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PPT课件.ppt

196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90624455
  • 上传时间:2024-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67MB
  • / 19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第五章  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1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 •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2 第一节、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节、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地下水的贮存空间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流系统 •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3 地下水的贮存空间地下水的贮存空间•含水介质、含水层和隔水层 •含水介质的空隙性与水理性 •蓄水构造 4 含水介质、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介质:通常把既能透水,又饱含水的多孔介质•含水层:是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来的岩体这类含水的岩体大多呈层状,如砂层、砂砾石层等   (含水带、含水体或含水岩组)•隔水层:对于那些虽然含水,但几乎不透水或透水能力很弱的岩体5 含水介质的空隙性与水理性 •含水介质的空隙性 :Ø   通常,将松散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Ø   坚硬岩石因破裂产生的空隙称裂隙;Ø   可溶性岩石中的空隙称溶隙(包括巨大的溶穴,溶洞等)。

      6 1)孔隙率(n):又称孔隙度,以孔隙体积(V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土体积(V)之比值来表示,即n = Vn/V×100%2)裂隙率(KT):裂隙率即裂隙体积(VT)与包括裂隙在内岩石体积(V)之比值:KT = VT/V×100%3)岩溶率(KK):溶隙的体积(Vk)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之比值:K k = Vk/V×100%7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与水分的贮容、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称为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它包括岩土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贮水性、透水性及毛细性等1)容水性指在常压下岩土空隙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以容水度来衡量   容水度(Wn)定义为岩土容纳水的最大体积Vn与岩土总体积V之比,即Wn=Vn/V×100%8 2)持水性: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排水后,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仍然保持一定水分的能力   持水性在数量上用持水度表示  持水度Wr定义为饱水岩土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Vr和岩土总体积V之比即Wr=Vr/V×100%3)给水性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性能,其值用给水度(μ)来表示   给水度定义为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体积Vg和岩土总体积V之比,即μ=Vg/V×100%。

      9 •岩土持水度和给水度之和等于容水度(或孔隙度),即Wn=Wr+μ或n = Wr+μ式中n为孔隙度10 容水度11 4)透水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岩土允许水通过的性能   透水性能一般用渗透系数K值来表示其值大小首先与岩土空隙的直径大小和连通性有关,其次才和空隙的多少有关5)贮水性:当水头变化为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介质柱体中释放出来的水体积,称为释水系数(s),它是一个无量纲的参数大部分承压含水介质的s值大约从10-5变化到10-312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13 蓄水构造 •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14 •一个蓄水构造体需具备以下3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透水的岩层或岩体所构成的蓄水空间第二,有相对的隔水岩层或岩体构成的隔水边界第三,具有透水边界,补给水源和排泄出路15 •蓄水构造主要有:单斜蓄水构造、背斜蓄水构造、向斜蓄水构造、断裂型蓄水构造、岩溶型蓄水构造等•根据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及水源条件,区分为山前冲洪积型蓄水构造、河谷冲积型蓄水构造、湖盆沉积型蓄水构造等16 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下水域 17 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的立体性 •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如图) 18 19 地下水域 •地下水域就是地下水流系统的集水区域。

      •地下水域要受岩性地质构造控制,并以地下的隔水边界及水流系统之间的分水界面为界,往往涉及很大深度,表现为立体的集水空间20 •通常,每一个地下水域在地表上均存在相应的补给区与排泄区,•补给区由于地表水不断地渗入地下,地面常呈现干旱缺水状态;•排泄区则由于地下水的流出,增加了地面上的水量,因而呈现相对湿润的状态如果地下水在排泄区以泉的形式排泄,则可称这个地下水域为泉域黄山泉水21 22 23 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地下水系统垂向结构 •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 •地下水不同层次的力学结构 •地下水体系作用势 24 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地下水垂向的层次结构,则是地下水空间立体性的具体表征 •自地表面起至地下某一深度出现不透水基岩为止,可区分为包气带和饱和水带两大部分•其中包气带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土壤水带、中间过渡带及毛细水带等3个亚带;•饱和水带则可区分为潜水带和承压水带两个亚带•从贮水形式来看,与包气带相对应的是存在结合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和毛管水;与饱和水带相对应的是重力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25 26 地下水不同层次的力学结构•地下水在垂向上的层次结构,还表现为在不同层次的地下水所受到的作用力亦存在明显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力学性质。

