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施琅-一不小心把家仇变成大义.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6399175
  • 上传时间:2021-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施琅:一不小心把家仇变成大义明朝时,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向清廷投降后,为了扩大势力,派人前往晋江一带招募军士当地青壮年迫于生计,纷纷参军,施琅便是其中一员,也由此开始了与郑氏家族四代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施琅原名“施郎”,他出生在一个小渔村,比村中那些小伙伴幸运的是,他七岁时被送进私塾,读了几年儒家经典,后因常遭倭寇、土匪抢劫,家道衰落,施琅只得辍学,但这几年的文字熏陶对他日后研习兵书等大有裨益 施琅辍学后,打过柴,贩过盐,做过佣工……面对动荡的局势,施琅转而拜师习武,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17岁时,已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能 郑芝龙招兵买马,在其招募的数千人之中,施琅很快就崭露头角,当上了千夫长此后,他在剿灭海盗时屡立战功,但职位却在原地踏步那些上司,才能平庸,打仗时畏葸不前,却把战功据为己有满腔热血,一身绝技,换来的竟是冷落与失望适逢弟弟前来投奔,想“撂挑子”的施琅便将职位让给弟弟,自己回到家乡 施琅自然不会就此老死家中,他在待价而沽,寻找“高枝”一晃三年过去,仍然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去处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郑芝龙部队任帅府将中军的族叔受命率军来到附近。

      机会难得,施琅前往拜访叔侄一番交谈,施琅当即决定留在军中 虽然同样是效命郑军,于施琅而言,却有实质性的改观族叔早年投身郑军,以智勇双全受到郑芝龙的宠信,并被委以重任他十分看好这位族侄,一番力荐,施琅升任他的副手族叔索性放权,将中军全权交他指挥施琅不负所望,很快就清除了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三百多处匪寨,擢升为游击将军 就在施琅再次投奔郑军的第二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在郑芝龙等人的拥戴下,南明第二个政权――隆武朝廷诞生郑芝龙因迎立之功被隆武帝封为平虏侯、平国公,其部下也“水涨船高”地得到升迁,施琅被提拔为佥都督、左冲锋 隆武帝想建功立业、大干一番,他出兵福建,准备收复失地而拥有军事实权的郑芝龙却无意进取他之所以拥戴隆武登基,并不是为了恢复大明的版图与荣光,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他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军队去与清军“死磕”,拼完了,也就一钱不值了因此,当清军实行招抚,许诺他出任闽粤总督之时,他不禁大喜过望,亲率五百心腹部将前往清营投降,却被清朝官员软禁起来,十多年后斩于菜市口 当郑芝龙身陷囹圄时,施琅没有郑成功的正义、果敢与资本,因此不可能像他那样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施琅所能做的,只是随波逐流,与那些降清的郑军其他将领一起,受清军驱使。

      后来,施琅任清总兵之职,因得罪上司而被追杀此时的施琅,可谓前途无望,内心迷惘就在这紧要关头,有人劝他加入郑成功的队伍,一同反清复明原来,郑成功得知施琅困境,特意伸来橄榄枝施琅当机立断,马上归附郑军 施琅投奔郑成功,表面看来,属危难之际的无奈选择,实则有着许多内在的原因施琅虽然为人自负,恃才傲物,可对郑成功的才华与人格心悦诚服;施琅原本就是郑芝龙部下,在宗法、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社会,归附郑芝龙长子郑成功,也属“顺理成章”除了建功立业的个人追求,在施琅心中,并没有什么忠君爱国、合生取义之类的政治理想郑芝龙降清时,他随波逐流;走投无路之际,他叛清归明也属正常 施琅投顺郑军后,郑成功授他左先锋镇之职两人关系密切,既是上司与部属,又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在短短的时间内,施琅就为郑成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成为郑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员猛将最为关键的是,当郑成功准备占据厦门,无计可施时,施琅及时献上“吕蒙赚荆州”之计,使郑成功顺利夺取厦门,不仅收服了数万水陆部众,实力大增,还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反清复明基地 然而,施琅自负不知退让,郑成功也有刚愎自用的一面,日久嫌隙自生。

