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90页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项目建设背景(一)行业社会背景分析中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集装箱来自中国中国经济催生了世界航运市场的繁荣,为世界航运业注入了活力山东省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海运发达,拥有青岛、烟台、日照等数个国内外知名大港2010年,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9.25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山东巨资打造“海运航母”,朝着“港航强省”的目标迈进2011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业,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远近洋结合、大中小配套、船舶类型齐全、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努力壮大海上运输能力,打造海员大省,航海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重要支撑世界贸易的90%是通过海上货物运输实现的,而承担货物运输任务的远洋商船则需要高素质的轮机管理技能型人才(轮机员)以保证动力设备的正常运转以保证安全航行二)人才需求分析从全球范围看,高级船员存量不足、普通船员数量富余是船员供求形势的常态伦敦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与国际航运联合会(ISF)共同发表的海员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全球高级海员和普通海员人数为137.2万,整体海员供求差距收窄,其中高级海员供求差为2%,约13000人。
按目前全球新船进入市场的速度估计,高级海员供求差距在2015年可能高达11%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复苏,国内外远洋远输市场对掌握轮机设备管理技能的人才需求量会不断增大因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高素质远洋船舶轮机技能型专门人才(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值班机工、船舶电子员)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持续,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二、项目建设基础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作为国内有影响力航海类高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骨干专业本专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航海类院校的办学标准进行实训教学条件基本建设,培养和引进具有实船工作经验的高级船员作为师资,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课程改革、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形成了与国际公约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际海事组织《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及其修正案以及教育部、国家海事局的相关要求,以海船船员轮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双证”培养模式二)构建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STCW公约对远洋船舶轮机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与控制工程、船舶作业与人员管理、轮机维护与修理”的要求,分析确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拥有了一支团结务实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专业教师58人,其中具备实船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69%;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占71.4%;教授副教授占41.5%专业教师队伍中48人被山东海事局聘为高级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员 (四)具备了一定基础的实训教学条件拥有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船舶柴油机拆装、船舶辅机拆装实训室、船舶制冷等各类实训室42个,设备总值约2087万元(含瓦锡兰公司捐赠的两台柴油机、可调螺距螺旋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中远集团各二级航运公司、中远船务集团、国内主要航运公司等39家企业五)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利用现有师资、设施设备资源,紧密结合航运市场对航海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船员培训工作2005年以来开展各种海船船员培训约3000多人次,培训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船员教育与培训行业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六)取得了初具影响的人才培养成绩自2000年开始,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连年在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中成绩名列同类院校之首,学员素质在航运企业中获得较好评价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在99%以上,“双证书”获取率99%以上。
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学院先后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台湾高雄国立海事大学、俄罗斯海参崴国立海事大学、香港万邦轮船公司、香港泰昌祥轮船公司、芬兰瓦锡兰公司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探讨航海类专业人才合作培养机制,精心打造面向全球的教育品牌 (八)存在的主要不足1、工学结合的深度还不够,校企合作需要深度融合;2、师资队伍的数量还不足,年龄结构还不太合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3、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实训室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成的,经过多年的使用,设备逐步老化,需要陆续更新4、为国际国内航运相关企业服务能力的深度、广度还要进一步加强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内涵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在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风学风、教学研究与改革、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特色鲜明、水平先进的示范专业,为我国远洋运输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具体目标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充实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推进与船公司共同进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人才培养过程引入船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要素;建立船公司信息资源库;制定工学结合的运行保障机制,强化“学校、船公司、海事局”三方共管,实现共赢。
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1123”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高素质轮机员培养目标,构建“轮机知识-轮机技能-轮机证书”三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6门优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多证”融通教学模式;以轮机员岗位适任能力评价为标准,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实施专业背景下的轮机人才素质教育模式强化《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监控作用;建立船公司、毕业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定期评价与反馈机制3. 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和社会服务,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职称与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一专多能、专兼结合、具有发展潜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根据教师的发展优势,分别培养2名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践能力、专业英语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从航运公司聘任专业带头人1名,建成5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上船顶职、职务晋升、学历与职称提升,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4. 实训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在原有基础上,新购置部分教学仪器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船舶网络实训、油轮模拟操作实训等5.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利用本专业师资、设施,面向船公司开展技术服务;为各航运公司及社会人员开展海员专项技能、职务晋升等培训工作,年培训能力1000人次以上,成为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基地;为在职船员提供学历提升教育。
三、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1.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充实校企合作委员会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与理事单位信息互供、政策共享,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毕业航行实习管理,联合申报课题、订单培养等全面、实时、多方参与,建立“立体化”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信息资源库;推动校企合作项目运作;统筹协调教学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开展与合作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健全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工作制度分别从航运公司、海事局、国内高水平航海类院校聘请具有影响力的轮机工程技术行业专家、教授,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轮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构建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与中远集团各二级公司以及国内各大航运公司的合作,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航运公司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资助,学生毕业后到该公司船上工作,使学生建立起对企业的归属感、感恩意识,实现学院与船公司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深化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订单”合作机制: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每年从学院航海类专业新生中遴选优秀者进行全额资助学费,毕业后到该公司所属船舶工作根据船公司经营船舶的不同类型(集装箱、散货、油轮、特种船)、航区、等级等,探索进行“分类订单”的专业化船舶船员培养模式,以满足航运公司个性需求为根本,弹性安排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3.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在航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带动下,通过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走访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反馈、教师上船顶职等渠道,搜集船公司企业文化与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船员职业文化案例等,构建专业文化资源库,使之融入班级课堂、实训场地、学生活动,形成良好的职业育人环境 ,提高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度 4.强化毕业航行实习,实现“学校、船公司、海事局”三方共管以培养学生轮机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在第六学期到签定就业协议的船公司顶岗航行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完成《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完成学历教育;船公司根据学生在船实习情况确定是否录用以及后续岗位晋升情况;国家海事局通过《船上培训记录簿》对实习情况进行监控,作为核发三管轮适任证书的依据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探索“1123”人才培养新模式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支撑下,实施以满足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适任要求为标准,培养国际化高素质轮机员目标为核心,着力探索轮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养成为途径,由学校、船公司、海事局三方共管为保障的“1123”轮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如图4-1所示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学校、船公司、海事局三方始终围绕培养满足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高素质轮机员这一目标,依据STCW公约规范各自行为:学校应当拥有相应的设施、师资以及建立《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海事局的审核才具备航海类专业办学资质,日常教学过程受到海事局严格监控;学生必须通过海事局组织的各阶段考试与评估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船公司通过学院搭建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利用企业文化进校园、专题讲座、人员兼职、共同开发课程、接收学生毕业航行顶岗实习等途径,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学校、船公司、海事局三方共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探索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根据山东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研究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制度,逐步实现高职与中职专业的对口、拓展衔接;进行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专业学习及评价的合理衔接三 方 共 育学 校海 事 局船 公 司国际化高素质轮机员一 个 目 标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两 个 养 成STCW公约STC W公约S T C W 公 约S T C W 公 约图4-1“1123”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轮机职业背景下的“项目训练、实境教学”模块化课程体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涉及国内外船公司远洋运输船舶的轮机员。
如图4-2所示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路线图,可以看出由见习生到轮机长的职务晋升过程中,必须满足相应职务船上资历的要求,而大管轮以及轮机长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