      •薄膜水:又称弱结合水,它们受分子力的作用,但薄膜水与岩土颗粒之间的吸附力要比吸湿水弱得多,并随着薄膜的加厚,分子力的作用不断减弱,直至向自由水过渡•所以薄膜水的性质亦介于自由水和吸湿水之间,能溶解盐类,但溶解力低 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吸持的汽态水27 •毛管水:当岩土中的空隙小于1毫米,空隙之间彼此连通,就象毛细管一样,当这些细小空隙贮存液态水时,就形成毛管水•重力水:当含水层中空隙被水充满时,地下水分将在重力作用下在岩土孔隙中发生渗透移动,形成渗透重力水ü综上所述,地下水在垂向上不仅形成结合水、毛细水与重力水等不同的层次结构,而且各层次上所受到的作用力亦存在差异,形成垂向力学结构28 地下水体系作用势 •所谓“势”是指单位质量的水从位势为零的点,移到另一点所需的功,它是衡量地下水能量的指标•地下水体系的作用势根据其力源性质,可分为重力势、静水压势、渗透压势、吸附势等分势,这些分势的组合称为总水势29 •重力势(Φg)指将单位质量的水体,从重力势零的某一基准面移至重力场中某给定位置所需的能量,并定义为Φg=Z,式中Z为地下水位置高度•静水压势(Φp)连续水层对它层下的水所产生的静水压力,由此引起的作用势称静水压势。

      •渗透压势(Φ0)又称溶质势,它是由于可溶性物质在溶于水形成离子时,因水化作用将其周围的水分子吸引并作走向排列,并部分地抑制了岩土中水分子的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30  总水势总水势 •总水势就是上述分势的组合,即Φ=Φg+Φp+Φ0+Φa,   但处于不同水带的地下水其作用势并不相等,对于包气带中地下水而言,其总的作用势ΦN为ΦN=Φg+Φp+Φo+Φa                   式中,Φp为负的静水压力势  对于位于地下饱水带中地下水来说,Φp为正静水压力势,而渗透压势Φo和吸附势均可不考虑,所以其总势  Φs=Φg+Φp                    31 32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 •包气带水包气带水 •潜水潜水 •承压水承压水 •孔隙水孔隙水 •裂隙水裂隙水 •岩溶水岩溶水 33 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地下水基本类型的划分•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Ø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Ø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Ø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2.饱水带水Ø潜水Ø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34 •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2.裂隙水3.岩溶水35 36 包气带水包气带水 •贮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包括吸湿水、薄膜水、毛细水、汽态水、过路的重力渗入水以及上层滞水37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 •其一多雨季节,雨水大量入渗,包气带含水率显著增加;干旱月分,土壤蒸发强烈,包气带含水量迅速减少,致使包气带水呈现强烈的季节性变化•其二包气带在空间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垂直剖面上的差异,一般规律是愈近表层,含水率的变化愈大,逐渐向下层,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而有规律•其三包气带含水率变化还与岩土层本身结构,岩土颗粒的机械组成有关,因为颗粒组成不同,使得岩土的孔隙大小和孔隙度发生差异,从而导致了含水量的不同38 包气带的类型 •厚型包气带比较厚,即使在地下水自由水面较高的雨季,带内毛管上升高度亦不能到达地表,整个包气带可以进一步区分出土壤水带、中间过渡带以及毛管上升带等3个亚带 39 40 •土壤水带土壤水带从地表到主要植物根系分布下限,通常只有几十厘米的厚度除水汽与结合水外,水分主要以悬着水形式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所以又称为悬着水带 •当土壤孔隙中毛细悬着水达到最大含量时,称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田间持水量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41 •中间过渡带中间过渡带处于悬着水带与毛管上升带之间。