      最初的争执,缘于筹措粮饷清军压境,郑军活动地盘有限,近十万水陆部众以及大量家眷的开支,是一笔庞大的费用这是郑成功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之一他采取的办法,一是在所占地盘征收重税,二是派军前往清军控制的相对富庶地区进行劫掠施琅从小对兵匪之祸刻骨铭心,就再三劝阻,惹得郑成功不快,却也没有特别介意,但当自尊自负的施琅与他人发生冲突,影响到郑军内部团结之时,郑成功再也坐不住了 郑成功攻打潮州时,当地人陈斌对地形十分熟悉,认为只要切断潮州通往漳州的浮桥,潮州外绝援兵,内乏粮草,必然溃败于是,郑成功命施琅先攻取浮桥,但施琅一连三天没有攻克这是施琅归附郑军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再加之郑成功亲自督阵,令自命不凡、心高气傲的施琅心生羞愧,他无法向郑成功抱怨,便迁怒于提出这一建议的陈斌陈斌是郑成功手下一员骁将,屡立战功,智勇双全面对施琅的挑衅,他毫不相让冲突不断升级,加之施琅常在郑成功面前夸大其词地“告状”,陈斌担心郑成功有意偏袒并加害于他,不禁心生疑惧,趁机率兵出逃 那时,清军进攻桂林,南明永历帝逃往南宁,命令郑成功前往驰援怀着一颗忠君之心的郑成功接令,马上调兵遣将,准备勤王就在这节骨眼上,陈斌带走一支劲旅脱离郑军,顿时打乱了他的军事部署。

      陈斌因施琅而临阵逃脱,郑成功对此心知肚明尽管如此,他仍隐忍着,对施琅并未斥责或处分年轻气盛的施琅却不知收敛,与郑成功又起冲突――不顾郑成功“驰令勿杀”的命令,将他族叔手下的元老级将领“立斩之” 事已至此,施琅一再挑衅并突破底线,郑成功已忍无可忍了! 郑成功先设计擒拿手握重兵的施琅弟弟,再令人捉拿施琅;然后派亲随捉拿施琅所有在厦门的家属,分别予以拘禁 施琅被单独羁押在一条船上,趁看守不备逃掉,投奔族叔在族叔的地盘上,施琅的生命得到了保障,可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因他而被扣押的父亲、弟弟及其家人直到此时,施琅才有所清醒,觉得事情做过了头他请人居中调停,希望得到郑成功的谅解,仍像过去那样为他效力 积怨已久的郑成功不肯原谅施琅,在他出逃一个多月之后,下令诛杀其弟,八天后又杀了他的父亲施琅得知至亲被害的噩耗,心中的悲怆可想而知一气之下,他又投靠了清朝 施琅第二次降清,不仅是主动“入伙”,而且目标明确――借助清军力量,报仇雪恨! 为了表明自己告别过去的心志,他将伴随自己31年之久的名字“施郎”,改为后人熟知的“施琅” 复仇,成为他后半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与动力。

      施琅原本就心高气傲、睚眦必报,如今“枕戈谋复仇”,更是不择手段难怪郑成功听说施琅再次降清之后,不由得追悔莫及地叹道:“吾留一患与中原矣!” 施琅降清之初,因他与郑氏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廷对他并不信任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有人上疏,举荐施琅,命运才有所转机 郑成功派施琅过去的仇人陈斌进攻福州时,施琅正好被清军派往驰援当年陈斌因与施琅有隙而带兵出走,投降清军,后又归顺郑军复仇心切的施琅以优势兵力,经过四天四夜激战,却久攻不下,不禁心生一计他修书一封传给陈斌,劝他投降陈斌突围不成,援军一时无望,也就顺水推舟地率军降清可当陈斌及其部下500人成为俎上鱼肉之后,施琅把他们全部斩于南台桥 施琅曾是郑军主将,对郑军的战守之策一清二楚因此,施琅对付昔日的“战友”,屡占上风郑成功之所以能纵横东南沿海一带,就因为有一支强大的水军,令惯于陆战的清军无可奈何而擅长海战的施琅降清之后,郑军这一优势也开始慢慢消失他还利用过去在郑军中的影响及故旧关系,招降纳叛,使得郑军士气衰落 由于施琅死心塌地为清军效命,当清廷成立福建水师时,他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与郑成功有着多重复杂的特殊关系,就某种程度而言,施琅对郑成功有着一种本能的敬畏之情,对他是既自负又自卑,既敬服又怨恨。

