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战2021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01(解析word版).docx
15页备战2021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新课标版)第一模拟(本卷共1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这反映出西周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 B.国家政权趋于严密C.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逐渐抛弃商朝制度【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出,西周通过分封制的推行,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开发与控制,扩大了其疆域范围,通过对子弟的分封,使国家政权更趋于严密,故B项正确;当时社会形态没有变化,也没有中央集权,排除AC;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对商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统治,而不是抛弃,排除D2.下图为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由此可知,当时 A.个体农民承担繁重的赋役 B.存在地方割据势力的隐患C.土地租佃制下的集体劳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进步【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规模宏大的田庄,经济上自给自足,说明当时存在地方割据势力的隐患,B正确;材料看不出农民的负担,排除A;材料涉及的不是租佃制,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耕作技术,排除D。
3.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文献记载出处孟春"毋覆巢,毋杀”《礼记月令》“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唐律》《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A.注意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C.注意通过立法发展农业 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答案】B【详解】从中国古代农业相关文献记载中反映出了古人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用法律来保护环境,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由此可知,古代中国人注意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B正确,A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4.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人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增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C.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D.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B【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国家政要“都是臣下密奏……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
说明了皇帝与密折官员共议国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增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军机处设置的意义,在当时无法体现,排除5.下表为1860—1865年清朝满汉总督、巡抚的比例情况,据此可知年代满汉总督比例(年代)满汉巡抚比例18605:518606:918615:518614:1118624:618622:1318633:718631:1418642:818640:1518651:918650:15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 B.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变化C.汉族地主官僚主导内政外交 D.鸦片战争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答案】B【详解】据图表内容可知,从1860到1865年,汉族总督、巡抚比例逐渐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和曾国藩等淮湘系汉族地主实力大增,地方掌权者变化,中央权力下移,由此说明清朝的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地方行政体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排除A;“主导”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材料内容不能反映鸦片战争对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D6.1901年,户部建议各省试行“房间捐输”“按粮捐输”及增抽厘捐等办法,并声明如果上述办法“窒碍难行”,各省还可“因时制宜”“另行筹措”,只要求“凑足分派之数,如期汇解”。
这一做法旨在A.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应对高涨的国内革命C.偿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D.推动“新政”顺利进行【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01年以及材料中的“筹措”“凑足分派之数”表明,户部通过建议各省采取各种办法,筹集分派到地方各省钱款,以解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巨额赔款,C项正确;材料所列内容与抵抗西方侵略无关,而且《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1901年国内革命形势并未高涨,排除B;“新政”推行的资金并不是通过各省筹集而来,排除D7.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A.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迅速 B.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调整了策略C.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答案】B【详解】有图片信息看出,1933年党员,主要成分农民在76%结合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是阶级矛盾共产党走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共产党员中农民占比例最高1938年是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抗日是社会主体,共产党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产党主要成分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地主和中小商人所以,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B正确;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导致党员成分发生大的变化,排除A;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排除C;1933年至1938年当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
8.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大庆、沈阳、天津等地发表谈话,强调要"解放思想""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史称邓小平"北方谈话"该谈话A.标志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B.打破了城市体制改革瓶颈C.已经触及社会主义本质 D.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C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共同的影响,排除9.贡斯当指出在雅典民主制度下“作为公民,他可以决定战争与和平;作为个人,他的所有行动都受到限制、监视与压制;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他可以对执政官或上司进行审问,解职、谴责、剥夺财产、流放或处以死刑”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下A.人民主权原则的虚假性 B.公民政治权利的空洞性C.个人附属于城邦政治 D.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雅典,个人自由受到限制,但作为城邦的公民和集体组织的成员,个人有较大的权利由此可知,雅典城邦政治至上,个人附属于城邦政治,C正确;雅典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丘角色,其民主对于公民而言是不具有虚假性,其政治权利是实际存在的而且被落实的,排除A、B;通过题干所列的公民的权利无法得出公民参政议政的态度状况,排除D。
10.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经商致富、开办银行,并出资让艺术家为教堂画画而受封为贵族美第奇家族几代人的资助行为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有学者认为,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说明A.欧洲封建贵族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主要作用B.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C.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新思想的诞生奠定基础 D.西方经济与艺术完美结合【答案】C【详解】材料认为,“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强调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出现得益于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11.1930年10月,胡佛任命一个总统紧急就业委员会,根据自愿原则,呼吁城市与私人机构加倍努力进行教济,但他拒绝由政府直接援助、教济失业者这表明胡佛政府A.社会教济政策缺乏配套措施 B.率先出台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渗透自着由放任的经济理念 D.福利政策是以社会出资为主【答案】C【详解】胡佛中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强调“自愿原则”“拒绝由政府直接援助、救济失业者”等,表明当时美国政府政策渗透着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C项正确;社会教济政策缺乏配套措施与“拒绝由政府直接援助、教济失业者”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胡佛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出台国家干预经济政策,B项错误;福利政策是以社会出资为主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2.毕加索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曾这样解释:“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副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由此可知,这幅作品A.遵循了写实的原则 B.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C.挖掘了人类的感情 D.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答案】B【详解】根据“那副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正确;立体派不是写实,排除A;CD项与主旨无不符合,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据黄进兴《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之一:梁启超的终极关怀》等材料二中共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1937年,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据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材料三1956年,中央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通过调查,编写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据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中华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成因。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的新发展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开展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