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华盖集》与《续华盖集》中有关“吃”的研究.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王哥
  • 文档编号:30719982
  • 上传时间:2018-01-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华盖集》与《续华盖集》中有关“吃”的研究摘要:《华盖集》 、 《续华盖集》的写作时间是鲁迅杂文写作走向“自觉”的过渡阶段,也是鲁迅以“人情世故”作为攻击手段的一个阶段笔者以《华盖集》与《续华盖集》的“吃”作为切入点,一探鲁迅笔中“吃”的潜规则以及规则的运行规则我们也不免发现:鲁迅借对“吃”的潜规则大发牢骚之际,也流露出流离在规则之外“孤独者”的岑寂 关键词:吃;潜规则;孤独者;鲁迅 《华盖集》收作者一九二五年所作杂文三十一篇, 一九二六年六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华盖集续编》收录一九二六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另一九二七年所作一篇,一九二七年五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在《批判鲁迅》中,李长之把“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底” 1 这个时间段(其实就约等于《华盖集》写作的时间) ,视作鲁迅精神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攻击的中心为“人情世故”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时间段不妨扩展到一九二七年末,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他南下,虽然其精神面貌似有所改,但据他的文章着眼点来看,依旧攻击“人情世故” 此外,按照张旭东先生的假设, “1925年至 1927 年间,是鲁迅的杂文写作走向“自觉”的过渡时期,也是鲁迅杂文的特殊质地逐渐定型的时期。

      ”2 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是鲁迅生命的过渡阶段,鲁迅本人的因此,我把此期间创作的《续华盖集》与《华盖集》归为一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鲁迅笔中“吃”的潜规则 “吃”是在中国顶大的学问,莫大的问题到了饭桌上便不是问题鲁迅在《夏三虫》 、 《忽然想到》 、 《“破壁”之后》 、 《咬文嚼字》 、《忽然想到》 、 《并非闲话》 、 《杂论管闲事 ?做学问 ?灰色等》 、 《一点比喻》 、 《不是信》 、 《送灶日漫笔》 、 《谈皇帝》中频频以“吃”为譬喻,或者将主题归结到“吃” 鲁迅在攻击“人情世故”的时候,很敏锐地发现了“吃”的潜规则,并用文学的形式表述出来 首先,明白“吃”的潜藏含义是划分人的标准 “吃”是个明白又隐秘的词汇,连带着和它有关的词语也变得明白又隐秘起来,譬如“饭店” , “请帖” 只有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才相信吃饭和“公理”“公论”诸事莫不相关,愿意加入饭桌;世事烂熟的聪明人早就不发一词,明哲保身去了 《续华盖集》里鲁迅如此阐述一个年轻人的愤怒:“ 他就是受了‘公论不发源于酒饭说’之骗的一个,所以永远是愤然殊不知他那理想中的情形,怕要到二九二五年才会出现呢 ,或者竟许到三九二五年 。

      ”年轻人的愤怒是永远的,因为他不愿相信“吃”潜藏含义;而余下的社会人是坦荡的,习以为常,反发觉年轻人的痛苦是可笑的明白“吃”的潜藏含义或社会含义便成为了划分一切的标准 “吃”成为象征的壁垒,年轻人与社会人在这楚汉交界之处陈兵对峙他们在面对烂熟的社会俗物“吃”的时候呈现得如此不同,以至于就算他们一同坐在吃饭的圆桌前,本质仍然将他们区分划做不同的人如果年轻人对此的愤怒消退了,年轻人便完成了其到社会人的蜕变对“吃”的愤怒是年轻人“永远”的所属物,它不属于社会人 其次,无论认不认同“吃”的潜藏含义,一旦进入饭桌, “吃”的隐形规则就会操控一切发生 “吃”的隐形规则如下:能选择“在何处吃” , “吃什么”的人通常是强者,被邀请和被选择“在何处吃” ,“吃什么”的人通常是弱者;吃饭的双方很容易达成“共识” 在能选择“在何处吃” “吃什么”的人自然是强者,因为理所当然地占据着主场优势其一,他可邀请于自己的决定有益的人参与宴席,鲁迅《“公理”的把戏》中不无调侃地引用陈西滢陈大学者的言论“你代被群众专制所压迫者说了几句公平话 ,那么你不是与那人有‘密切的关系’便是吃了他或她的酒饭 ” ,而后在《续华盖集》中攻击李四光先生,指出他否定北女师大学潮的决定可能与杨女士的请客有关。

