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时空压缩”语境下的后现代批判.docx
7页浅论“时空压缩”语境下的后现代批判 摘要:美国左翼学者戴雏哈维从人文地理学出发,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状况,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从福特主义积累体制转向灵活积累体制这一经济趋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时空压缩理论在这一诠释话语系统中,哈雏注意到,对时空压缩的体验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变迁和积累体制转型之间的中介环节,时空压缩理论成为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关键词:哈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时空压缩 《后现代的状况》是美国人文地理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以下简称哈维)的一本重要论著哈维从人文地理学出发来认识社会,又通过研读《资本论》获得马克思的方法论,并藉此来深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因此哈维的这一文本以其特有的学术深度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理当认真解读先要交代的是,《后现代的状况》的副标题为“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这里的“文化变迁”若是从宏观层面看涉及从欧洲中世纪封建神学文化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而如以重点论视角观之,则主要考察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变迁。
经典马克思主义坚持把文化变迁归之于政治上层建筑,因而归根到底归之于经济因素,即现实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员,哈维服膺马克思的方法论,自然会坚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他所要回答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是一种量变的转移,还是一种质变的跃迁?上述观念和现实的政治经济实践存在什么样的关联?通过他那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哈维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现实而非抽象虚构的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也为我们考察建立于一定政治经济实践发展基础之上的那种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提供了认识之途WwW.133229.CoM 一、转移还是跃迁: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 《后现代的状况》写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学术界对后现代的流行看法是:现代主义以理性规划的刻板模式,破坏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环境,而后现代主义尊重城市的自然发展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成为哈维对后现代主义展开文化批判的言说场域 1.城市柔软——个性可塑——后现代的涌现 哈维先从乔纳森拉邦的《柔软的城市》(1974年)切入考察后现代主义的涌现哈维指出,在拉邦所描述的城市中,“一切等级感甚或价值的同质化在其中都处于消解的过程中”。
通过刻画外表的柔顺性,拉邦凸显人类个性的可塑性这一做法表明,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都市生活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不少学者将这种变化冠之以“后现代”的称号,用以表达对现代主义的某种反抗分裂、不确定性、对一切普遍的或‘总体化的’话语(为了使用受偏爱的词语)的强烈不信任,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标志对“元叙事”的拒绝,成为后现代主义共同的主张但是,在哈维看来,意识到都市生活的重大转变,是必要的,但这些变化是否值得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仍需进一步探讨更为重要的是,理解“后现代主义”内涵的前提条件是要弄清楚“现代主义”的确切含义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曾参加过《资本论》阅读小组,深受马克思《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影响马克思对斯密等人的学说非常尊重,但这并不能阻止马克思把他的概念同斯密等人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分析“交换”形式时,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斯密的错误在于“把成品‘同货币或其他商品交换’和‘成品同劳动交换’相提并论”承继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哈维意识到,挖掘后现代的意蕴离不开对“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概念内涵的比较分析于是,哈维的视线从“后现代”倒推至“现代” 2.流变——现代性规划——后现代 为了考察现代性,哈维引用波德莱尔的名言:“现代性就是短暂、流变、偶然事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的确,现代生活的表象特征就是短暂性和流变性如何在时间和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寻永恒,启蒙运动思想家开出了“现代性规划”的药方 作为一种世俗运动,启蒙运动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通过流变和分裂来实现理性的现代规划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启蒙精神哈维认为,一战前的现代主义与其说是新的生产条件(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大众消费)的诱因,不如说是对后者的呼应;现代主义不但提供了考察生产条件变化的方法,更提供了适应或改善这些变化的行动方案现代主义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强加给我们不少前所未有的体验:其一,人从主观依赖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其二,在获取自由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自己“对空间和时间的感受方面也受到了一种严格的控制” 哈维进而以1945年为界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区分,以此凸显后期现代主义和权力中心的融洽,换言之,现代主义美学已经被吸收到官方的和体制的意识形态中去,而这种状况为后现代的出现提供了前提环境因此,与之相对应,各种反文化的主张开始出现,并与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官僚理性压迫性的特质形成鲜明对比,用哈维的话说,“1960年代的各种反文化与反现代主义的运动才突然活跃起来。
