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头与木头 浅析古代中西方建筑材料的不同.doc
3页石头和木头 浅析古代中西方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古代东西方建筑的差异恰恰可以从石头和木头来谈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木构架建筑从来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浙江余姚河姆渡、西安半坡村、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到处都可见到成片的木头遗迹商周时期,主要以木梁架构的结构体系,建筑主体一般都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春秋时期,出现了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南北朝末期约一千余年,木头继续在建筑中一步一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木构架体系已基本不动,细部上,如直棂窗、人字拱等也已广泛使用,建筑型制的审美上,则已有庑殿、悬山、歇山、攒尖、囤顶等基本形制西方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虽然欧洲的史前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树枝棚其形制很像一把半开之后伞尖冲上竖立在地上的油布伞建筑方法是把差不多长的树枝按圆形栽一圈,然后把树枝顶聚拢在一起,扎起来,形成棚的骨架。
再在骨架上铺满由小树枝密密地编成的网,最后用植物树叶和动物毛皮铺成屋顶但是很快古埃及技术和古希腊主要的建筑材料对西方后期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埃及的技术体现在其建筑从一开始就是砖石混用的,金字塔上面的巨石被证明不是天然的,而是用碎石,石灰岩,贝壳等人工合成的混凝土;希腊人同样也给西方建筑也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点可以从从米诺斯和迈锡尼遗址可以看得出来,早期希腊建筑的房间都不大,宫殿中的庭院很像埃及神庙的内院,是由柱廊围起来的,在建筑的时候大量地使用了当地盛产的石头所以在西方的古建筑中,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原因,石头被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一直被延续下去出从石头和木头在建筑上面的运用,我们可以简单的得出几点不同:首先,东西方对材料认识的不同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阴阳变化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五行中的金象征武力与刑杀;五行中的水具有厌火的象征,例如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就是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显然,在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 此外宗教观念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西方人都以追求灵魂不朽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石构建筑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石头的永恒、完美,与人生的短暂、缺憾形成鲜明对比石构建筑庞大的外形、坚硬的材料及永恒的造型,比起木构建筑更能充分表现出人类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而与中国文化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特征不同所以石构建筑在西方文化中获得长足发展,并达到了一个不可及的顶峰其次,东西方对建筑中“基本词汇”的需求不同柱子是西方建筑的中的“基本词汇”,斗拱则是中国建筑的“基本词汇”有人说“西方建筑是为神而建”所以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的,石制屋顶建造的越高就越接近“神灵”,例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真实的反映出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然而如何建造出如此的高度呢?这时候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柱子由于石头具有很强的抗挤压性,所以如果采用石头作为主要材料做成的柱子,可以不断地承受越来越大的来自屋顶挤压的力量;而且采用石头比较容易叠加出更高的高度和更粗的截面,毕竟树木在高度和截面上会受到自身生长规律的影响,不一定能符合西方人在建筑上面的需求从这二点上面来说,以石头作为原料的“基本词汇”非常合适西方建筑的需求有人说“东方建筑是为人而建”中国建造中利用斗拱即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中国人善于利用包括亭、台、楼、阁等建筑在内的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所以只有木头这样的有韧性的材料才适合斗拱的需要,木头比石头更适合被运用到飞檐这样的形式里面去所以对“斗拱”这样词汇的需求,木头于是被大面积的运用到中国古建筑中去。
最后,东西方对人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面的认识不同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西方人受海洋文化影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人一贯偏于天人对立的文化观念认为自然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只有不断地征服自然,人类才能走向进步因而西方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文化,可以看作是人对处于对立关系的自然的强制性的介入、占有与征服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强调突出建筑本身,彰显人的创造性,漠视自然,忽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意境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紧张所以西方人在建筑过程中得主动使用石头这样的材料,其实就是向外人证明自己就是世界主人的一种过程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汉代董仲舒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宋代程明道则云:“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定势与终极追求,当然也包括房屋的营造方面中国人处理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时候尽量使自己的空间处于一个天人合一,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中国人强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构对应人对待天地自然,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
所以在石头和木头的材料选择上,木头属“阳”是生命的象征,住在木头的房子里面能让人更加感触到自然的气息,不会像石头一样冰冷和生硬而石头属“阴”,一般被用于墓葬之中,显然石头不适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东西方在建筑过程中对材料“石”和“木”认识的不同;东西方对建筑中“基本词汇”的在技术上所需求不同;对人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面的认识不同当然其他原因也会影响“石”和“木”得应用,诸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得差别、文化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等等总之,中国的古代木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西方的石建筑以其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主,二种不同材料展现出二种完全不同的美,展现出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