺院名位于唐长安城通义坊西南隅,即今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省建八公司内。
兴圣寺原来本是唐高祖李渊的“旧宅”618 年(武德元年),李渊称帝后, “以故第为通义宫”,627 年(贞观元年)立为寺,寺内有高祖寝堂等建筑2.内道场设置于皇宫内的寺院称之为“内道场”隋唐时期,在宫中屡有设置据《新唐书》记载:“(肃宗)时引内浮屠数百居禁中,号‘内道场’,讽呗外闻 ”“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每从容问所以然,(王)缙与元载盛陈福业报应,帝意向之繇是禁中祀佛,讽呗斋熏,号‘内道场’,引内沙门日百余,馔供珍滋,出入乘厩马,度支具禀给 ”“德宗素不为然,及嗣位,罢内道场,除巫祝”德宗之后,除武宗之外,其他皇帝皆佞佛至深,即比,内道场也常设不废 3.临坛大德 佛教术语,意为临坛护法者坛即法坛,梵语曼陀罗之译音大德,为梵语婆檀陀 Bhadanta,原为称佛之名称所以,在佛经中亦称“比丘”和“临坛大德”之称这种称谓,后来演化成为对僧尼的敬称,所谓“凡天下寺观三纲,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申尚书祠部” 4.守秘书省校书郎守,为官制术语,特指衔低职高者秘书省校书郎,唐置十4员,从九品下校书郎以秘书省校书郎为美职之一郑权,为墓志撰写者虽然在两《唐书》均有郑权的传记,但传主为节度使,卒于 824 年(长庆 4 年),这显然与868 年(咸通九年)墓志撰写者郑权并非同一人。
另外,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中出现的郑权,应是两唐书中有传记的郑权,而与此墓志撰写者郑权毫无关系 5.曲阳古地名志文中曲阳的“阳”字虽然残破不全,但据文意可以补订据《元和郡县图志》卷 17 记载:赵州,即赵郡,以赵国而得名,管县九但是,曲阳并不在赵州,而在定州赵州和定州毗邻相连,均属古赵国旧地从有关地理志可知,河北道除了“曲阳”之外,还尚未发现有“曲”字开头的县名记载,因此,我们认为将这里补为“曲阳”是可信的 6.李练 人名,为李让夷的曾祖父在《两唐书李让夷传》中未见其名,此志文可补史缺虽然其祖父和父名均与志合,但《李让夷传》未记其官职,据此志可补由此可见,志文中的尚书右仆射、卫尉少卿以及司徒都应是李让夷发迹后追赠给他们的一种荣誉职官 7.邺县 古地名志文中邺县的“县”字残损严重,但据地理志可补据《元和郡县图志》卷 16《相州邺县》条记载:“邺县,本汉旧县,属魏郡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冉闵及慕容雋洎东魏、高齐并都于此,其县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 8.卫尉少卿 官名为卫尉寺次官,协助卫尉卿掌供宫廷、祭祀、朝会之仪仗帷幕,从四品上。
其父之职官《两唐书李让夷传》均未记载,依此志可补之缺 9.太夫人 是唐时子女对于“父殁”后母亲大人的一种尊称据清人梁章钜《称谓录·父没(殁)称母》条考证:《汉书》文帝七年“令列侯太夫人、夫人毋得擅征捕 ”如淳注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 ”由此碑石可见,5这种风俗至唐时依然保留 10.外王父 即外祖父 《尔雅》云:“母之考为外王父 ” 11.澧州 古地名据《旧唐书》卷 40 记载:澧州下隋澧阳郡621 年(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澧州,742 年(天宝元年),改为澧阳郡,758 年(乾元元年),复为澧州 12. “悮” 从志文“忽一日发心,若有所惧哉”来分析,此字应是“悟”字的通假字13.如来、伽蓝 均为佛教术语梵语日多陀阿加陀,译为如来,佛十号之一伽蓝,是僧伽蓝摩之省称,又译为众园,为僧众所居之院庭,寺院之通称 14.渭南宝觉寺 寺院名诸志均无此寺记载,疑为会昌法难后被拆毁或者改名如若这样,此志可补史志之缺 15.削发披缁 佛教用语,亦称剃度相传佛祖出家后即以利刃自剃须发,意在断绝一切烦恼剃度之后,立即换上僧服唐代僧尼衣裳服缁,为黑色,这也是唐代僧尼有别于外道人和一般人的地方。
