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及其发展.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476819611
  • 上传时间:2023-10-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3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及其发展俞兴[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几种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的对比及历史演变的分析, 说明原始汉语语序中,代词做宾语的正常位置是在动词的前面,先秦时期宾语前 置已需要一定条件,这是一种从旧结构发展为新结构的动态现象[ 关键词 ] 宾语前置 词序 句式 发展汉语语法史的研究说明,先秦时期汉语的正常词序是主—动—宾而宾语前 置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1、疑问代词做宾语;二、名词宾语用代词复 指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除此而外,还有少数例句,宾语直接置于动词之 前为什么上古汉语宾语前置现象较多?它们又是怎样从前置往后置发展的?本 文想根据一些资料,略论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的历史演变一、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前置现象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等直接作宾语时,无论作动 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一般都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代词宾语—动词 (或介词)的形式例如: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的前置:① 臣实不才,又谁 敢 怨?(《左传•成公三年》我确实没有才能,又敢恨谁呢② 吾谁使正之?(《庄子•齐物论》)我叫谁正确地判断它?③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八年》 盗窃的人是谁?是阳虎。

      ④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诗•鄘风•相鼠》)人如果不讲礼仪,不死还等什么?⑤ 孟尝君曰:客 何妊?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说:客人爱好什么?⑥ 彼[且]奚 适也?(《庄子•逍遥游》)它将往哪儿去呢?⑦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卫君等着你去处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⑧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梁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里?⑨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诗•小雅•小弁》) 上天生了我,我的好日子在哪里?⑩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 焉往? (《孟子•离娄上》)天下的父亲都归向西伯了,他们的儿子归向哪里呢?以上例句涉及先秦的经、传、子著作,其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律置于动词 之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也要置于助动词之前,如例1如果疑问代词做使 令动词的宾语,也就是做兼语,也要置于使令动词之前,如例2如果动词前有 副词作状语,疑问代词宾语置于副词和动词的中间,如例 6、7反之,如果宾 语不是疑问代词,则置于动词之后,如例 3“阳虎”、例 9“我”、例 10“之”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同样要放在介词之前① [何以]战? (《左传•庄公十年》② 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许行》)③ 吾[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④ 君子去仁,[恶 乎]成名。

      (《论语•里仁》)以上例句的“何”、“奚”、“谁”、“恶”都是疑问代词,分别做介词“以”、“为”、 “与”、“乎”的宾语而前置,其中“何以”这个结构因为使用频繁,一直流传到 后代的书面语言里,成为一个凝固结构,相当于“凭借什么”、“用什么”而不再 用“以何”的形式总之,在先秦,疑问代词无论作动词宾语,还是作介词宾语,一般都需要前 置,这是比较严格的我对《诗经》、《左传》加以统计,其数字也足以说明问题 (见下表)篇名 动词宾语、、诗经左传备注句数前置句数前置谁动宾221313介宾4444何介宾1616119119何做宾语的定语而前置动宾1413444444例全部前置 何以、何为、何用、何如介1144动0000那么,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而前置句式到汉代以后怎么发展变化的呢?我们 根据汉人的注释可以窥见一斑,因为汉人的注释是采用当代活的语言有人据毛 传、郑笺对诗经的注释做过如下统计对比动宾诗经中前置句数《毛传》、《郑笺》 注释句数《毛传》、《郑笺》注释 中保留宾语前置的句数谁220何16104安111可见,到了汉代,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的前置句式相当大部分已经朝后置发 展,这就证实并补充了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的看法,“到了汉代,疑问代 词宾语后置的结构逐渐发展出来了”。

      至于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式,汉代以后则大部分成为凝固结构一直 流传在后代的书面语言中如“何以”、“何为”、“何如”、“奚以”等二、用“是”、“之”等复指的名词代词宾语前置句式的发展古汉语中比较严格的宾语前置句式,除前面所讲的疑问代词作宾语以外,还 有一种情况,就是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时,前置的宾 语和动词宾语之间,必须加入指示代词“是”、“之”进行复指形成“宾语+是 (之)+动词谓语”的格式例如:今 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如今害怕吴国,在郢筑起城墙来秉国之均,四方 是 维 (《诗•小雅•节南山》)――掌握着国家大权,保护四方燕婉 之 求,得此戚施 (《诗•邶风•新合》)——想找个称心如意的丈夫,谁知嫁这样一个驼背吾以子为异 之 问,曾由与求 之 问 (《论语•先进》)――我以为你是问别的,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呀!以上四个例句,宾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倒置在动词之前,又用指示代 词“是” 、“之”复指,起到了强调宾语的作用它比一般动宾式语气强得多,试比较:“君王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把自己的流亡放在心上,却担忧着 群臣如果换成“不恤君王,而忧群臣”,那语气就减弱多了。