      施琅再次降清之后,似乎只要有郑成功在,他就难以缓过气来比如,施琅只能在郑成功率军北上后乘机袭扰厦门,即使郑成功大败而归,施琅会同乘胜追击的清军一起攻厦,结果清军却几乎全军覆没经此一战,施琅乃至清廷,直到郑成功去世,再也不敢觊觎他的根据地厦门 厦金战役大获全胜,被郑军占据十多年之久的根据地厦门、金门被攻克,清廷受到鼓舞,很快采纳施琅的攻台方案台湾孤悬海外,只有依靠水师才能攻取,那么施琅便是东征台湾的不二人选 在这关键时刻,施琅却上疏朝廷,以母亲年事已高,身为独子恪守孝道为由,告假终养老母 施琅活着就是为了报仇,郑成功虽死,但他的后人非用血债偿还不可!施琅老母也常叮嘱,要他灭尽郑氏以报杀父害弟之仇盼了十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了机会,施琅岂肯放手? 其实,这不过是他以退为进,耍弄的一点心计而已他这样做,一可彰显自己的突出地位,离开施琅,要想收复台湾,谁也玩不转;二则促使清廷尽早做出决断,授他攻打台湾的相关职权;三还可体现自己的高风亮节,我施琅为了奉养老母,可以合弃荣华富贵 果然不出施琅所料,康熙三年六月初二,清廷下旨“慰留之”,一个多月后,清廷加授施琅靖海将军,不仅任命他为进攻台湾的统帅,还给予他专征的特权。

      然而天不遂人愿,施琅于康熙三年十一月、康熙四年三月两次从厦门出发东征台湾,都遇海上飓风,桅折船倾,无功而返 这引得清廷一片哗然:施琅所率水师,多为投降清朝的郑军旧部,不待交战,却在没有台风的季节遇到台风袭击,折返厦门又并无多大损失此种情形,使清廷免不了对这支由郑军降将组成的福建水师心存疑虑加之惯于陆战的清军对海战的恐惧,严重动摇了清廷武力征服台湾的信心,朝野上下,出现了一片招抚之声 既然要施行招抚,就得以诚相待,于是,福建水师被撤销,施琅的水师提督之职自然也给免了,被授予内大臣之职,留京待用 施琅在京城一待就是13年这13年,对他是一种煎熬,一种考验,也是一种转型 清廷裁撤水师,给施琅的打击甚大水师不存,谈何征台?若不对台使用武力,由郑成功后人组成的郑氏政权,或许接受招抚投诚,或许会永远偏安台湾无论何种情形,施家的怨仇就无法报了令他稍感欣慰的是,清廷与台湾郑氏的和谈进展缓慢 清廷虽然开出相当优厚的招抚条件,但郑经予以明确回绝:“若欲削发、登岸,虽死不允双方谈崩,康熙招抚失败,台湾问题就此搁置一旁 施琅的心中,又升起了新的希望,只要台湾不归顺,他就有武力征服、报仇雪恨的一天,于是又开始了新的准备。

      他担任的内大臣不过是个闲职,因此有时间干他想干的一些事情他研究台湾、大陆的军事地理;他总结过去两次征台因飓风受阻的教训…… 他十分清楚,要想武力征台,最后的决策人物还是康熙,而笼络最能接近康熙并受宠信的重要人才是关键于是,他开始利用一切便利,向这类人畅谈自己的征台计划 当三藩之乱爆发之时,秉承父亲“反清复明”遗志的郑经于动荡的局势中,见到了匡复大业的一线曙光,乘机出兵大陆,在东南沿海一带纵横驰骋六年之久随着三藩的平定、战乱的平息,郑经只得败退台湾而康熙再也不能容忍郑氏武装继续留在台湾,决定重组福建水师此时的清廷,有了强渡海峡、武力解决台湾的条件与资本在考虑福建水师提督人选时,朝臣大多认为“深识水性,熟知海战”的施琅最为合适,可他的长子此时正被挟持在郑经军营,康熙心存疑虑,打算改用他人,施琅深感遗憾 康熙二十年六月,清廷接到密报,得知郑经病逝、台湾内讧、文武解体,康熙下令相关部门从速制定进剿方案而福建水师提督却极力主张招抚,康熙认为其“畏服贼将”这时,施琅长子被郑军斩首,福建总督再次举荐施琅出任水师提督,并以全家一百多人的性命,担保他不会背叛清廷、投靠郑氏至此,康熙不再犹豫。

      13年的奔走、等待与期盼,施琅终于如愿以偿! 就要离开京城了,施琅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某位御前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