      其本身并不直接与外界进行交换,而是一个水分蓄存及传送带•它的厚度变化比较大,主要取决整个包气带的厚度,如包气带本身很薄,中间带往往就不复存在•特点是水分含量不仅沿深变化小,而且在时程上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水分运行缓慢,故又名含水量稳定带42 •毛管上升带毛管上升带位于潜水面以上,并以毛管上升高度为限,具体厚度视颗粒的组成而定•颗粒细、毛管上升高度大,本带就厚,反之则薄在天然状态下,毛管上升带厚度一般在1—2米左右 •毛管上升带内的水分分布的一般规律是:①   其含水率具有自下而上逐渐减小的特点,由饱和含水率逐步过渡到与中间过渡带下端相衔接的含水量②   对于干旱的土层,则以最大分子持水量为下限而且对于给定的岩土层,这种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3 薄型•薄型的包气带其厚度往往不到1米,有的只有几十厘米,包气带内只有毛细上升带的存在,没有中间过渡带•毛细上升水可以直接到达地表,地下潜水蒸发迅速•反之由于包气带薄,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亦短,雨后地下潜水面上升快•因而薄型包气带之下的潜水季节变化强烈44 过渡型 •渡型包气带之厚度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并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雨季,地下水面上升,包气带变薄,只存在毛细上升带;到了旱季,地下水面下降,整个包气带又可区分出3个亚带。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地下包气带大多属于这种类型45 包气带的水分交换与动态 •包气带中的水分,不仅垂向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时程上亦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和外界发生水分交换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内部水分的再分配和内排水过程而发生的46 •造成包气带水分增长途径有两个,Ø一是通过上界面得到降水与地表水的补给;Ø二是通过下界面来自饱和水带的补给47 •包气带中水分的消退亦是在它的上、下界面上进行的•其中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是造成上层水分消退的主导因素,•内排水则是水分通过下界面的主要消退方式48 •包气带水份消退量可采用三段模式进行计算:式中,θi为土壤实际含水量;θf为田间持水量;θa为最大分子持水量;E为实际蒸发量;Ep为蒸发能力,k为系数;c为常数49 •包气带中水分增长、消退及各有关参数的定量关系,可借助于水量平衡原理来表达,即在某一给定时段(Δt)内包气带内水分变化量ΔW可用下式表达:       ΔW=I-E-Rs s-Fd                       式中,I为时段内地面入渗水量;E为蒸发量;Rss为土壤中侧向净流出量;Fd为深层下渗量计算单位均以毫米表示。

      50 •降雨期间由于E=0,则ΔW=I-Rss-Fd,ΔW为正值,是包气带水分增长期•在无雨期,I=0,则ΔW=-E-Rss-Fd,ΔW为负值,是水分消退期式(5-4)中的时段地面入渗量I,可由包气带上界面以上,大气系统水量平衡方程求出   I=P-In-Rs-ΔSd                    式中,P为时段降水量;In为植物截流量;Rs为地表径流量;ΔSd为填洼水量51 •如In及ΔSd可忽略不计,则有I=P-Rs,并代入式(5-4)则:      ΔW=P-Rs-E-Rs s-Fd            上式即为大气-土壤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它是表达产流量与各参数关系的基本方程52 53 潜水潜水 •潜水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潜水面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54 潜水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表征潜水特性的参数有:Ø潜水位(h)是指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高程(米);Ø潜水埋深(T)是指潜水面距地表的铅直距离(米);Ø含水层厚度(H)指潜水面至隔水底板的距离(米);Ø潜水流水力坡度:是指潜水面上任意两点的水位差与该两点的渗透距离之比。

      55 56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自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形成潜水流•如遇大面积的不透水底板呈下凹状态,潜水面坡度近于零,潜水几乎静止不动,可形成潜水湖57 58 •潜水的两大基本特点:第一,由于潜水面上没有稳定的隔水层,潜水面通过包气带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潜水面上任一点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所以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而且一般情况下,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第二,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与地表水及大气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深受外界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动态变化比较大,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丰水季节潜水补给充足,贮量增加,潜水面上升,厚度增大,埋深变浅,水质冲淡,矿化度降低;枯水季节,补给量减少,潜水位下降,埋深加大,水中含盐量浓度增大,矿化度提高59 潜水面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的形状 •它一方面反映外界因素对潜水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反映潜水本身的流向,水力坡度以及含水层厚度等一系列特性 •潜水面虽然是一个自由水面,但由于受到埋藏地区的地形、岩性等因素的制约,可以呈现倾斜、抛物线形和水平等多种形状 60 •总体上说,潜水自补给区向排泄区汇集的过程中,其潜水面随地形条件变化,上下起伏,形成向排泄区斜倾的曲面,但曲面的坡度比地面起伏要平缓得多。

      •此外含水层的岩性、厚度、隔水层底板的形状以及人工抽水等均会影响到潜水面的形状 61 62 潜水面表示方法 一是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即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代表性剖面线,再将剖面线上各点的有关资料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图上,并将岩性相同的地层和各点的同一时期的潜水位相连,就可得潜水面的形状 另一种是以平面图的形式表示,即绘制等水位线图绘制方法类似于绘制地形图它先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而后按一定的水位间隔,将某一时间潜水位相同的各点联成等水位线 63 潜水面示意图64 •潜水等水位线图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确定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水位线,并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的流向;•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沿水流方向取任意两点的水位差,除以两点间投影在平面上的直线距离,即可得出水力坡度•此外在等水位线图上还可查取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推断含水层的岩性与厚度变化,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关系,以及研究和布设引水、排水工程的位置等65 66 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靠近江河、湖(库)等地表水体的地区,地下潜水常以潜水流的形式向这些水体汇集,成为地表径流的重要补给水源 •但在洪水期,江河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时,潜水流的水力坡度形成倒比降,于是河水向两岸松散沉积物中渗透,补给地下潜水。

