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里与城外--———谈《围城》(1000字).docx
3页城里与城外 ———谈《围城》看着城里城外的人进进出出,自己就这样坐在门里看了一辈子――题记近日闲来无事,遂去书店转了转,出来时,怀中便抱着本《围城》仔细品读,深得感触这是本由著名文学大家钱钟书所写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失落、空虚、灰暗的精神生活及无法突破的生存困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各具形象特征,着实佩服作者能做到在同一个场景,不同人的不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却井然有序,丝毫不乱更让人称赞的是文章的语言:幽默、机智、犀利、令人在一口气读完的同时能回味无穷当我从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刻起,就在想,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要叫“围城”?现在想起,真可谓是作者的煞费苦心整本书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所遇之事,分别从“人生的围城”、“文凭的围城”、“事业的围城”、“爱情的围城”四个方面,环环紧扣,塑造了一个被旧社会腐败所包围的、无法脱身的知识分子形象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仔细想来,这又怎么仅仅是小说中主人公的一生呢?其实,现实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城”中,过着自己不满意,别人很羡慕的日子。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如人意,就像我自己——经常,我会去抱怨作学生,抱怨自己受约束,羡慕着大人们,渴望着自由,而父母长辈不止一次地诉说着作为学生的种种好处,叹息着生活的艰辛我在“学生”的“城”内,盼望逃出去;大人们在“城”外渴望冲进来双方的互不理解,造成了令两代都头疼不已的隔阂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了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并不全部认识它们,只认识它们身上的一小部分内容,这些所有认识的内容,只是它们泄露的一些梦话,它们隐藏了更多的内容,它们隐瞒的才是它们的真相不管是“围在城内的人”,还是“渴望冲进城的人”,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生活本没有意义,但他们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生活的真相,这才引发了一系列没有必要的麻烦放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选择不是结果,而是开端,因为选择容易坚持难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并不是理想化的,你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你也会失去一些这很公平,这就是“围城”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舍得生活如同一棵开花的树,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要的“果”很多,理想的树上花团锦簇,可现实却屡屡冷酷地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但并不是每个贝壳里都有珍珠,并不是所有花都能结果,为了实现人生最大、最美好又最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不然,貌似满树之“花”,却终得不到几个像样的果子生活就像“围城”,“得”与“失”并存,不必抱怨自己,不必羡慕他人这是公平的世界,应该学会舍得不喧哗,自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