      名词宾语前置,而又用“是”复指的时候,前面往往还有“唯”字,构成“唯 +前置宾语+是+动词”的格式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敌是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这种凝固句式强调了宾 语的唯一性,语气更为强烈古代汉语中代词宾语如果前置,就只用“之”复指例如:子是 之学,亦可谓不善变者矣《孟子•滕文公上》)――您学习这些知识,也可说是个不善于变通的人了我之怀矣,自语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诗经上说,因我的怀念啊,自己留下了这一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吧 今者民有三疾,今也或 是 之亡也 (《论语•阳货》)——古时候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丢了这种宾语前置格式由于经常使用,最后形成了“是之谓”、“此之谓”的凝固 结构,“是”和“此”所代的是前面的句子,即宾语的实际内容如:失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 德操 (《荀子•劝学》)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 用民《墨子•亲土》)这两例中的“是”、“此”均指代前面的句子在这种名词或代词宾语前置,而又用指示代词“是”、“之”复指的句式中, 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1、“是”、“之”的词性问题有的语法书把“是”、“之”叫做结构助词,把这种句式叫做用结构助词“是”、 “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

      他们的理由是:A 在这种宾语前置句式中,不仅用“是”、“之”,也有用“焉”、“於”、“是 为”、“之为”等词作标志的,因而,这些词仅是结构助词举例如: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代传•隐公六年》――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和郑赫赫南仲,玁狁 于 襄 (《诗•小雅•出车》——威武的南仲,平定玁狁岂弟君子,四方 为 纲 (《诗•大雅•卷阿》)――和善可亲的君王,纲纪四方故人苟 生 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 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必死;人如果只看到利,这样必定受害我们认为:A 以上例句中的“焉”,本来就含有“于是”的意思,“于”也可以认为是“于 是”的省略为”当然没有指代性,但“四方为纲”的“为”只是“作为”的 意思,因而这句不是宾语前置句,至于“之为”的“为”,则应认为是“谓”的 通假字,故“之为”即“之谓”,也即“谓之”因而也具有指代性这样看来, 前置宾语后面一定跟有具有指代性的词和词组所以“是”、“之”仍是指示代词B 这种句子宾语一旦后置,“是”、“之”就不用了如:说明它们只是宾语 前置的标志而不是指示代词如:其 弃 诸姬,亦可知也已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诸姬是弃,其谁归之。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竟,犹不 城呈4(《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同上)我认为,“是”、“之”仍是指示代词,诗经中有两组典型例句可说明问题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 是 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诗•小 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同 上)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诗•大雅•崧高》)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同上) 这两组例句都是同篇不同章,动宾顺置时仍保留了“是”,而且含义不变 据此推测,这种宾语前置和宾语后置句式实二而一,句中的“是”都是指示代词, 它的语法作用在于指明前或后的名词性成分为动词的宾语,为了追求字数整齐和 谐韵,就产生了两种不同词序的句例至于前面的两组例句在动宾顺置时省略掉 了指示代词“是”,那是因为在散文中没有句式整齐的要求,故省掉“是”,更显 得简练罢了总而言之,“是”、“之”是复指前面名词或代词宾语的指示代词2、这种宾语前置句式的历史发展怎样? 有些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在今存三百余篇诗中,这种名词宾语前置而又用“是”复指的用例 43个,占全部“是”字用例的百分之三十二点六,说明使用 频率相当高,而这种句式往往是为了追求押韵和典雅。

      在“不学诗,无以言”的 时代风气里,这个本与常语不合的句式,反而因它的词序区别于常语而受到贵族 士人的注重,在社会交流中得到传播这种句式盛行于西周年间和春秋时期,到 占国以后,就急剧衰落而成为残迹这从以下著作的用例统计中可以证明孙子 兵法论语孟子墨子庄子公孙 龙子战国纵横 家书“是”字总数100%315325462547012500/是/V式用例1303100百分比%3.2%5.8%00.5%0.2%00同理,我们可以认为名词代词宾语前置而又用“之”复指的用例与0/是/V 式大致相同,也是从战国以后开始急剧衰落的,后代文言文中使用这些句式,完 全是仿古,并不代表当时口语三、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后面的,如“不知道这件事”, 但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否定的叙述句的代词宾语,往往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 种现象在先秦不像前面两种宾语前置句式那么严格,宾语前置的限制条件较多, 既要看具体的否定词是什么,又要看具体的代词宾语是什么而且也存在许多宾 语后置的句例我们先谈谈宾语前置的现象大致说来,否定词是“莫”、“不”、“未”、“毋”等字的,代词宾语是“吾”、 “余”、“汝”、“尔”等字的,宾语前置的较多。

      例如: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诗经•周南•汝 》)――总算见到了丈夫面,幸喜没有远远地抛弃我以国之多艰,[未]汝 恤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因为国家多危难,未能顾恤你们[毋]是剪弃 (《左传•襄公十四年》)——不要丢弃这些人[莫]余 毒 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谁危害我了!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不”、“毋”、“未”是否定副词,“莫”是否定性无指 代词在这四个否定词后面,代词宾语“我”、“汝”、“是”、“余”都置于动词谓 语“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