       •汛期一过,江河水位低落,贮存在河床两岸的地下水,重又回归河流上述现象称为地表径流的河岸调节67 •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这种相互补给和排泄关系,称为水力联系•一般可将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关系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具有周期性水力联系2.具有单向的水力联系3.具有间歇性水力联系4.无水力联系68 69 承压水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倘若含水层没有完全被水充满,且象潜水那样具有自由水面,则称为无压层间水70 承压水的主要特征 1.承压性承压水由于存在隔水层顶板而承受静水压力这是承压水的最基本特征2.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这是承压水有别于潜水的又一特征3.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要小,动态变化相对稳定由于隔水层顶板的存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隔了外界气候、水文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因此承压水的水位、温度、矿化度等均比较稳定4.水质类型多样,变化大承压水的水质从淡水到矿化度极高卤水都有存在,可以说具备了地下水各种水质类型71 72 承压水的形成 •承压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只要有适合的地质构造,无论孔隙水、裂隙水或岩溶水都可以形成承压水•最适宜于承压水形成的是向斜构造和单斜构造,分述如下:73 1.向斜盆地构造•图5-12即为典型的向斜盆地蓄水构造,这种盆地又称承压盆地或自流盆地,它可以是大型的复式构造,亦可以是单一的向斜构造。

       •承压区一般位于盆地中部,分布范围较大,含水层的厚度往往因受构造的影响而有变化,由于其上覆盖有隔水层,含水层中的水承受静水压力,具有压力水头,如果承压水头高出地表,这时的水头称为“正水头”,反之,称为“负水头”•排泄区一般位于被河谷切割的相对低洼的地区74 75 76 2.承压斜地构造又称自流斜地,它主要由单斜岩层组所组成•它的重要特征是含水层的倾没端具有阻水条件77 •造成阻水条件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Ø其一是透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分布,并向一个方向倾斜,地下水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便形成承压水Ø第二种是由于含水层发生相变或尖灭形成承压斜地含水层上部出露地表,下部在某一深度处尖灭,即岩性发生变化,由透水层逐渐转化为不透水层,形成承压条件Ø第三种是由于含水层倾没端被阻水断层或阻水岩体封闭,从而形成承压斜地78 79 80 承压水等水压线•等水压线,就是某一含水层中承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将这些等水压线绘制在同一图上,可得出承压水面•钻孔钻到承压水位处是见不到水的必须凿穿隔水顶板才能见到水,因此,通常在等水压线图上要附以含水层顶板等高线81 82 孔隙水孔隙水 •孔隙水是指埋藏于松散岩土孔隙中的重力水。

      •孔隙水由于松散岩层一般连通性好,含水层内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具有统一水面,其透水性、给水性的变化较裂隙、岩溶含水层为小,孔隙水的运动大多呈层流状态83 •孔隙水还可根据松散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以及地貌条件上的差异,可区分为:Ø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Ø河谷地区的孔隙水Ø冲积平原孔隙水Ø山间盆地孔隙水Ø黄土地区孔隙水Ø沙漠地区的孔隙水84 对于典型冲洪积扇而言,自出山口至平原沿着纵向可分为3个水文地质带:•深埋带,位于洪积扇上部,地面坡度大,沉积物粗,透水性好,来自大气降水、山区河水的补给条件好,径流条件亦好,由于地下水埋藏深,常达数十米,故称深埋带85 •溢出带,位于洪积扇中部,具有过渡特性,地形变缓,颗粒变细,透水性和潜水径流明显减弱,潜水埋深变浅,蒸发作用加强,水的矿化度增大,由于受透水性差的土层阻挡,常有泉溢出,所以称溢出带•垂直交替带,位于洪积扇前缘,其边缘常因冲积、湖积物交替沉积,形成复合堆积,透水性弱,径流缓慢,地下潜水主要消耗于蒸发,故称垂直交替带86 87 裂隙水裂隙水 •裂隙水是指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裂隙水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裂隙水埋藏与分布极不均匀第二,裂隙水的动力性质比较复杂。

