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线测量等级划分精度要求.docx
5页导线及导线网按精度级别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测量重要技术规定如下表所示: 注:上述表中n表达测站数不同精度的全站仪测回数规定如下表所示:注:上述表中n表达测站数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合适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不小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上述表中相应级别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不不小于上述表中规定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不小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档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不小于上述表中相应级别规定长度的0.7倍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 个已知方向 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3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适宜相差过大; 4 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适宜相距过近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适宜不不小于1.5m;四等如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适宜太大; 5 充足运用旧有控制点。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对的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 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不小于1″,2″级仪器不应不小于2″;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4) 补偿器的补偿规定,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1.5″; (7) 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不应不小于1mm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规定,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2) 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 个时,可不归零; (3) 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 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涉及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种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不小于同级别测角中误差的2 倍分组观测的最后成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备度盘,按规范规定执行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二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迈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迈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迈进方向配备度盘 一级及以上级别控制网的测距边,应采用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测距,一级如下也可采用一般钢尺进行量距各级别边长测距的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下表规定: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不小于2mm; 2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浮现分群时,应分析因素,采用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 四等及以上级别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气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1.5m 以外的地方,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读数精确至50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