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培优易错试卷诗歌鉴赏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doc
63页语文】培优易错试卷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过菊江亭(1)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咏菊曹雪芹(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释】①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②欹:通“倚”③平章:品评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B. 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菊花C. 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之情D. 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2)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中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不喜欢无情之物的心态。
B. 第一首诗暗含了诗人对陶渊明能保持高风亮节的赞赏之情C. 第二首写诗人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用霜色来描摹菊之形D. 第二首写诗人月下吟咏菊花时,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3)阅读上面两首诗,回答问题①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②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A解析: (1)A(2)B(3)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②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 【解析】【分析】(1)A项,“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错误,第一首前两句是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并非是“陶渊明……拄杖而行……”。
故选A (2)A项,“不喜欢无情之物”的理解有偏差,本意是借“黄花”来赞美陶渊明的气节;C项,“用霜色来描摹菊花之形”理解错误,本意是表明在霜寒的秋天通过写诗来歌咏菊花;D项,“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理解错误,本意是借赞美菊花的芳香来歌咏菊花美好的品性 (3)先看第一个问题,先找到直接写菊花的诗句,如《过菊江亭》中,三、四两句写到菊花,“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黄花”即“菊花”,“黄”是菊花的颜色,“晚节香”是菊花的味道,即“香”,加上“晚节”,则是把菊花当成了人,展现其高贵的节操;而曹雪芹《咏菊》中,没有直接出现菊花的名字,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就是来写菊花的,前一句“霜”是写菊花的颜色即白色,,而后一句“香”则是写菊花的香味,作者借“霜”的洁白来展现菊花的圣洁和孤傲再看第二个问题,第一首诗歌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看到菊花,闻到菊香,想到先生的“晚节”,表达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暗含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诗歌,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自怜”“谁解”流露出诗人的自伤自怜之情,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则是借菊花如霜来表达自己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在是表达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肯定。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②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释】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由此产生深沉激烈的情感B.颔联从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C.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D.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2)与陆游的另一首诗《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相比,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相同之处:两诗的颈联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两句与本诗中“壮日自期”两句都以典故明志,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情不同之处:《书愤》尾联以诸葛亮的典故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而《枕上作》尾联则借景抒情,诗人表明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则是壮志不得实现的无奈与愤慨 【解析】 【分析】(1)D项,“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说法错误,本诗尾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超脱,实则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 (2)仔细阅读本诗和《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发现本诗颈联(结合注释)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是运用典故,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诗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说自己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而“塞上长城空自许”是运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但也有不同之处,本诗,由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就在尾联“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借景抒情,表达了要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而《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诗人这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故答案为:⑴D; ⑵相同之处:两诗的颈联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两句与本诗中“壮日自期”两句都以典故明志,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情不同之处:《书愤》尾联以诸葛亮的典故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而《枕上作》尾联则借景抒情,诗人表明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则是壮志不得实现的无奈与愤慨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宾 至杜 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②[注]①漫劳:劳驾您②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延客之状,“老病人扶”写诗人要被搀扶着才能拜见客人,显出他的年迈多病。
B. 颈联写款待之事,上一句易“宾”为“客”,暗含了对客人整天留在家中的强烈不满C. 本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宾主对举,实际更突出的是诗人自己D. 全诗前两联写宾至,后两联写宾留,语意明快俊爽,温醇得体,尽显作者的豪迈之情2)面对来访的宾客,诗人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①殷勤好客之情首联诗人闻报有贵客来临,即使“老病”也要人扶着行礼;尾联邀请客人如果不嫌自家条件太差,以后还可以常来家中小坐②对客人的歉疚之情颔联诗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好文章,却劳驾客人来访,自己很惭愧③对客人来访的无奈之情老病人扶再拜难”,自己体力不支,对客人的来访有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B.没有“对客人整天留在家中的强烈不满” (2)从“老病人扶再拜难”可见,诗人即使身体欠佳,被人扶着也要再拜,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