      第三,基岩裂隙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广布的山区,平原地区一般仅埋藏于松散沉积物所覆盖之下的基岩中,在地表极少出露88 89 90 岩溶水岩溶水 •在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的溶隙中贮存、运动的地下水称岩溶水•我国可溶性岩石广布,尤其是广大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岩溶水分布极为广泛,水文情势非常复杂 91 •岩溶水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分布上的不均匀性第二,地下径流动态不稳定第三,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无压流与有压流相互转化岩溶地区从分水岭到河流各排水基面,一般均具有向地表径流迅速转化的趋势92 •从总体上看,岩溶地区的地下径流总是趋向附近的排泄基面、向河谷或低洼处汇聚,以水平循环运动为主;•但在岩溶化地块发育的溶蚀洼地,落水洞和漏斗成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通道,水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相互之间水力联系很差93 94 •当地下径流由过水断面比较窄的裂隙处向开阔的溶洞发育地段汇聚时,承压性质的水流可转化为无压水流;反之无压流又可转化为有压流•此外,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的分水岭一般来说不相重合,这主要是由于地表和地下的侵蚀营力不同,侵蚀速率不同,尤其是可溶性岩的化学组成成分变异等所致。

      95  1、吸着水    水分子受静电引力被吸附在碎屑颗粒和岩石的表面而成为吸着水2、薄膜水    薄层状的吸着水的厚度超过了几百个水分子的直径时,则为薄膜水3、毛细管水    小空隙的岩石吸着水和薄膜水较多时,水受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沿空隙上升,形成毛细管水 4、重力水    如果空隙较大,则水受重力的支配从高处往低处渗流,形成重力水5、泉水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地下水流泄的方式之一9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地下水径流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的排泄 97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补给按来源的不同可分为:Ø降水入渗补给Ø地表水补给Ø凝结水补给Ø来自其他含水层的补给Ø人工补给98 99 降水入渗补给 补给的一般过程是:Ø如雨前土壤相当干燥,则到达地面的降水先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力所吸引,形成薄膜水,可称薄膜下渗Ø当土壤吸附的薄膜水达最大持水量时,继续下渗的雨水将被吸入细小的毛管孔隙,形成毛管悬着水,形成毛管下渗,Ø当包气带土层中的结合水、毛管悬着水达到极限以后,后续的雨水将在重力作用下,通过静水压力的传递,不断而稳定地补给地下水。

      100 •只有降水入渗量超过土层的蓄水能力,多余的降水才能补给潜水 •土层的蓄水能力以W表示,则Wv=(Δ-hn)(Wm a x- Wo)          式中,Δ为降雨前地下水埋深(米);hn为地下水面以上毛管水上升高度(米);Wm a x为田间持水率,以体积比计;Wo为土层雨前平均含水率101 •对于一次降水,其入渗补给量Xr为:Xr=P-Rr-(Δ- hn)(Wm a x- Wo)       式中,P为降水量(毫米);R r为地表径流量(毫米)•降水入渗系数,即是在同一面积上降水入渗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数即a = Xr/P102 •在有比较充足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情况下,a值可用下式计算:式中,H为降水前井孔中的水柱高度(米);Hm a x为降水后井孔中最大水柱高度(米);Δh为降水前地下水位天然的平均降速(米/日);t为井孔水柱从H增高到Hm a x的时间(日);μ为土层的给水度;Pi为观测期间的降水量(米)a亦可采用经验数值103 104 地表水入渗补给 •地表上的江河、湖泊、水库以及海洋,皆可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河流对于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取决于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相对关系•补给量的大小及持续时间,除了与河床的透水性能,河床的周界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江河水位高低以及高水位持续时间的长短。

      105 106 不同点:•江河的补给局限于河槽边界,呈线状补给,补给面比较窄;而且只要河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位,就可持续进行•降水补给呈面状,在一次降水期间普遍而均匀,但雨停后,降水补给亦很快停止,所以时间上断断续续107 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人工补给可区分为两大类:Ø一类是人类修建水库、引水灌溉农田,城市工矿企业排放工业废水以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因渗漏而补给地下水 ;Ø另一类则是人类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地下水资源,改善水质,控制地下漏斗以及地面沉降现象的出现,而采取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工回灌 108 q凝结水的补给量有限,但对降水量稀少、昼夜温差大的沙漠干旱地区,凝结水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q来自其他含水层的补给,则是发生在地下水内部的一种水量交换过程109 地下水径流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径流是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它将地下水的补给区与排泄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径流的强弱影响着含水层的水量与水质的形成过程110 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径流强度• 当含水层分布面积广,大致水平,地下径流可呈平面式的运动;•在山前洪积扇中的地下水则呈现放射式的流动,具有分散多方向的特点;•在带状分布的向斜、单斜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如遇断层或横沟切割,则可形成纵向或横向的径流。

