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docx
18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生物学:讨论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叫生命科学;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酷热的地方,也有冰冷的地方,几乎到 处都有生物存在;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状不同,主要受 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捕食、寄生等;)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 ,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 4、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 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削减噪音;蚯蚓疏松土壤;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才能(适者生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 仅表现在形状和结构方面,仍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形状上适应的有拟态、爱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科学探究的的基本方法 一、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熟悉显微镜 观看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1) 机械部分: 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 照明部分: 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 、遮光器、光圈; ;(3)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2、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 (肯定要透亮) →物 镜→镜筒→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取镜和安放: 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试验桌上, 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2) 对光: (三转) A.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 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C.左眼凝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3)观看: A. 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B. 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 此时试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C. 左眼看目镜内, 同时反向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 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楚;4、收镜 (两后,两旁,一垂,一降)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5、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分:高倍镜视野亮度细胞的大小清楚度细胞的多少亮大清楚少低倍镜暗小不清楚多二、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试验→得出结论 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削减;2. 科学探究试验应留意的几个问题:在肯定的温度范畴内, 水温上升,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名师归纳总结 ①得有一个对比组,对比组的作用是对比;第 2 页,共 9 页②试验组和对比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由于变量不唯独;-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③ 试验中常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试验结果更精确; 其次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在肯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组成: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 并依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将它们划分 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行少的成分;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行缺少的成分;三者之间 是相互依存的;3、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亲密的联系;4、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独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全部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1、食物中对人有用的物质称做养分物质;2、养分物质可以分为六大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 糖类:在馒头、米饭、面条等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脂肪:在食用油、肥肉和一些豆类食品含量较多;蛋白质:在蛋、鱼、奶、瘦肉、豆制品等含量较多; “ 第七类养分素” ——纤维素 3、养分物质的作用名师归纳总结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第 3 页,共 9 页.蛋白质是构成细胞不行缺少的成分;也可以供应人体能量;.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和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含量最多;.无机盐对人的身体特别重要,如钙、铁、锌、碘等缺乏会引起人类疾病;-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维生素:需要量很少,但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离不开,人体缺乏就会患病;4、各种养分物质的作用综述如下: 建造我们的身体 给我们供应能量 维护生命和健康 5、三种养分物质中供应能量(同等重量)最多的是脂肪,但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6、合理膳食应做到哪些? 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并且全面的养分成分,又要留意热量的合理安排;要做到:食 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荤素结合、三餐合理;7、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8、胃的功能: 1、临时储存食 物 2 、初步消化食物;9、小肠适应消化、吸取的特 点:①、小肠很长(利于消化吸取)②、内表面有很多皱襞和小肠 绒毛,表面积大(利于消化吸 收)③、内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取) ;10、消化的概念: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被吸取的成分的过程;11、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12、各种养分物质的化学性消化: (括号内为起始消 化 部 位)名师归纳总结 ①淀粉的消化:(口腔)第 4 页,共 9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淀粉酶麦芽糖酶葡萄糖②蛋白质的消化:(胃)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蛋白质酶氨基酸③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胆汁脂肪微粒酶甘油 +脂肪酸第四章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链:在肯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 (1)食物链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头, 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其次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其它环节一般是肉食性动物;(2)食物链一般包括 3-5 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洁,反之,食物链就复杂;(3)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1)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淌(越来越少)(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的生物发生变化,其它环节的生物也受影响,可能造成食物链和 食物网的破坏和中断,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平稳和稳固;(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最关键的生物是绿色植物;(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会产生有害物质的富集效应;5、应用(1)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农林害虫;(2)生态农业;6、举例:两个成语中的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蝉→螳螂→黄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浮游生物)————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五章 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一、光合作用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试验(1)步骤:暗处理(运走耗尽原有的有机物)→遮光处理(对比, 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 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比组) →放光照处 3-4 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 (2)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试验: 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漂洗→加碘液→观看颜色变化(遮光处 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原理: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 绿素能吸取光能;此外仍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制定方案: 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比;②试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试验; ③步骤:同 1. (1)④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的有关学问点 : ⑴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 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⑵公式:⑶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⑷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 ;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即: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⑸意义: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最终的食物来源和氧气来源 ⑹应用: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温室“ 气肥”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二氧化碳)的使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什么是无土栽培?人们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育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2、试验分析无土栽培胜利的缘由:供应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 3、 4、植物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根尖的 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爱护) 、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