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解说《雨巷》.doc
9页教参解说】雨 巷写作《雨巷》时,戴望舒22岁时值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镇压、逮捕进步青年戴望舒避居在松江友人家中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据此推知《雨巷》应该是借“怀女”表达理想受挫、愤懑无望的咏怀诗但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无疑是《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又据戴望舒的长女讲述,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原型是戴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可是,学界公认戴望舒是在1928年才陷入对施的爱情泥潭并展开长达八年的追求因此,此说难算确论当然,写作《雨巷》前后,戴可能已经对施绛年产生爱意,只是没有表达出来但诗人自己曾经说过“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作诗的目的“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如果按表面字意将《雨巷》理解为爱情诗,恐怕是戴望舒都不愿意看到的《雨巷》甫一发表,便得到众多赞誉叶圣陶先生称此诗“替中国新诗音节开辟了新纪元”戴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尽管相对戴的其他诗作而言,《雨巷》可以算得上最差的一类但它比李金发式故作艰深的诗歌更易接受,又比郭沫若式毫无韵味的诗歌深刻隽永而且在汲取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主义思潮营养的基础上,《雨巷》表现出突出的音乐美、意境美、意象美,使其能够被各类诗人、普通读者所接受。
《雨巷》是一首极具古典意蕴的现代诗首先,戴望舒是一个具有较高古典文学修养的诗人在从事新诗创作之前,他已经阅读了大量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诗歌甚至他给自己所起的“望舒”一名,都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注曰:“望舒,月御也即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神由此可见其古典文学功底至于《雨巷》中的意象和意境,更是在谱系学上对古诗进行继承和发展杜甫诗《丁香花》云:“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写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碌词《浣溪沙》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词《一斛珠香口》中提到:“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李清照词《摊破浣溪沙》又云:“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且古诗中“丁香”意象多用来传达愁苦之情与《雨巷》的基调相符因此,《雨巷》与古诗在情感脉络上一脉相承其次,文章开头提到,《雨巷》应为咏怀诗,只是借用爱情诗的形式这也是对古典诗歌的延续《诗经蒹葭》历来以爱情诗的名义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讥讽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国家的诗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评说《蒹葭》表达了招募贤士而不得的惋惜之情及至《楚辞》,屈原更是将借求爱不能委婉传达志不能申的诗歌传统进一步发扬。
最后,严格的韵律和句式是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对韵律和格式的讲求则体现了《雨巷》对古典诗歌的回归《雨巷》分为7小节,每节6行,整体较为工整每节第3、第6句押“江阳韵”并在“彷徨在悠长、悠长”“一个丁香一样的”等诗句中使用句中韵而句中韵早在《诗经》中就已屡见不鲜《雨巷》同样体现了西方诗歌的影响1925年,戴望舒在震旦大学学习法语期间,就已经接触并翻译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果尔蒙、波德莱尔的诗歌尤其是追求主题朦胧性和音乐性的魏尔伦,更是成为戴所师法的对象巧合的是,这两点恰恰与中国传统诗歌不谋而合而在波德莱尔《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它同《雨巷》之间的同质性,只是后者更为单薄、更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同样,在艾略特《荒原》中,也能发现“丁香”和“雨”的原型(“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渗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引起迟钝的/根牙”)因此可以说,《雨巷》是中外两种殊途同归的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整体观来,《雨巷》塑造了一位苦闷、低落的男性形象,彷徨在一个烟雨朦胧、悠长寂寥的江南雨巷,并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以疏解内心的愁苦诗歌第一小节开门点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但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便能够解释得通:大革命失败,如同其他怀抱救国救民抱负的热血青年一样,戴望舒遭遇到失败,因此陷入情绪的低谷,心怀绝望但若能够得见一位同自己遭遇相同的人,便觉得自己不是唯一的失败者,郁积的感伤便能释放第二节和第三节对“丁香一样的姑娘”进行详细描述尤其是第三节,同第一节对“我”的书写存在大量雷同都是“撑着油纸伞”,都很“彷徨”,雨巷又都是“寂寥”的甚至,她“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或许也在希望逢着一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在“我”的希望中,她向“我”走来,慢慢靠近,然后投来“太息一样的目光”这目光虽然充满无奈和迷茫,可对“我”而言却像鼓励与救赎但戴望舒无疑是悲观者,他不给自己留有一星情绪的出口因为,这位姑娘“像梦一般”虚幻、不真实大概戴望舒觉得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只能做一个好梦在第五小节,戴望舒通过强调“像梦中飘过”继续给自己制造绝望的情境而且,即便是虚幻的,这些能够让自己感到些许慰藉的姑娘终究还是“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走出“我”的视野不仅如此,雨还洗净了“她的容颜”“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和“丁香般的惆怅”我”如做南柯一梦,终究要醒来,继续一个人彷徨在雨巷。
第七节与第一节相呼应,只是将“逢着”改为“飘过”飘过”代表不真实,而且上文中写道“像梦中飘过”因此,“飘过”一次暗指做梦这预示着诗人的绝望更加深入一开始还抱有逢着一位真正的姑娘的希望,但到最后,却连这希望都没有了,只能幻想到梦中实现希望读罢全诗,笔者竟怀疑戴望舒或许是一位患有自虐症的诗人及至想到他两次为了寻求爱情自杀,不禁了然尽管《雨巷》算不上优秀之作,但出色的音乐美依旧值得探究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将长句扩充然后截短,如第一节中其实只有两个句子:“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雨巷”和“我希望逢着一个姑娘”诗人加入定语“悠长”(甚至不惜加上两个)、“寂寥”、“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又分为六行这样就制造出悠长、徐缓的韵律来(也有评论者认为这种分行制造出“行断意不断”的艺术效果来)第二节使用叠句“丁香一样的……”,不仅传达出一咏三叹的效果,且又具有《诗经》的余韵(《诗经》中多有重章叠句’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唏……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又如《桃天》:“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顶真修辞手法(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的运用,使得诗句回环复沓、情感环环相扣。