      111 地下水径流类型 •地下水是通过补给,径流与排泄3个环节来实现交替循环的•根据水的交替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区分为垂向交替、侧向交替和混合交替112 畅流型的地下水流线近于平行,水力坡度较大,侧向交替占绝对优势,补给排泄条件良好,径流通畅,地下水交替积极,因而水的矿化度低,水质好113 汇流型地下水的流线呈汇集状,水力坡度常由小变大对于汇流型潜水盆地,其水交替属混合型,边缘以侧向为主,中间部位垂向交替所占的比重增大 114 散流型特点是流线呈放射状,水力坡度由大变小,呈现集中补给,分散排泄115 缓流型地下水面近于水平,水力坡度小,水流缓慢,水交替微弱,属于以垂向交替为主的混合型 通常矿化度较高,水质欠佳116 滞流型水力坡度趋近于零,径流停滞 ,对于潜水表现为渗入补给和蒸发排泄,属垂向交替;对于承压水可以有垂直越流补给与排泄117 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就是地下水的排泄•其排泄方式有点状排泄(泉)、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及面状排泄(蒸发)3种118 泉排泄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出露地表发生地下水涌出之现象温泉119 •按泉水出露时水动力学性质可将泉水分为两大类:Ø上升泉一般是承压含水层排泄承压水的一种方式,泉水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呈上升运动,相对来说这种泉水的流量比较稳定,水温年变化较小;Ø下降泉是无压含水层排泄地下水的一种方式,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溢出地表,水量、水温等往往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120 蒸发排泄 •潜水蒸发是浅层地下水消耗的重要途径•潜水蒸发主要是通过包气带岩土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来完成的 •气候愈干燥,相对湿度愈小,岩土中水分蒸发便愈强烈,而且蒸发作用可深入岩土几米乃至几十米的深处 121 122 •潜水蒸发量的计算潜水蒸发量的计算::1.经验公式法 :式中,E为潜水埋深为H时的蒸发强度,米/日;    Eo为近地表处潜水蒸发强度,米/日;   Ho为潜水蒸发的极限深度,米;   n为经验指数,一般取1~3123 •叶水庭的指数公式:式中,a为指数,其他符号同前aH124 •沈立昌双曲线型经验公式:式中,a、b为指数;k2为与岩性、植被、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的综合系数;其他符号同前125 潜水蒸发经验值 •我国北方几个地下水开发利用比较广泛的省市,如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等,根据多年实际观测与试验研究,得出了这方面的经验数值,可直接供条件相类似的地区选用126 127 泄流排泄 •地下水通过地下途径直接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称为泄流排泄•泄流只在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的情况下发生,•泄流量的大小,决定于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河床切穿含水层的面积,以及地下水位与地表水位之间的高差。

       128 地下水运动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现象,统称为“渗流渗流”•渗流按地下水饱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饱和渗流和非饱和渗流Ø前者包括潜水和承压水,主要在重力作用下运动;Ø后者是指包气带中的毛管水和结合水运动,主要受毛管力和骨架吸引力的控制 129 结合水运动结合水运动 •结合水运动基本规律 •结合水运动与越流渗透 130 结合水运动基本规律•结合水又分为强结合水(吸湿水)和薄膜水(弱结合水)两种•薄膜水的运动规律,罗戴近似表达式: 式中,k为渗透系数;Io为起始水力坡度131 Vv当I很小I=IA时,A点的切线截矩OA′较小,斜率即渗透系数(k)也较小;v当I加大到I=IB时,B点的切线截矩OB′及斜率亦随之加大132 133 •起始水力坡度Io,是指为了克服薄膜水的抗剪强度τo,使之发生流动所必须具有的临界水力坡度134 结合水运动与越流渗透 •处在两个含水层中间,由粘性土构成的隔水层存在着由下层含水层通过粘土层补给上层的现象,这种现象就称之谓越流补给如图)135 Ø下层水由A点向上层B点渗透,其渗透途径长为L,即是粘性土层的厚度ØA点的水头为H1,B点的水头为H2,粘性土垂向的渗透系数为k,则其渗透速度V为:136 •粘性土层越薄,透水能力越大;•含水层之间水头差愈大,则渗透量就越大。