16.五净 佛教术语,是五净德的简称据《诸德福田经》记载:“五净德”为“发心离俗、毁其形好、永割亲爱、委弃躯命、志求大乘 ” 17.李让夷 人名 《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左司郎中》有其名 《旧唐书》卷 176 和《新唐书》卷 181 均有传记 《新唐书》“(宣宗立)拜淮南节度使……赠司徒”的记载与墓志内容基本相同然而, 《旧唐书》云:“宣宗即位罢相,以太子宾客分司卒”,看来不确另外, “武宗朝宰相”应是指“武宗初,李德裕复入,(让夷)三迁至尚书右丞,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宰相的称谓繁多,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便是其中之一据《新唐书》卷 63 表 3 记载可知:842 年(唐会昌二年)7 月是李让夷拜相的具体时间 18. “反” “反”字即“返”字的通假字 619.通义里 里坊名朱雀大街西第二街皇城以南第二列,正北为太平坊有高祖旧宅,后改为通义宫、兴圣寺从志文“(兴圣寺院)与私第遗咫尺”可以推知,李让夷的宅第应在通义里这为研究《唐两京城坊考·通义里》提供了最新资料 20.左庶子官名为东宫左春坊长官,置两员,正四品上此处的前左庶子为何人,待考 21.德不配位位不配德此语出自《世说新语》。
22.街街古代和“冲”字为两字,意义不同,今简化为一字,是暴烈的意思如《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 ” 23.不生不灭佛教术语,对生灭之语常住之异名 《维摩经不二品》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涅盘经》曰:“涅言不生,盘言不灭 ” 24.不言以化 佛教用语指佛理深奥,妙不可言 25.宁安乡风栖原 地名该墓志由于出土于今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可以确信此地应在唐长安城外万年县宁安乡的管辖范围之内凤栖原的具体位置在唐长安城之南,东与龙首原在今三兆村以东相连,西迄今沈家桥一带,南到今樊川,北与长安城毗邻 26.住相 佛教术语,为四相之一即生相、住相、异相、灭相 三、李胜才和李让夷的生平事迹考 (一)据墓志可知,李胜才生于 802 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15 年(唐宪宗元和十年),14 岁出家于渭南宝觉寺,842 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加岁之后返京,入兴圣尼寺修行,868 年(唐懿宗成通九年),67 岁卒于兴圣寺 (二)李让夷在两唐书中均有传记,结合墓志等金石材料可以基本上勾画出他的人生轨迹李让夷生于 802 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之前,809 年(唐宪宗元和十四7年)进士及第。
此后,入镇国军节度使李绛幕府再入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幕府唐文宗太和初年入朝,历任右拾遗、左补阙、翰林学士,829 年(太和三年)晋升职方员外郎、左司郎中,835 年(太和九年)又任谏议大夫836 年(唐文宗开成元年),以本官兼知起居舍人事(新旧传记相同),开成二年拜中书侍郎,唐武宗 841 年(会昌初年),历任工、户侍郎,尚书左丞,842 年(会昌二年)7 月,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846 年(会昌六年)3 月,晋为司空(武宗卒,宣宗即位),并担任处理武宗后事的大行山陵使同年 7 月罢相,出为淮南节度使,以疾还,卒于道 关于李让夷的事迹,在两唐书中 846 年(会昌六年)以前的记载基本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例如, 《旧唐书》记载是“尚书左丞”,而《新唐书》却记载为“右丞”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846 年(会昌六年)3 月武宗卒,宣宗即位后,关于李让夷的记载两唐书出入较大 《旧唐书》记载:“以太子宾客分司卒”这明显和志文不符另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七月,以兵部尚书李让夷为剑南东川节度使”,这更与志文相去甚远那么,李让夷是卒于担任太子宾客分司期间,还是卒于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甚至他究竟是否担任过东川节度使也都成了问题!据文献记载,会昌六年三月,武宗驾崩后,李让夷担任大行山陵使,负责武宗后事。
但是,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立即被罢免宰相之职,李让夷成为没有实权的“司空”,七月被彻底革职,直到“未复土,拜淮南节度使以疾愿还,卒于道,赠司徒”这里的“未复土”,就是指武宗尚未埋葬之意, “八月壬申,葬至道昭肃孝皇帝于端陵”这说明,李让夷罢相后,外放为淮南节度使的时间应在七八月间。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