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语习得理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doc
19页二语习得理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成果,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中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阐述了二语习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可理解性输入和低情感过滤听力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中备受关注有学者将其理论的核心-输入假说理论运用到高等院校的听力教学中,教学效果得到了认可现阶段将输入假说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初中听力教学中以提高初中听力教学质量,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尝试将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以期对改善目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本研究在对苏州市胥口中学初二两个班级的听力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从扩大可理解性输入和降低焦虑两个方面,提出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模式即:课前热身活动、听前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听中小组讨论活动、听后泛听和带着任务听为验证新的听力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对苏州市胥口中学初二两个班级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对比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运用spss11.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差异显著由此得出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的听力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是有效的,并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1.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krashen(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对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1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krashen认为“输入假说”是外语习得的中心部分,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位置仅次于“习得-学得” 假设他在the input hypothesis :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输入语”的重要性他说因为“输入语”回答了语言学习中一个关键问题:人们怎样才能习得一种语言,特别是外语在pri- 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一书中克拉申认为:“输入语”的假设与过去的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大相径庭以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提倡先学句子结构,然后再运用这些句子结构去进行交际而“输入语”假设是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输入语),通过情景与上下文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就自然学会了他还较详细地解释“输入语”:将学习者目前的语言能力用“i”表示,那么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习得者的现有水平即“i+2”,也不能低于或接近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即用“i+1”来表示这种高于原来水平的语言能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于是,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1.1comprehensibility 可理解性,是指理想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习得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若听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1.1.2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既有趣又有关,指的是输入的语言材料要有趣并要有关联,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1.1.3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非语法程序安排,指的是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足够的可理解输入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1.1.4input enough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指的是他的“i+1”原理要习得一种新语言,仅靠几道练习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的会话才能解决问题根据krashen的观点,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最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量只要输入量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我国学者吴丁娥(1990)把克拉申“输入语”的具体内容概括为: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流畅程度不是通过学习语言规则来达到的,而是靠在具有大量的,合适的输入语的环境中慢慢地形成的。
输入假说除了向人们强调输入的重要性以外,徐海铭(1998)从学习者的角度认为输入假说更加重视习得者的认知水平,而贯穿于输入理论的一条主线就是:语言输入应以学习者现有水平为出发点,给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入,促进下一步的外语学习这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1.2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这里包含学习者的动机(motivation)、态度(attitude)、自信心(sellf -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y)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心理因素都具有“积极”和“消极”或“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有了输入的前提还远远不够,由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干扰,这种“可理解性输入”不一定会成为100% 的有效输入这一现象在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中得到了解释在此假说中,krashen把情感因素看作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习得者并不完全吸收输入的语言材料,习得者的情感因素会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过滤,从而阻碍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反之,如果没有情感障碍的过滤作用,那么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就会进入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经过内化成为习得者的“语言能力(acquired competence)”。
如果习得者的消极情感因素强,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强时,对语言输入的吸收量就低;与之相反,当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之中,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弱时,这种状态就会十分有助于输入的语言变为习得者内在化的语言吸收krashen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情感过滤假说”强调了促进或阻碍二语习得的一些“情感变量”,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将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外语教师一方面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较为真实的“输入”环境,减少他们的焦虑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无目标与压力教师要尽量促使压力转化学生的“正焦虑”,即学习动力,更好地推动他们接受“输入”为此,教师在“输入外语知识的同时必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帮助学生排除情感障碍的反作用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监控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二是注重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
可理解性输入和情感过滤的强度是影响二语习得的真正原因克拉申的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2.教学实验实施过程2.1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否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笔者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krashen指出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只能通过一种途径,理解语言或接受可理解性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必要的途径,但是有了输入的前提还远远不够krashen同时指出情感因素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推动或促进输入的传送根据krashen的理论,本实验从两个方面来设计:扩大可理解性输入,降低学生的焦虑和增强其自信心根据krashen的理论,本实验做了以下的假设:2.1.1通过泛听的方式来增加可理解性输入对提高听力理解是有帮助的2.1.2听前通过解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听力材料对学生来说更易理解和听力过程中任务型的听,是一种提高听力理解的有效的方式2.1.3听前的热身活动和听力过程中小组间的合作能够降低学生的焦虑,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2.2实验对象本实验以苏州市胥口中学初二(4)班和初二(6)班为实验研究对象。
其中初二(6)班为实验班,初二(4)班为对照班初二(6)班的班级人数为43人,女生有20人,男生23人初二(4)班人数为46人,男生26,女生20人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差不大平均年龄基本上相似在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中,两个班级的平均分相差不大,六班平均分为73.8,四班平均分为75.3因此,本研究把两个班的实验前水平视为相当2.3实验工具实验中所使用的工具为两份调查问卷和两份英语试卷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目前听力课堂教学、听力材料的看法和学生听力过程的情感态度等,为下一步教学实验做准备设计了调查问卷一在发放问卷一前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初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二是根据访谈情况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听力现状,在初二英语备课组全体英语教师的集体讨论下设计了样卷,同时对部分初二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由笔者根据两个实验班级的教学实情再修改而成因此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2.3.1调查问卷一(见附录一)调查问卷一在教学实验前发给了学生这份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目前听力教学的看法分别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所涉及到的问题:听力材料方面、听力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对听力教学的期待关于听力材料方面的问题里包括学生对目前听力材料的看法,如,他们是否对听力材料感兴趣;目前使用的听力材料学生是否觉得有难度;当然还包含有学生课外能够得到其它什么听力材料;他们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听力材料,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磁带还是其他的方法;学生对什么类型的听力材料最感兴趣,英语故事,英语歌曲,英语笑话 还是其他类型。
为了了解在听力过程中学生是否感到焦虑,问卷中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在问卷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希望有什么类型的听力课2.3.2调查问卷二(见附录二)调查问卷二是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发放给学生的这份问卷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对新的听力教学方法、听力材料的看法以及听力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等调查的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在初二年级英语备课组全体英语教师的帮助下,在问卷一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班级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实情由笔者修改并设计了调查问卷二问卷二的设计围绕以下这些活动:听前的热身活动,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任务型的听,小组讨论以及泛听设计听前的热身活动和听力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活动目的是降低学生的焦虑针对这一目的,问题(第二、五和六)的设计就集中在这样的活动后学生是否感到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