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茶具介绍及茶道流程.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45402976
  • 上传时间:2022-09-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8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茶具介绍及茶道流程第一道:净手和欣赏茶具从卫生角度上看,泡茶之前必须洗手客人来喝茶之前自然也是先看 茶具也就是所谓的“赏具”第二道:汤杯温壶泡茶需先将茶具用开水冲洗一遍,不仅是给茶具清洁卫生,更是为了 给茶具预热,这样泡出来的茶汤才更香然后再将开水倒入紫砂壶、公道 杯、闻香杯、品茗杯中依次预热,也有茶友管这叫“洁具提温”第三道:马龙入宫简单的说就是将茶叶放进杯中,很多经验丰富,动作娴熟的茶艺师还 会加上一些花式动作,这样会更显得有茶韵第四道:洗茶洗茶就是慢慢的将沸水倒入壶中,让茶叶浸泡在水中,然后又将沸水 倒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那些炒制不好的茶叶过滤掉,将茶叶表面的 污物清洗掉第五道:冲泡洗过茶之后,便是泡茶,将沸水倒入壶中,不过倒水时要将壶嘴“点 头”三次,别一次就把壶倒满了第六道:春风拂面倒入沸水时,水需要高处壶口,然后用壶盖将表面飘起来茶末去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客人在喝茶时不让漂浮在表面的茶叶进入口中第七道:封盖把壶盖盖上,再用沸水浇遍整个茶具,为的是不让冲泡的香气散出第八道:分杯喝茶之前,需要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这样好 加茶第九道:玉液回壶慢慢的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让每位客人品尝。

      第十道:分壶倒茶讲究七分满,在分壶时将每一个客人的闻香杯中只倒七分满,以 示对客人的尊敬第十一道:奉茶双手抬起茶送到客人前,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仪之本“以茶奉客”第十二道:闻香把茶汤倒入品茶杯中,拿起盖闻杯中的余香,这是客人做的事情,茶 艺师只需在一旁观看第十三道: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成三口饮下中国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的思想溶在一起, 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 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 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 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 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 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 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 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廉一一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 节约外汇美一一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一一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一一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 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 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一一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 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 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 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一一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 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 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 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 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 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 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1982年,首 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 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 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 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 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 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融一一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 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 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 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 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 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 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 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 乃在于和、俭、静、洁。

      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 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 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 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美一一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 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 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 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 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健——健康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 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 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 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 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 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性一一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 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 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 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 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道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道教所谓之 净土,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一一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 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 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 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 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 物可以替代的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 道精神的代表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 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 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 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 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 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 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 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 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 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 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 中)等意义。

      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 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 “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 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日本基本简介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 汤”(茶汤、茶刀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 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 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 种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 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 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 点历史由来日本茶道一一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 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到明代,真正形成独具特 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 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 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 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 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 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 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 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平安时代初期,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创 造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制造出优质茶种到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 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日本镰仓时代的临济宗留学僧南浦绍明在宋朝时来到中国,将径山茶 宴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18世纪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 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4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 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 传其法而皈中国径山茶宴进入日本之后,日本很快就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孙)之子所创设的三个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审 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称三千家日本流派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

      其总堂茶 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 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 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 “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 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 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 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 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 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远州流派:始祖为小 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5]安乐庵流:创始人安乐庵策传,在江户时代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