      •这种越流补给可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含水层及含水层与地表水体之间发生137 毛管水运动毛管水运动 •毛管力及毛管上升高度 •包气带中毛管水的运动 138 毛管力及毛管上升高度•使液体在管内上升的湿润力就是毛管力 •毛管作用力可分解为沿管壁平行的力以及垂直于管壁的力,其中沿管壁的平行分力才是将液体提升的有效作用力 139 140 包气带中毛管水的运动•在岩土带中毛管水的运动极为普遍如取一砂柱并放置在水面上,砂柱孔隙中即出现弯液面,形成毛管水上升水141 142 重力水运动重力水运动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线性渗透定律 •渗透系数(k) •非线性渗透定律 •线性渗透定律在地下水计算中的应用 143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形式•从其流态的类型来说可分为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Ø由于流动是在岩土空隙中进行,运动速度比较慢,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均表现为层流运动;Ø只有在裂隙或溶隙比较发育的局部地区,或者在抽水井及矿井附近,井水位降落很大的情况下,地下水流速度快,才可能表现为紊流状态144 •从地下水流运动的空间变化来看,可分为3种类型:Ø线状流又称一维流,地下水在渗流场中任意点的速度变化只与空间坐标的一个方向有关。

      Ø平面流其特点是地下水在渗流场中任意点的速度变化,与空间坐标上的两个方向有关,所以平面流又称二维流Ø空间立体流顾名思义,这种流动在空间3个方向上都发生变化,呈现三维流形式145 146 147 148 149 线性渗透定律 •最早是由法国水力学家达西通过均质砂粒的渗流实验得出的 •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A为试验管的横截面积(米2);k为比例常数,即渗透系数(米/日);ΔL为土样长度,即渗透路径长(米)150 •由上式可知,渗透流量Q与断面积A成正比,与渗透路径长ΔL成反比,所以可以认为对一定的含水介质而言,其渗透系数k是常数151 152 •促使水流通过土体的是水柱的高以及高于基准面的高度联合作用的结果 •这个联合作用的力称地下水水头,或简称水头 153 Ø水头定义:水头定义:H=Z+P/ρg                式中,Z称为几何水头(位头),P/ρg称为压力水头Ø水势水势 ::        Φ(总势)=Φg(重力势)+Φp(静水压势)Ø达西定律达西定律 ::其单位为米/日 154 渗透系数(k) •渗透系数是表征含水介质透水性能的重要参数,k值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粒度成分、颗粒排列等,粒径越大,渗透系数k值也越大;•另一方面还与流体的物理性质有关,其中尤其是流体的粘滞性有关。

      155 •表达式为:式中,k0为内在透水率;γ为水的重率(千克/米3);v为水的粘滞性系数(米2/秒)156 157 非线性渗透定律 •当地下水流呈紊流状态,或即使是层流,但雷诺数(流体的粘滞系数)较大,已超出达西定律适用范围时,需要应用非线性渗透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Q=kmAI1/m,   或   V=kmI1/m                式中,km为随1/m变化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1/m为流态指数,其范围变化在1/2—1;其他符号同前158 159 线性渗透定律在地下水计算中的应用线性渗透定律在地下水计算中的应用1.潜水完整井•凡是打穿了整个含水层的水井称为完整井,反之称为非完整井 •井中抽水后,井水位S逐渐下降,其中心处水位下降值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小,地下潜水面形成降落漏斗,如图5-33所示 160 161 2.承压水完整井•稳定运动涌水量计算对承压含水层,如亦假设底平、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大,过水断面为圆柱体的面积(2πrM),(M)为含水层厚度 162 地下水的动态与平衡地下水的动态与平衡 •地下水动态系指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等要素随时间和空间所发生的变化现象和过程。

      •分析研究地下水在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水量的收支之间的数量关系,就是地下水平衡;•专门研究地下水的盐量收支变化:则称为地下水盐平衡163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平衡地下水平衡 164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165 自然因素•气象气候因素 •水文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 •生物与土壤因素 166 气象气候因素1、降水和蒸发直接参与了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过程,是引起地下水各个动态要素,诸如地下水位、水量以至水质随时间、地区而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气温的升降则影响到潜水蒸发强度变化,还会引起地下水温的波动,以及水化学成分的变化 167 水文因素•主要取决于地表上江河、湖(库)与地下水之间的水位差,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类型 168 地质地貌因素•地质构造决定了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岩性影响下渗、影响贮存及径流强度;•地貌条件控制了地下水的汇流条件 169 生物与土壤因素•土壤因素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除表现为通过影响下渗和蒸发来间接影响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外,还表现为对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和水质动态变化上的影响。