      “吃”是社会人的社交手段,吃饭和请客是他们达成目标的一种形式其二,他可通过举办宴席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财力;其三, “吃人的手短” ,被选择“在何处吃” 、 “吃什么”的人很容易在饭桌上弯下腰板,被邀请“在何处吃” 、 “吃什么”的人因着主场优势,吃饭的双方便很容易达成“共识” 鲁迅对这一点的切身体验集中表达在《“破壁”之后》 ,亦有些杂感散落在其余诸文年轻人是怀着炽热的心情来参与社会事务的,原想可以通过社会事务“吃?会议”便可以改变现有的事情但是一旦他们进入饭局,一切便由不得他们做主只要他们接受了宴席的邀请,他们就沦为失去了主动权的乙方,因为他们进入了只限定甲方规则生效的场域 二、也是规则之外的孤独者――鲁迅 鲁迅本人在这场无处争斗的争斗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他也参与了这场“饭桌会议” ,却在这场会议中感受到了深切的悲哀先前的意欲主持公道的热心肠与愤怒,在这场会议中“吃”了“冰激凌”冷了冷罢,他已然意识到自己也误做了牺牲在《咬文嚼字》里他如此表述:“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 是假的 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 ,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 , 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 ,正好办教席 !”同是北女师大的教师,他被撂单了,一个人愚蠢地卷入了是非。

      讲师在《“破壁”之后》他自感愚弄的情绪可以更明白地呈现:“中国什么都黑暗,谁也不行,但没有事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教员咧,学生咧,烘烘烘, 烘烘烘,真像一个学校,一有事故,教员也不见了,学生也慢慢躲开了;结局只剩下几个傻子给大家做牺牲,算是收束他自己也被归纳到“傻子”一堆去了,可怜的怀着炽热心肠想要解决问题的傻子 李欧梵在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时,曾明白地点出了鲁迅一直存在的“孤独者”情绪:“独异个人正是面对这一切卓然而立,孤独,无权当然,这一切聚合在一起,也形成鲁迅对中国,以及他自己所处地位的悲剧的看法 ”3 但,其实正如上文所析杂文鲁迅中也体现出受冷遇的“孤独者”形象,这次他描写的孤独者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鲁迅已然自诩看得明白了,抛却了“理想的情形” ,接受了“吃”的隐藏含义 “吃饭”与“公理” , “公论”诸事到底还是相关的想要否决“吃”的潜藏含义,就是否决中国的当下,而否决当下就是否决存在于这当下的自己否决存在于当下的我,徒存理想的我是难以行事的他痛苦又讽刺地在《不是信》里给年轻人提意见:“顺便还要给热心而老实的青年们进一个忠告,就是没酒没饭的开会时候不要开得太长,倘若时候已晚了,那么,买几个烧饼来吃了再说。

      ”年轻人开多久的会都是不起作用,还不如多买几个烧饼来吃拒绝“吃”的隐藏含义或社会含义的人天然就失去与强势平起平坐的权利,拒绝社会化的人失去了话语权,他的愤怒将永远燃烧;接受“吃”的隐藏含义或社会含义的人天然就失去改变的能力,承认社会化的人失去了拥有无限可能性的能力,他的沉默将永远存在接受与不接受“吃”的含义,如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矛盾地存在 鲁迅是慷慨激昂的浙地青年,学成归国之后,却实实在在地游离在规则之外他重复描述感觉自己四面有厚厚的墙壁,憋仄他的生活生存已然逼迫他成为教员,而成为教员又不免进入到规则之列,孤独感侵袭着他,他沦为一个沮丧而挫败的孤独者 “此时鲁迅真正的沮丧和挫败感的原因,并非全部来自“生存”的艰难和困境,而是在一种精神自我的压抑中,结合“生存”问题对个人抑郁情绪的表达 ”4   对《华盖集》与《续华盖集》 “吃”的窥探实际上可以看做一面镜子,我们在观“吃”以观苦痛的鲁迅在生命的过渡阶段痛苦地抉择,亦可借观冷漠的“吃”规则吞吃个体的“我” 参考文献: [1]李长之.批判鲁迅[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3 [2]张旭东. 杂文的“自觉”――鲁迅“过渡期”写作的现代性与语言政治(上)[J].《鲁迅研究》.2009(01):42-52 [3]【美】李欧梵 著,尹慧珉 译. 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M]. 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91.1: 12 [4]毕绪龙. 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J].2007. 4:2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