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知识分子的关怀以及教育社会理论之悖论性的张力.docx
13页公共知识分子的关怀以及教育社会理论之悖论性的张力 一、现代社会理论与吴康宁的综合以及特纳的焦虑 社会理论一词最早出自何处何人之手,在笔者有限的研读范围内,感觉似乎从来无人仔细考证过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社会理论这一个概念,与社会学曾一度欲与之撇清关系的哲学之间有着不小的联系这一点,意味着社会理论本身包含着不小的思辨性马尔库塞的《理性和革命》一书,副标题便是"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直接从哲学大师黑格尔讲起了社会理论 其实若不纠缠于这一概念到底最初出现在何时何地,而是从思想层面来谈社会理论,其源起还可追溯得比黑格尔更早英国学者G.德朗蒂把社会理论最早追溯到16世纪,认为其核心内涵直接与"社会";的诞生有关,是出于对当时正在形成的"社会范畴";的解释之目的德朗蒂论述了莫尔、霍布斯、洛克这样的16、17世纪学者,试图在他们的思想中找寻社会理论源起"试图";一词听起来仿佛过程颇为艰难,其实他的思路也很简单:"社会理论就是针对社会的兴起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如此一来,此处的问题,即刻就变成了对"社会";起源的找寻思想或曰理论成为了"社会";的函数:先有"社会";,后有作为一种相应的思想反应的"社会理论";.德朗蒂之所以从16、17世纪讲起,是因为认为正是在那时,逐渐形成了社会理论所要去作出思想反应的"社会";.文章中他也用"社会范畴";这个概念。
这一"社会";,乃以契约、整合、秩序为根本特征,有别于一般所说的人类社会或传统社会,今天在很多场合,人们会更明确地称之为市民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开始表示公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某种协定或契约";.此处的"统治者";,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人,神与自然也是契约精神所设定的一个对象,因此,"社会";这一概念本身蕴涵着一个理念,就是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人将自己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神创知识不再作为宇宙秩序的根本保证,而是在"契约";中去寻找立足的根本德朗蒂宣称:"社会理论的历史大部分可以看做是从契约(司法整合)转向共同体(规范整合),再转向社会(结构整合)"; 司法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这几个概念似乎表明社会理论之演变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着"整合";在谈问题不过笔者至今对将谈契约谈整合就视之为社会理论的看法抱有一丝疑虑,因为若如此思考问题,那么作为思想的社会理论,其源起必然还可前推实际上,众所周知,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主张知识精英(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才能掌控领导权,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秩序(也即整合)的着作在此意义上,将社会理论一直追溯到柏拉图也不无可能只是对于思想的关注,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历史追溯得越久远越好,关键还在于需要去思考,将源起定位在柏拉图,我们能够获得怎样的表述社会理论的可能,于此同时,又失去了怎样的可能。
获得的与失去的,在什么意义上有助于进行更为深入的问题辨析 德朗蒂是索性从问题域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理论的,他声称:"社会作为一种不同于私人世界和国家的领域,它的兴起促成了三块核心问题域,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个体的社会化、知识的理性以及权力的合法化";,"个体的社会化(或者说社会主体性),知识的理性以及权力的合法化,这三个问题将被视为现代社会理论的规定性特征";.换言之,在社会理论实现了第二个转向,即转向社会(结构整合)以后,现代性成为了一个关键词,而围绕着现代性所展开的有关社会化的思想、有关知识的理性的思想、有关权力的合法化的思想,构成了社会理论主要内容,也是社会理论与称不上社会理论之"其他";的区别所在 也确有不少学者与德朗蒂具同样的思路,在"问题";或"问题域";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理论区别仅在于,是像德朗蒂那样,将社会理论理解为针对有限的几个核心问题呢还是在一个"综合";的名义下将其理解为一种"兼容并蓄";"跨学科";的几乎什么都能收入囊中的东西这一点,我国着名教育社会学学者吴康宁曾做过精到的梳理,并赞同社会理论的"广义";定义 吴康宁认为,就什么叫社会理论,似存在着两点广泛共识,一是"社会理论以直面社会现实、解释形成机制、影响社会后果为旨归";,二是"社会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形态";,并引用美国着名学者瑞泽尔的话说,"现代社会理论的一个定义性特征就是:它是跨学科的";;吴写道,"上述两点中,第一点虽然十分重要,但还并非社会理论同社会学的根本区别所在,关键在于第二点,即社会理论的综合性特征。
正是这种综合性特征,使得社会理论同专注于社会层面分析的狭义社会学区分开来";.吴然后谈到社会学发展中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一些顶尖社会学家却并不仅仅是社会学家,而且也是其他领域中的大家";,二是"一些顶尖社会学家的社会学名着本身,往往也并不局限于社会层面分析,而是将触角延展至其他层面,并将不同层面的分析融为一体,从而冲破了单一的社会学理论之藩篱";.比如有艾利亚斯和吉登斯的例子,前者"将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与社会学相互贯通,通过对社会文明过程的系统考察,建构了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后者"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融为一体,阐明了主观-客观、行动-结构、宏观-微观之间的相互包容性问题";.指出问题域的综合性,确实抓住了社会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理论在问题域的层面,超越了所谓的狭义"社会学";,呈现出复杂缤纷的面貌 ①这一点,在社会学界影响巨大的《社会理论指南》一书的主编布莱恩·特纳也做过很有意思的论述,对他为此书所写的两个序言作一文本细读式的探讨,能进一步地加深相关问题的认识 从《社会理论指南》2003年中文版的两个序言中可以得知,特纳思考社会理论的思路首先也是以"社会范畴";这一问题域(或曰主题)为最大特色的。