      170 人为因素 从人为因素自身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们为了直接影响和控制地下水动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诸如打井抽水、人工回灌等•另一类活动虽然其出发点并非针对地下水动态的,但是活动的本身派生出对地下水动态影响的效果来诸如灌溉农田,各种拦水、引水、蓄水与灌溉工程,以及排水工程等等 171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的地区特征 •地下水动态的多年特征 •地下水动态类型 172 地下水动态的地区特征1、地下水动态的地带性分异可通过各地地下水水位过程线的比较,得到清楚的了解•以我国为例,自南而北,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173 华南地区174 图中显示出驼峰状的双峰曲线形态,其主峰与当地春夏之交梅雨期相吻合175 •华北地区降水较少,又比较集中,反映到地下水位过程线上呈现不对称的单峰形式,水位较差大,一般低水位出现在春夏之交,高水位出现在8—9月份176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干燥多风雪,冰雪期长达5—6个月,有季节性冻土,冻结期可达160天左右,冻结深度2—4米地下水动态过程线呈舒缓的单峰曲线形态•全年中4月份出现最低水位,5月以后随着冻土融化,逐渐补给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7—8月份降水增多,水位明显上涨。

      177 178 2、地下水动态的垂直分异主要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有明显的表现,其他地区一般很不明显179 地下水动态的多年特征 •地下水水位过程还具有多年变化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准周期性,周期的长短不一180 •图5-38显示出存在10—11年的周期性变化,并与降水量的变化有关,但具有后滞的特点其中1954、1963、1973年为丰水年,丰水年一年降水量为干旱年的三倍多,并呈现一年补给,维持多年消耗的地下水动态特征 181 182 •附图5-39所显示的俄罗斯圣彼得堡130年地下水位记录则呈现30年周期变动, 183 说明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184 地下水动态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及地下水动态特征的不同,分为如下3类:        1. 渗入渗入-蒸发型蒸发型       2. 渗入渗入-径流型径流型       3. 过渡型过渡型185 地下水平衡地下水平衡 •地下水平衡是阐明某个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地下水贮量、补给和消耗三者之间动态平衡关系•进行平衡计算研究的地区称为“平衡区”,它最好是一个完整的地下水流域186 地下水水量平衡一般表达式:(Pg+R1+E1+Q1)-(R2+E2+Q2)=ΔW         式中,收入量:Pg为大气降水入渗量;R1为地表水入渗量;E1为水汽凝结量;Q1为自外区流入的地下水水量。

      支出量:R2为补给地表水的量;E2为地下水蒸发量;Q2为流入外区的地下水水量变化量:ΔW为地下水水流系统中的贮水变量,187 (一)潜水水量平衡方程    (Pg+R1+E1+Q1+Qn)-(R2+E2+Q2)=μΔH      式中,Qn为承压水越流补给量;其余符号同前         188 •若该地下水域不存在越流补给现象,上式可改写为:Pg+R1-E2=μΔH       •在多年平均状况下,μΔH→0于是:•这是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渗入-蒸发型的水平衡方程式189 承压水水量平衡方程 •承压水一般埋藏较深,有隔水顶板的阻隔,短期的降水、蒸发变化对承压水的影响极小•其动态变化只与补给区的气候、水文要素的多年变化有关190 •承压盆地的水平衡方程式为:式中,P为降水多年平均值;R为地表径流多年平均值;E为多年平均蒸发量;Qa为补给区潜水排泄多年平均值;Q0为补给区渗入深层水的多年平均水量,或承压盆地排泄区内多年平均排泄量191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与平衡 •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P=Rs+Rg+Es+Eg+μ=R+E+μ     降水入渗补给量为:Pg=Rg+Eg+μ                  式中,P为降水量;Rs为地表径流量;Rg为地下径流量(指河川基流);Es为地表、土壤和植物的蒸散发量; Eg为潜水蒸发量;μ为地下潜流量; R为河川径流量,R=Rs+Rg;E为流域总蒸发量E=Es+Eg;Pg为降水入渗补给量。

      192 •流域水平衡方程改写为:P=(Rs-ΔRs)+(Rg-ΔRg)+(Es+ΔEs)+(Eg-ΔEg)+V+μ      •而地下水的补给量计算式也改写为:Pg′=Pg+ΔPg=(Rg-ΔRg)+(Eg-ΔEg)+V+μ        经演算简化得:  V=ΔRs+ΔRg+(ΔEg-ΔEs)            ΔPg=ΔRs-ΔEg               193 194 谢谢!谢谢!195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供大家参考,感谢您的关注!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