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docx
13页第六篇《汉书•食货志》一、 作者和成书经过《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 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 一岁其父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未全写)尔后,续补者多,如褚少孙,刘向、刘 歆父子,冯商,卫衡,杨雄,史岑等班彪皆不满意,“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 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 十五篇《史通、古今正史》)班固出身于“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家庭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 班固传》)这表明班固在少年时代,就已有了很好的史学修养班彪死时,固 23 岁返乡三年守孝,整理其父遗稿《史记后传》(65 篇),被人告发“私 改作国史”下狱治罪弟超闻讯上京力辩,具言固“著述之意”,“郡亦上其书”地方官 将书稿送到京师明帝看罢,认为无不利,免其罪,召为校书郎,作兰台令史(掌校勘,治 理文籍图书,秩600石),后迁为郎,典校秘书。
他奉诏修《汉书》,公元82年(章帝建 初七年)书基本完成后升为玄武司马,秩比千石汉和帝永元元年(89 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后窦宪图谋叛乱,被迫自 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固死时尚存八表,天文志未成和帝命其妹昭补《八表》,马续负责《天文志》所以说《汉 书》作者实为四人班昭(49-120 年):名姬,字慧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命其参考,东观藏书,为 其补作,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 遂成又命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始出,以文义深奥,多难通晓,著名学者马融增从之受 读,常出入宫迁皇后及诸贵人师事元,尊称为大家,着有《东征赋》《女诫》等马续:东汉失风茂凌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学季则,博观群籍,精通《九章算术》和帝时 奉命与班昭补作班国尚未完成的《汉书•天文志》二、 体例和内容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 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 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 百篇,八十余万字。
1、 改“本纪”为纪,书为“志”,“列传”为传,取消“世家”,并于“传”中其体例 沿袭《史记》,又有所更易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 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 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2、 新增《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 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序文,记录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官的设置,及其职守与品秩 下卷是表文,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到汉平帝末年西汉一朝各级官员变动等的情况本表是新制,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它以古代人物为经,以品第人物为纬,按九品分了九 栏根据表序“上智”“下愚”的理论及表所分的具体情况来看,品第标准,是以人的品行 为主,参之以事功的大小和学术的高低表名“古今人物”,实际上列古人而无今人(汉代 人),其原因也许是:或是为了避嫌,不敢触犯当今帝王权贵;或记古人以今人,作今人之 鉴;或因今人已入纪、传,多有评论,不必再烦笔墨以表品第人物,乃是汉魏品评人物之 风伊始的一个反映后世正史都不列人表,可能是由于不敢品评帝王权贵之故人的性格复 杂,一生行事多异,设表框之,不大合适,品评尤不适宜。
3、创立《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 它上承《史记》的“八书”,而博大丰富又超过“八书”,下启后世各“志”的撰修也为 专修典章制度的政书体史书创立了楷模今天的各种专门史,如经济、水利、地理学、政治 制度、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科技史,都不可能不追寻《汉书》的“志”《律历志》,主要叙述历法度量衡;《礼乐志》,叙述宫廷礼仪、音乐舞蹈等;《食货志》,系统叙述自古迄王莽时期的土地、租税及货币制度的演变; 《天文志》:天文、气象知识,往往把天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有不少天人感应的迷信说法; 《郊祀志》:历代祭祀天地鬼神的记录;《沟洫志》:记水利建设,也是我国第一部治理黄河的经验总结;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记述自殷周至西汉的刑法《五行志》:记述大量灾异迷信,以及日蚀、月蚀、地震的情况 《地理志》:记载远古至汉代的地理沿革,包括郡县、封国的设置,及山川户口,风土民情、 海外交通等内容该志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艺文志》:记录汉代官府藏书情况,并对书籍进行分类,考察各种学科及不同流派的源流 与得失,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图书目录学著作补充:《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历史的时、空不 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著者班固(32 ~92)是《汉 书》中十志之一内容包括西汉及之前中国疆域及政区的划分及消长演变情况全书共3个部分:①黄帝之后至汉初疆域变迁;②西汉疆域政区及各地的山川、湖沼、水利、物产、 民俗以及户口的沿革等,是全书的主体;③秦汉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和海上交通情况该志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对于创 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具 有重大影响划分《宗室传》、《皇后传》、《外戚传》、《古今人物表》这是班固首创,是《史记》 中所无的《食货志》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 曰货 ”《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以后各史食货志篇章渐多,如《宋史》、《明史》食货志有二十余种子目历代食货志分别记述了田制、户口、 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制度,为了解历 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由于有这些东西百姓可以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食货志》: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政策二是商业活动、政策和货币流通情况 两条主线:农和商。