特纳承认《社会理论指南》一书是一部"面向主题";的社会理论文集:"在本《指南》中,有一项宽泛的主题贯穿始终,所有各章的作者都试图探讨社会范畴的性质,只不过常常以间接的方式"; 社会范畴的概念虽然宽泛,却始终是贯穿一致的主题"社会理论涵括了有关现代社会中社会范畴的性质的总体上的关注";,而《社会理论指南》一书"提供的是对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理论的一般性引介,涵盖了政治理论、社会学、女性主义和文化分析";.社会理论在20世纪表现出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对具体政策论题或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某种实际参与方面";,比如不平等、贫困、公民身份、人权、环境保护等等,都成为了社会理论的关注点切入点按照特纳的说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或风险社会,其标志是去传统化、全球化和风险的扩大化等过程";.不过特纳在谈"社会理论";这个概念时虽然强调"总体性";的"社会";或曰"社会范畴";,但他的高明之处,是同时也不忘思考"理论";两字而且在他头脑里,"社会理论";之前后两字间有着必然的关联这其中的关联,远非"社会";成为了"理论";之限定性形容词,或者说"理论";成为了"社会";之函数那样简单在特纳看来,其实,作为主题的社会范畴难以作出精确的界定,也正因如此,人们才更期待理论能发挥强有力的格物致知功能:"对于理论的这种关怀,与作为一项主题出现的社会范畴那令人难下定论的性质息息相关";.换言之,"综合";并非一种理想的状态而是源于社会范畴确实难以下定论:"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反思性和偶变性需要有一整套新概念,并归于理论的个体化这一总名目下";.但是以一整套新概念面貌出现的社会理论,却远没有起到特纳所期望的格物致知的功能,以至于特纳在1999年又特意为第二版写了一个序。
第一版序与第二版序之间风格迥异:前者下笔从容、叙述平和、梳理到位,而后者则语气尖锐甚至有些气急败坏之感觉特纳对社会理论,准确地说是现代社会理论之"理论";现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和焦虑为何不满?又是怎样的焦虑? 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社会";或曰"社会范畴";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特纳看来,变化"其实是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深深的不确定感";.社会范畴越来越等同于文化范畴,但"经典社会学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文化领域,只关注被理解为与文化相分离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而现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迁,文化消费、文化生产的增长成为了划时代的指标,因此社会理论"在分析的角度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突出并优先考虑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如后福特主义的经济、休闲工业、多媒体技术、全球旅游、符号泛滥、世界的摹拟、世界成为再现、或再现的再现的再现特纳认为:"与后现代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文化转向 ,即便还没有摧毁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可信性,也完全可能摧毁了社会理论的知识可信性";他担心"随着社会范畴这一观念消解在文化范畴这一观念中,文化理论是否最终将取代社会理论?"; 特纳"越来越不满于文化研究对社会研究的主宰,文化理论对社会理论的主宰";,惊叹"文学性的解释已经侵蚀了社会学的方法";,批评"华而不实的理论的增长正是文化研究兴起后出现的结果";.特纳不满于社会学研究以社会理论的名义变成为了一种文化分析。
这一点意味着,与早期社会理论不同,现代社会理论成为了一种将社会学研究转化为文化分析的东西并非社会学研究不能成为文化分析,如果文化现象、文化关系乃是当前事关时代本质的东西,那么社会学研究成为文化分析本无可厚非特纳关注的是社会学研究如何成为文化分析他对"如何";两字的批评,落脚在了"华而不实";之上,认为由于"华而不实";,社会理论的知识可信性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华而不实的社会理论包含着这样一种取向,就是在分析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时,起推动作用的不是一套稳定的研究规划,而是理论,是对于变迁的理论回应这种倾向体现在"理论化";这个动词的使用之上,它已经变成自我关注、耽于内省的一种活动其次,这里缺乏任何对于开展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的承诺正是将理论化强调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活动,才导致了这种缺失对于文本和文本性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特性文本并无任何历史背景,因为它们存在于一个文本间性的抽象空间中 在特纳眼里,当前的现代社会理论,从对"社会";起反应的某物变成了自顾自地玩文字游戏的"自我关注、耽于内省的一种活动";."理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历史脱离了比较分析开始了糟糕的"特立独行";.某种意义上说,以"理论";之名,社会分析变成了文化分析而文化分析又"堕落";成为了文本分析。
在此之所以用了"堕落";一词,是想充分表明特纳内心的一种巨大的焦虑:对于文本的焦虑因为在他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文本乃为一种历史缺场的抽象空间,美之名曰"分析";的东西,实际上是迈着"华而不实";的步子,跳着自娱自乐的独舞而已 二、华丽的意义以及文学的越境 文本乃为一种历史缺场的抽象空间的观点无疑可以争议,文本的历史性问题自然也可从反结构主义的角度来展开批判,特纳所特别关注的是,文学性的解释已经侵蚀了社会学的方法,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社会理论变得"华而不实";.然而,对于特纳所说的这一"华而不实";的批判,我们是否可以作更辩证的理解,将所谓的"侵蚀";,放在与社会理论的兴起之意义的问题一起来作一个讨论? "华而不实";一词,首先意指社会理论的语言陈述或者论述风格的华丽而所谓的华丽,乃是指语言的陈述或论述特别注重修辞华而不实的感觉,不产生于语法和逻辑而只能来自于修辞换言之,如果说现代社会理论乃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么,在"实";或"不实";之前,它首先必定是以华丽的面貌示人,成为了一种以修辞为重要标志的感性兮兮的言说 以修辞为重要标志的感性兮兮意味着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其实是我们理解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而要理解这一点,则须从修辞与17世纪理性主义的确立之关系谈起:从17世纪开始我们面临主体客体的二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