3.感受性转移——时间性崩溃——晚期资本主叉的文化逻辑 在梳理现代主义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哈维引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情感结构”(the structure offeeling)的一种深刻转变哈维从建筑规划、小说创作、哲学转向等方面对后现代的感受性“转移”做了描述不过,透过这种表层的“转移”,哈维看到了背后的“观念混乱”:后现代主义是代表和现代主义的彻底决裂,还是“只不过是在现代主义内部反叛某种形式的‘盛期的现代主义’”是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的某种彻底重建,还是只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哈维援引哈桑(1985年)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纲要性差异的表格,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形式来凸显二者的差异在哈维看来,后现代主义不像现代主义那样透过流变追求永恒,相反却只是在“分裂和混乱的变化潮流中游泳,甚至颠簸,似乎那就是存在的一切”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元语言、元叙事或元理论进行猛烈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把体验变成了一系列纯粹的和无关联的“现在”,从而导致事物在时间上的秩序崩溃时间维度的崩溃和对片刻的关注使得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紧密联系。
哈维用历史的视线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勾勒,又用文学的语言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画像,哈维的言说逻辑 表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对某种形式的“盛期的现代主义”的反叛,它属于文化层面的转移,而非整个经济社会秩序层面的跃迁值得注意的是,为后现代主义画像不是哈维的目的,挖掘后现代主义的日常生活根源才是他真正的目的于是,在“情感结构的深刻转移”的表象背后,考察其内在的机理,就逻辑地摆在哈维面前 二、根基与框架: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之维 哈维是“马克思主义在地理学中发展的主要始作俑者之一”,基于人文地理学的素养,哈维强调,空间维度对于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诸如空间、位置、时间、环境这些地理学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了解世界的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在今天必须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因此,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历时性的文化变迁背后存在着共时陛的经济体制根源 1.剧变——不变——积累体制转变 如前所述,不少学者在后现代问题上更多的是强调后现代主义的革命性,突出其在社会生活方面引起的巨大变化;哈维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就放在这样的认识上哈维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生活在许多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人们依然生活“在一个为了获利的生产仍然是经济生活的基本组织原则的社会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继续在历史的—地理的发展中作为一种不变的塑造力量在起着作用”。
基于这样的判断,哈维以“调节学派”所推崇的“积累体制”为理论武器,展开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研究哈维试图说明的是:从1945年到1973年,资本主义的战后繁荣业已建构起一种社会“轮廓”(oonfigurations):即由一系列劳动控制的实践、技术上的组合、消费习惯和政治经济力量所形成的结构(哈维以“福特主义”积累体制作为这种社会结构的核心)但1973年后这种体制被打破,一种新的更加灵活的积累体制出现并日益成熟,它以更加灵活的劳动过程和市场、地理上的流动性和消费实践中各种迅速变化为特征(哈维将其称之为“灵活积累体制”)哈维强调,从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向灵活积累体制的转变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特征 2.从“刻板”到“灵活” 福特主义萌芽于1914年,其标志是福特以组织和技术上的创新来推进大规模生产的实现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福特主义才最终作为制度被推广到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福特主义传播的两大障碍是20世纪上半期的阶级关系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哈维指出,“国家权力适当的结合和运用的问题,只是在1945年之后才得到解决这就把福特主义带向了成熟,成了羽翼丰满的和与众不同的积累体制。
就这样,它接着形成了战后长期繁荣的基础,这一繁荣直到1973年都完全没有受到触动 为具体考察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哈维提出了一种“三维权力结构”分析框架在哈维看来,福特主义积累体制之所以发挥作用主要靠三种力量: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权力、持自由主义的企业力量、有组织的劳动力从1945年到1973年这三种力量虽然屡有较量但总体而言在斗争中呈现牢固均衡的状态这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持续的繁荣但是,作为硬币的另一面,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在1965到1973年期间也日益暴露出自身的问题这些困难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很好地概括:刻板哈维同样是从生产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国家计划三个层面来描述福特主义积累体制的“刻极性” 1973年的衰退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社会也随之出现种种波动,这些波动和不确定性呼唤着一种全新的积累体制的出现于是,与福特主义的“刻板”相对立,“灵活积累”体制呼之欲出在哈维看来,“灵活积累”体制首先表现为与劳动过程、劳动力市场、劳动产品和消费模式有关的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哈维在提出‘‘灵活积累”这一新概念之后,紧接着就结合自己的人文地理学素养提出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空压缩”。
通过哈维的表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从“后现代的文化变迁”到“积累体制转变”再到“时空体验方式变化”之间的逻辑理路 3.灵活积累——价值观转变——时空体验 “三维权力结构”分析框架凸显的是国家权力、工业企业和劳动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基于此,哈维强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在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之下所追求的规模经济,已经遭遇到日益增加的小批量廉价制造各种商品的生产力的抗衡区域经济已经压倒了规模经济显然,小批量生产可以规避福特主义积累体制的刻板性,以其特有的灵活性满足更大范围的瞬息多变的市场需求 灵活积累体制投射到消费领域也会引发相应的转变它要求企业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快速变化着的时尚”,学会并善于运用“调动一切引诱需求的技巧”这种对时尚的关注和对需求的引诱本身就暗含了一种文化观念的转变 通过对灵活积累体制的分析,哈维最终把灵活积累体制的出现和价值观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灵活积累体制凸显的是资本的灵活流动,它“突出了现代生活的新颖、转瞬即逝、短暂、变动不居和偶然意外,而不是在福特主义之下牢固树立起来的更为稳固的价值观于是,上世纪50、60年代那种在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集体规范和价值观,向着更加具有竞争性的个人主义转变,它是一种渗透了很多生活方式的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