彷徨”、“惆怅”等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也使诗歌更具韵律感连接词“又”、“甚至”或表转折,或表递进,或表承接,使得情感富有层次第七节与第一节相互衔接,为《雨巷》制造了一个封闭的情感空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和深化尽管音乐美促成了《雨巷》的成功,但戴望舒却是一个有想法的诗人不久,他就否定了对音乐性的追求,转而写出散文化的《我的记忆》,并表现出比《雨巷》更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知,戴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诗人深沉的哀愁”与“执著的追求” ——从情感角度看《雨巷》之美《雨巷》是我国二十年代新诗园里的一朵奇葩,其在艺术上的成功,情感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表达和传递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本质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更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抒情诗尤其如此与其他类型诗歌相比,抒情诗在情感的袒露与显现方面,更要求情真意浓、形象可触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披文以入情”,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艾青指出:“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诗神戴望舒的诗有一种夕阳西下、断壁残垣的情感美诗是他“心灵活的雕像”,情感是游荡在他诗行中的灵魂,流淌在他的诗句中的更多的是孤寂忧郁,不可排解的伤感和愁怨像雾一样笼罩了他的诗情,这种带有忧郁、哀伤的情感个性是独特的。
本文试图就《雨巷》的抒情特色进行分析,领略戴望舒抒情诗创作的独特情感魅力一、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深沉的哀愁”诗人追求理想的人生,怀有改造社会的热情,并积极投身于革命大革命失败后,戴望舒深感前途渺茫,陷入沉哀之中,《雨巷》就是在这种“绛色的沉哀”的情绪中写成的诗人把这种深沉的悲苦,细腻的感触,通过独特的意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所展示的作为外在意象的情境是雨巷大革命造成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诗人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到夜的深渊,顿感前途迷茫,沉浸于空漾又寂寥的雨巷雨巷的空间意象:狭窄、阴暗、寂寥又悠长的小巷;阴雨连绵,淅淅沥沥,奏着哀曲;雨巷尽头是颓圯的篱墙,凄清又沉寂;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慰藉,没有阳光,没有欢乐雨巷给予“我”的心灵感受:孤寂、惆怅、哀怨客观的景象契合了“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在黑暗现实中企求追寻光明而找不到明确道路的深沉苦闷”寂寥悠长而又阴雨连绵的小巷,这与诗人挥之不去的愁绪恰好暗合,景与情相互洇染,浓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息,为读者创设了震撼心灵的审美空间,激发着读者参与“情感体验”的热情,给人的美感是怅惘、哀怨、沉静自失,无异于如梦似幻的境界……诗中所创造的作为主观内在情绪的意象是丁香姑娘。
大革命失败后,诗人深感孤寂与哀愁,精神上无所寄托,诗人把其内心深处感触蕴蓄于丁香姑娘这一独特的形象之中,以慰藉自己孤苦的心灵丁香姑娘的显现,诗人的情感更具象化,情意更细腻了,诗的感情形象提升到更高的美学境界丁香姑娘是颇为复杂的形象,她是美的化身,她有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然而,也有“哀怨”“彷徨”我”苦苦痴恋、长久期盼的“姑娘”终于走进了这雨巷,这无疑给狭窄阴暗的场景投来一线光明,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姑娘”的冷漠、凄清与惆怅这深切地表现了“我”此时哀愁悲苦的心情诗人与丁香姑娘有同样的处境与怅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在丁香姑娘这一独特的抒情形象中,寄予了自己的个性、气质和哀愁的情感作品更妙之处在于诗人独自彷徨在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我”所期待的姑娘终于“静默”地走近了,但她只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飘进这“雨巷”姑娘”的神秘,增添了梦境的朦胧,深沉地刻画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怅惘之情,同时,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感慨与思考的空间,仿佛面纱后面的美丽双眸《雨巷》是诗人寂寞悲苦的吟唱,全诗缠绵哀怨,凄婉迷茫其情感需借助独特的意象反复品味,可见其美。
二、以朦胧的意境表达“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就抒情诗而言,所谓朦胧的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直率明朗地抒发、宣泄出来,而是通过营造具有多层意蕴与迷离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这样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的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艺术欣赏者产生一种捉摸不定、飘忽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戴望舒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像“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里泄露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这段话概括了戴望舒诗情的内涵诗歌是他寻觅、自我灵魂与理想追求的表现,而这表现形式却是“朦胧的”诗人重视处理隐与显的关系,注意营造“吞吞吐吐”的朦胧婉约的意境,来表达丰富的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情感《雨巷》是诗人寻觅、自我灵魂与理想追求的写照,诗人把思想、心理变化过程,巧妙地附丽在抒情意境之中,散发出朦胧的情感美来诗中塑造了“我”独自彷徨在空潆、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意境诗中的“我”与“姑娘”,给人扑朔迷离、不即不离的感觉丁香姑娘:美丽芬芳而幽香,神情惆怅而哀怨,身影冷漠而凄清,内心的忧愁无法排遣她走近时,投来“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时,“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消失在雨巷深处……这梦幻般飘忽不定的“姑娘”,若有似无,可望而不可即。
意境中隐喻着诗人所追寻的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诗人在痛苦中寻求出路,在失望中渴求理想,在灰暗中盼望彩霞诗中对“姑娘”的种种想象,这种朦胧的意境空间所渲染的诗情,是诗人“隐秘的灵魂”的昭示,它昭示了诗人是在彷徨中执。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