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雍也篇第六解析_共26页.docx
26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欢迎下载安德义论语解读 —— 雍也篇第六【题解】本篇取 “雍也可使南面 ”句中“雍也”两字为篇名;上篇谈仁,谈 “仁”之用,谈孔子对人物的品评,本篇乃上篇的续集,进一步依据“仁”对众人物的评述,同时牵涉众多哲学问题;本篇详细有两大内容;一 为孔门弟子之群相:冉雍诞生低微,却有南面之才;桑户有居敬而行简之能; 颜回有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之德,兼有箪食瓢饮之乐;冉求有为同窗请粟之谊;原宪有辞粟谦让之行;仲由之果,子贡之达,冉求之艺,闵损之清,灭明 之公,孟之反之不伐,皆人之一品,亦为 “仁”之一品;其二为一些深度的哲学思想:如道之难易,文质之关系,博与约的关系,直与罔的关系,名与实的关 系,智者对鬼神,仁者之实践;以及智者仁者对山水,仁者对仁者的关系,以及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乃至 “中庸”“仁”圣“”之哲学;【原文】6.1 子曰: “雍也可使南面 ① ;”【注释】① 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同学,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 29岁;南面:面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为尊贵的位置,天子.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为面朝南;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语译】孔子说: “雍啊,可以让他处在坐正卿大夫的位置上了;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判;冉雍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同为孔门 “德行”科优秀弟子;冉雍为人宽宏简重,仁笃厚道,不善辞令,任劳任怨;他的同窗好友子贡给他很高的评判: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为冉雍之行也; ”(《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对他的评判也很高,认为他可以南面临民,有为政之才;“雍也可使南面; ”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 ① ;子曰: “可也,简 ② ;”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 ③ ,以临其民 ④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⑤ ?”子曰: “雍之言然精品学习资料精选学习资料 - - - 欢迎下载⑥ ;”【注释】① 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为《庄子》中的子桑户; ② 简:简约,简洁,不烦琐; ③ 敬:指敬业,工作仔细; ④ 以临其民: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为治理的意思; ⑤ 无乃大简乎:岂不为太简洁了吗?无乃:唯恐,表推测语气的副词;大:同 “太”; ⑥ 然:对的,为的;【语译】冉雍问子桑伯子怎样,孔子说: “仍可以,不过简约了些; ”冉雍说: “居处敬而行事简约,(抓大体,不烦琐)用此来治理百姓,不也为可行的吗?假如居处马虎而又行事从简,那不为太简率了吗? ”孔子说: “雍说得很对啊; ”【解读】本章记载冉雍对子桑伯子 “居敬而行简 ”为政术的评述;与上章紧接,冉雍听到老师对自己这么高的评判,于为想进一步向老师请教 居政临民之术,便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说: “可也简; ”冉雍一向勤思善问,关于子桑伯子为政之术,冉雍早有深化争论,冉雍听孔子说完,脱口追问: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冉雍的追问,实际上为对孔子 “可也简”的答案不中意;这个答案太模糊笼统不具 体;由于 “简”有两个含义,一为, “居敬之简,学问精明,当务之为急,器量威重,执要以御繁,如为就民受和平寂静之福; ”二为, “居简之简,得一遗二,精神不能兼顾,贪逸惮劳,丛脞( cuǒ,琐碎)而不自知,如为就民受其苟且率略之弊; ”(《四书翼注》)前者为说,简省凝静,居敬之简;后者为说,琐碎 疏略,居简之简;为冉雍对伯子为政争论得出的体会;如对“居敬行简 ”细加分类,可得出四种情形,各加一否定词,可又变换四种说法;A.居敬而行简, 即,居不简而行简;B.居敬而行不简, 即,居不简而行不简;C.居不敬而行简, 即,居简而行简; D.居不敬而行不简,即,居简而行不简;A类情形,可以懂得为执要以御繁, “抓大体,去烦琐 ”,为居政临民治理学中的最高境域;B类情形,自身行为要求很严,工作仔细,对下级要求也很苛细纷杂,可以懂得为 “执繁以御繁 ”,这一类情形,治理者自身很劳碌,要求别人也劳碌,方精品学习资料精选学习资料 - - - 欢迎下载向不明,识见不高;C类即 “居简而行简 ”,自身散漫,简要贪逸惮劳,对下级也简要散漫,倒也能推己及人,治理上却为丛脞率略,系苟且之简;D类为最糟糕的一种,自身行为苟且散漫,对下级对百姓,却荷细纷杂,朝令夕改,漫无头绪;A类符合治理学中最高境域 “中正之道 ”;B类 “不及”;C类太过; “过犹不及;”D类为治理之下境;因A类,C类为为政之术中最紧要而又常见的两种, 故冉雍提出,B类,D类不及或太差,不在孔.冉争论之列,故不言及,但作为治理者,要深化懂得这一段文字,BD两类状况又不能不知,故一一列举,以供斟酌损益;孔子听了冉雍的这一番高论,表示了极大的确定, “ 雍之言然也; ”冉雍说得对啊,这一个评判,比孔子对子贡贫富之问的评判,以及对子夏巧笑美目之问的评判均高,前二人的评判,孔子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对子贡.子夏作了极高且含勉励性的评判,对冉雍的评判好像站在特别公平的位置加以赞 许;可见冉雍确有南面为政之才,也可看出孔子授徒,不端架子,唯贤为喜的圣人风范;【原文】6.3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① ,不迁怒 ②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③ !