中国古代人们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的统称我国有着注重修史的历史传统,历代史官推崇秉笔直书的职业精神因此,历代正史中的《食 货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经济财政历史发展轨迹的基本史料但是,我国正 史多是纪传体的断代史,《食货志》因散见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而显得检索困难 《食货志》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历代的全国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 数据,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方向,提供了基础数据;也记述了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记述了中国赋税形态从劳役经实物到货币 化的演变轨迹对于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封建统治者“农本工 商末”的对策,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卖制度,都可从《食货志》中找到来龙去脉反映了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先进耕作技术,比如区田法、代田法等《食货志》中也都有详细记载 就思想成果来说,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们改革 赋税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在《食货志》的记述中也都历历在目汉书•食货志《汉书•食货志》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 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讨,在如何做到“足食、安民”的问题上,提出 了看法。
《食货志》上篇 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 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等 继而叙述了战国以后直到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针对汉初的经济凋蔽现象,记述了汉高祖乃 至文、景、武、昭各帝,为改变这种局面,积极采纳了贾谊的“积蓄”、晁错的“贵粟”和 耿寿昌的“常平仓”等建议,实行了旨在恢复农业经济的措施书中记载了“约法省禁,轻 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作法,肯定了对农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的必要性,对由此产生的西汉经济繁荣局面大为赞扬,同时批判了西汉后期出现的“豪富吏 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及“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特别揭露了新莽末年“枯旱 霜蝗,饥馑荐臻”,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者十之七八的惨状班固这种明确地阐述重食、 足食在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系统地评论西汉经济政策的得失,不讳言社会矛盾的态度, 是十分可贵的,它为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经济方面的经验教训,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食货志》下篇 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出 发,来说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的重要意义。
书中列举了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管 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以及秦时通行黄金,铜钱上、下二币的情况至汉兴,“以为 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引起物价腾贵继而,孝文帝铸四铢钱,造成私铸泛滥,致 使“吴、邓钱布天下”武帝时富商大贾财累千万,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钱益多而 轻,于是造上林三官钱,以图稳定物价迨至王莽摄政、称帝,变法制,更铸造大钱,作金、 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的局面班固通过总结西汉王朝的治乱,说明货币流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他认 为,货币之所以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本身价值稳定,由国家掌握其发行,管理其流 通也就是说,国家要掌握货币收放之权,使之调剂得当这样,才能使物价稳定,使“大 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但是,自西汉以来,由于伪造严重,货币不稳,统治者为了平抑物价, 安定民心,遂进行了不少的经济改革该篇还详述了桑弘羊的煮盐、冶铁、酒榷、均输、平 准等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些经济政策的成败原因和利弊所在,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治理经济提 供了重要的借鉴对后世的影响《汉书•食货志》为后代修史树立了一个典范在中国二十五史中继《汉书》之后《晋书》 《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旧元史》 《新元史》《明史》 ,以及《清史稿》中,均仿《汉书》而专辟《食货志》 ,且篇章增多,以反映 历代农业生产、副业生产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其中《宋史》、《明史》中的《食 货志》尤为详尽,子目多至20 余种,分别记述田制、户口、赋役、仓库、漕运、盐法、杂 税、钱法、矿冶、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制度另外,唐杜佑所撰《通典》,也首列“食 货”,专门论述上溯唐虞、下迄唐天宝间的经济问题元马端临(约1254〜1323)的《文献 通考》,全书二十四考,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就占 1/3,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 役考、征考、市考、土贡考、国用考,也是以《汉书•食货志》为范本,将食货问题扩大为 八考来进行阐述的这些表明了《汉书》专辟《食货志》的深远影响汉书•食货志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十志中的一篇按“食”,“货”分上下两部分对 西汉王朝约 230 年间 (包括王莽篡汉时期) 的农业经济情况和财政货币状况予以概括论述 卷上论农业经济,引征古籍资料描述井田制度各个方面的状况,称赞其为“先王制土处民, 富而教之”的最佳模式,以春秋战国至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反常;认为商业、赋税、 贪污、奢侈及战争同属造成社会贫富悬殊和农民贫困的原因,对商业的畸形发展甚为反感卷下除引述《史记•平准书》的有关内容,还增加了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桑弘羊被刑 杀及宣、元、成、哀、平诸帝至王莽灭亡近百年的重要经济事件。
重点阐述周秦至王莽改制 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