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荣华的《关注作文教学的“过程化结果” 》.doc
5页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的《关注作文教学的“过程化结果” 》 一、 黄荣华老师介绍黄荣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1984 年走上语文教育岗位2001 年始先后师从陈文高先生、黄玉峰先生、于漪先生现任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几十年的语文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育观:教育就是对生命进行文化约束的同时,唤醒、解放其生命力这种对生命约束与解放的双重意义,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伴随这种语文教育观的形成,也逐步形成了“生命体验”和“文化贯通”相融相生的教学特色实践→总结,总结→实践……循环往复的探索,使语文教育始终处于行进状态2000年和 2003 年发表的《语文学习的第一要素是生命体验》和《文学解读的三重障碍》 ,2008年出版的专著《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 ,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1999 年和 2000 年发表的《中学语文建立“汉字单元文化概念”的探讨》和《全球化时代汉语诗性特征的价值想象》 ,2008 年出版的专著《穿行在汉字中》 ,也产生了不少的回应主编的“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20 种) ,已成为许多中学图书馆的推荐书作为课堂实践的真实记录与思考,2010年出版的《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黄荣华卷》正在走向语文教师中间。
二、作文教学过程化下面是复旦附中 2011 届学生高一第一学期前半学期作文过程的粗略呈现:1、2008 年 9 月 4 日9 月 4 日,星期五第一二节语文课 这是 2011 届新生第一次作文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从 40 多双期待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在黑板上写下“九月四日这天” ,说:这是我们的作文题,两节课完成,希望有精彩的描写有同学发问:老师,这也叫作文题?有同学嘀咕:就是,这也叫作文题!多数同学互相发问:九月四日是个什么日子?”“大家写写看想给大家一个很公平的题目,谁也没有想到过,更没有谁写过尽你的努力吧说不准有同学能写出非常棒的文章来!我相信这一点!”我鼓励着……2、2008 年 9 月 6 日——18 日这些天陆续看完了学生的第一次作文,感觉极坏,常常反胃,有时很想骂人两个班将近 90 篇作文,竟然没有一篇真正把视角投向几十平米的教室外!真的很沮丧!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些作文中缺少阳光,相反却有角角落落的阴影!我大略统计了一下:写同学这天过生日的有 15 篇,写一星期来的新生测验很失败的有20 多篇,写住校一星期了想家的有 20 多篇,写周末要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去看老师的有 20 多篇,另外一些大多就是写上高中后的一些新感受,如哪位老师怎样,哪门课程怎样……我原本期待有同学能写到这天美国的金融危机,写到美国大选,写到股民,写到民工,写到公交车,写到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写到路边的乞丐,写到一缕晨曦,写到一片落叶,写到一只蚂蚁,写到一滴水,写到一片猪肉,写到怎样惦记着昨天没有看完的书,想象这天天堂的情景,想象以前的这天的情景……但这样的内容太少太少!并且,很少有像样的描写!3、2008 年 9 月 23 日星期二。
下午集体备课,讨论第一次作文,主要是谈如何讲评全年级汇总后发现,各个班级的情况都差不多,没有几个同学真正有独特的生活感悟若从这次作文看,他们几乎失去了对生活的真正感知力!他们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困窘中!这是多么可怕呀!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通过作文题的引导,把他们逐步引向生活深处,引向阳光地带,真正感受到“物质的诗意光辉向着我们微笑” (培根语) 于是,我决定给学生提供“世界,早安”这一题目,作为第二次作文的题目,并要求:注重描述4、2008 年 9 月 25 日—10 月 12 日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中读完了两个班的第二次作文第一次作文讲评后,有的同学获得了启示,目光开始真诚地投向教室之外,或以感恩的心向世界问安,或以祝福的心向世界问安,或以宽容的心向世界问安,或以期许的心向世界问安;但大多数同学只是表情生硬地向世界问安,如同被强行拽着去完成一个礼节性的会见,满脸假笑而我们期待的描述与想象则几乎看不到5、2008 年 10 月 14 日下午初步汇总后,老师们一个共同的感叹是:初中似乎没有过真正的描写训练,因为从490 多份作文中我们找不到一篇有像样的描写的文章再细致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作文几乎也没有真正展开联想。
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想一想,我们还是从联想的训练开始,于是,第三次作文的题目诞生了:“风的联想” 6、2008 年 10 月 16 日—27 日终于有了一些笑意第三次作文虽然没有很成熟的文章诞生,但随着“风”的流动,学生产生了一些奇思妙想,足以解颐了陆续有一些好消息传来,老师们都有了一些收获,大家额手称庆!不过问题也很突出:多数作文有一两段精彩的联想,但缺少整体感很快,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出来了:“那一张脸” 我们期待学生的作文有描写,有想象,有联想,有整体感7、2008 年 11 月 7 日—11 日本以为这次学生会写得更好,但并非如此题目是“那一张脸” ,几百份作文中却看不清多少张脸,绝大多数脸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尤其是那一百多张妈妈的脸,何其雷同!那几十张老师的脸,何其相似!一些学生过来看分数,问他们为何都是一个概念一个小故事的堆着写,答曰:中考就这样写的!好得分我们只好认了!看来,要让他们进入生活中,看取生活的真实,发现生活的真美,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我们真的任重道远!仔细分析前面几次作文后,我拟定了第五个作文题——题目:记忆中的三个片断要求:每个片断都有深刻的印象;三个片断相互关联;以描写为主。
三、特级教师分析我将高中作文教学的任务大体分解为三个阶段:高一主要引导学生表达“存在”与“发现” ,少量表达“见解” ,写作技能训练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为辅;高二主要引导学生在表达“存在”与“发现”的基础上表达“见解” ,写作技能训练以议论为主,以叙述、描写为辅;高三引导学生紧贴时代思考世界,反观自身思考自我,形成比较成熟的看待世界的方法——“一分为三” ,写作技能训练以结章和恰当运用写作手法为主我期待通过这样三个各有侧重又有内在关联(螺旋式上升)的阶段,将写作技能训练融于写作内容开掘的引导之中,引导学生在表达自我生命存在、发现与思考的时候,实现生命成长与写作成长的双丰收我将此视为“过程化结果” 由于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三年的作文过程中,我只给他们 3—5 个相同或相似的题目,其他题目都紧贴学生作文的实际需要随写作进程而生成上述五题中,只有第一题与往届同学所写相同,其他都是根据 2011 届同学的作文实际生成九月 X 日这天” 是我的一个传统题目,几乎每届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周都写为什么我依旧让 2011 届同学写这个题目?因为他们与往届同学一样,需要这个题目给他们心灵以撞击。