今也就亡 ④ ,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 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为孔子最中意的同学,小孔子 29 岁; ②迁:转移; ③ 短命:颜回死时仅三十一岁; ④ 亡:通 “无”,没有;【语译】哀公问: “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 ”孔子回答说: “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相同的错误不犯其次次;惋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我仍没 听说谁为好学的; ”【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 “闻一以知十 ”;(《公冶长篇》)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 ”(《子罕篇》)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为政篇》)时间上,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篇》)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为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孔门进德修业均属于为学精品学习资料精选学习资料 - - - 欢迎下载的范畴;“不迁怒; ”朱熹说: “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 ”不“迁怒;”常人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判,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 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 “己所不欲,强施于人; ”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为;凡怒而欲发,思颜子 “不迁怒 ”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不贰过; ”需经过三个阶段: ① 自知其过; “颜子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程子语) ② 自改其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③ 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公冶长篇》)颜回之所以能 “不贰过 ”,关键为做到了对待错误能 “自知.自改.自讼 ”;参见( 5.27);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 “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就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 ”(《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原文】6.4 子华使于齐 ① ,冉子为其母请粟 ② ;子曰: “与之釜③ ;”请益④ ;曰: “与之庚 ⑤ ;”冉子与之粟五秉 ⑥ ;子曰: “赤之适齐也 ⑦ ,乘肥马,衣轻裘⑧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⑨ ;”【注释】① 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小孔子 42 岁,春秋鲁国人;使:出访; ② 冉子: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孔门弟子,小 孔子 29 岁,春秋末鲁国人;粟( s):谷子,小米; ③ 釜( f ǔ):古代量器名,合六斗四升; ④ 益:增加; ⑤ 庚( yǔ):古代量器名,合二斗四升;⑥ 与之粟五秉:给他八百斗谷子;与:给;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 h)为一秉,十斗为一斛; ⑦ 适:往,去; ⑧ 衣( y):穿;动词; ⑨ 急:急迫,穷困;继:增益;【语译】子华出访齐国时,冉子去替他的母亲要粮米;孔子说: “给一釜吧; ”冉子恳求增加;孔子说: “再加一庚吧; ”(结果)冉子给了五秉;孔子说: “赤这次出访齐国,乘着肥马驾着车,穿着上等皮装;我曾听说:君子周济急难而不于锦上添花的事; ”【解读】本章记载冉求为公西华母请粟的故事;颇有点微型小说的趣味;精品学习资料精选学习资料 - - - 欢迎下载人物:共 4 人,公西华.冉有.公西华母.孔子;性格:公西华笃雅忠厚,善长礼宾司仪外交;冉有温顺欢乐,尊敬谨慎,多才多艺,孔门政事科高材生;孔子,仁厚慈和,学问渊博;背景: “子华使于齐; ” 大事: “冉子为其母请粟; ” 开端:子曰: “与之釜; ”过程: “请益; ”进展:子曰: “与之庾; ”高潮: “冉子与之粟五秉; ” 结尾:孔子评说: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人物关系:公西华与冉求为同门好友,又同为孔门弟子,三人之间构成师生关系;前场人物:冉求和孔子;后场人物:公西华母子二人;仅仅这样读,这篇微型文章却也一般,细加推敲,颇有乐趣;公西华出访齐国,假使公西赤母亲的确贫困,冉有念同门之谊,可以自己给他钱粮,也可向老师恳求,两者可兼而行之,亦可表现冉子之义;结果冉有仅向孔子一方 “请粟”,可见其不智;如公西华之母真贫困,孔子不给,表现孔子不仁;公西华 “乘肥马,衣轻裘 ”,而其母贫困,就表现公西华为子不孝;这为从假设前提动身,表现其三人 “不智”.“不仁”.“不孝”;从后文推导,西华母亲并不贫困;反过来看,就又为另一番情形,冉子为西华母向孔子请粟,孔子明知其母不贫困,冉子为其请,不给吧,损害两个中意弟子的面子,给吧,的确不情愿, 孔子处于两难境域;孔子究竟宏裕宽大, “与之釜; ”即六斗四升,给了一些;冉子不明孔子不想给而又不便破面子的心理状况, “请益; ”要求增加;孔子仍然遮挡不愿开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孔子始终把握一个 “中”而适度的标准, “与之庾; ”给二斗四升,又增加一些;第一次 “与之釜”,其次次 “与之庾 ”,其次次,明显少于第一次,不愿给的态度,特别明显;冉子仍旧模糊不悟,见恳求结果不明显,便自作主见 “与之粟五秉 ”;十斗为一斛,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即八十斗,加上原先的六斗四升,和二斗四升,共计八十八斗六升,在孔子原有的基础上多给了近十倍;冉求的性格一向为脆弱保守,在锦上添花的问题上,却显得顽固;对孔子来 说,冉子为伴侣母请粟,一为表现其孝,二为表现其义,本不当指责; “喜 怒”之不发,符合中庸之道;但冉子实在过分,超过了中庸;孔子不得不说: “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孔子说这几句,也特别动听得体; “ 吾闻之也 ”,说明非我个人观点,这为前人公论公理;子思在《中庸》中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出口之言也符合节度而显得温婉和顺;当然这几句话对冉求也为一次温顺的批判,为一次评论性的批判,对冉求为鲁国权贵季氏搜括民脂民膏,孔子批精品学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