不是九月一日,不是九月十日,不是国庆节,不是中秋节,什么特殊的日子都不是,同学拿着这个题目会感受很强的冲击力:惯常的思路与想法在这个题目面前失效了它需要同学从一个平常的日子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印记这个题目其实就是提醒同学,进入高中后,许多东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十五年的生活,同学已经“被遮蔽”了许多,看世界的眼睛的一角早己被一些东遮挡住(写作的实际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不仅要将其掀开,还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被重新遮蔽了我希望同学们进入高中后,能带着更真诚、更赤诚的心开始学习与生活同时,这个题目在写作技能训练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从描写、叙述等角度观测同学初中的写作基础,为高中写作技能训练寻找更合适的方略所以,我以此为高中作文的起点四、特级教师分析1、关注作文教学过程性新课标强调教与学的过程性,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很遗憾的是,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能真正关注“过程”的教师不是很多,能将作文教学结果视为“过程化结果”的更少可能会有很多老师反问:按照设计好的三年或四年的作文教学系列进行教学,难道不是关注“过程”吗?如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教学就是一个过程,如按“审题——选材——结章——修改”教学就是一个过程,如按“描写方式——叙述方式——抒情方式”教学就是一个过程,如按……老师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过程”来。
确实,这些都可以看作一个“过程” ,但这样的“过程”属于只从形式的角度、以关注 “点”上的“结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并非新课标强调的过程——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以关注文章整体性生成的“过程化结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在传统的课程观中, “点”上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如作文教学有这样一个流程:老师从文章形式的角度按系列设计在某个“节点”上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学生据此写成一篇文章交给老师→老师或详或略地评改并评分或给一个等第在这个流程中,有的老师可能在学生动笔之前有一定的指导,在评改之后有一个讲评这看起来也有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基本的必要的程序,并不是关注整体性生成“过程化结果”的自觉追求对教师而言,这是灌输式教育的典型表现;对学生而言,这是被动接受型学习的典型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最看重的还是学生呈现的这次作文本身的质量,学生看到的往往只是老师给的分数或等第,老师看到的往往是哪个同学的文章写得好,哪个同学的写得差,有的老师可能还会看到哪个同学有进步这种教学其深层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工具” , “把学生当作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工具” 。
而如果是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关注整体性生成“过程化结果”的教学,就远不只是这样简单了以高中作文教学为例,恐怕就有这样的一个“自觉的过程”:勾画高中三年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想,明白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每个年级分别要完成什么样的作文教学任务→每个学期要实现怎样的作文教学目标→每篇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学生写作此篇作文表现了怎样的作文潜能、呈现了哪些困难、具有怎样的发展可能→据此篇作文表现的种种情况,然后设计(或执行原计划,或修订原计划)后面的作文教学这从本文第一部分呈现的我的作文教学过程也可窥一斑在这一过程中,每次作文虽被视为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点,但教师远不止是从作文形式的角度关注一个点一个点的结果,而是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关注由一个点一个点连接起来的整个过程的有序性、完整性、实在性;不是学生每次作文质量的高低,而是这质量高低呈现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不是教师自己对学生作文给出的静态的分数或等第,而是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可供教师设计或修订教育策略分析(或参考)的动态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了教学的生长点,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成了教学的旨归;学生参与整个写作过程的热度、深度以及完整度,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向度与思想高度以及用何种形式来表现这种情感向度与思想高度,成为了教学研究最为用力的地方。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理解学生作文的现实需要,认识学生作文的潜在需要,渗透学生作文的终生需要,将当下激励与长远谋划深层次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带着持久的热情参与到这个学习过程之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成长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出发,将必要的写作技巧训练有机地融入引导情感向度、抵达思想深度、提升写作高度的作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在这样一个“马拉松式”的作文学习过程中,会很自然地获得良好的作文学习的结果,不仅能较好地应对各种考试,更重要的是可逐步习得成长所需的情感力、思想力、文化表现力这就是一个良好的“过程化结果” 由此也不难看出,这种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注整体性生成“过程化结果”的作文教学,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是满足学生生命成长与写作成长的内在需要的教学,所以具有前瞻性、诱导性、启发性和实在性,其深层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当作人” , “把学生当作成长中的人” ,因而是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2、重视作文教学整体性作为作文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的教师,为什么长期以来不能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关注作文教学整体性生成的“过程化结果”?为什么长期以来忽略了整体性生成的作文“过程化结果”?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