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123.docx
16页四川省峨眉山地质填图实习报告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日期 学院目录一.前沿 •-1・1交通位置图 21・2地质发展简史 2 -1・3教学实情况 5二地层 ••2・1地层概述 62・2岩石地层 6三•岩石 7-3・1岩石概述 73・2岩石类型及分述 7四・构造 •4・1构造概述 8 •4.2 褶皱 84.3 断层 9五・经济、环境、旅游概况105.1 峨眉山经济概况 105.2 环境旅游概况 11六・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简述 13七・ 结束语 13八・ 参考文献 14前沿1.1交通位置图芦山县』夹江县/7畔宗州市大邑县頁||.县™雅簣市丹棱县ftJr IJSlLi 市拯堆区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最南支,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 主峰万佛顶位于北纬29.59,东经103.48峨眉山地区交通较为发达,公路密如蛛网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东到乐 山,西达洪雅县高庙;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来十分便利1・2地质发展简史1. 21峨眉山地质发展简史在早震旦系时(距今约8.5亿年以前)峨眉山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后期, 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 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 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系中后期到奥陶系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 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 甚微,在 1 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 1000 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 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 成了约1000 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 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到奥陶系后期(距今 4.5 亿年左右), 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峨眉山区处于长期的剥蚀之 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系的历史记录,二叠系地层直接覆 盖在早奥陶系的地层之上早二叠系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 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 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 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延至晚二叠系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 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 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 余万平方公里,冷却 后形成为厚达400 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
二叠系后期,海水又 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系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 沉积形成了约1500 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直至晚三叠系(距今约 1.8 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 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 亿年左右, 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 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到第四系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 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系(距今约7000 万年)末 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白垩系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 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 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 但当时海拔高度仅 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始新世末期(距今约 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 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峨眉山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 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 高度已达海拔2000 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
峨眉山背斜开初 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 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 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 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 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 300 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 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 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 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 原相对高差达 2600 余米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 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 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 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 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 500米,平均每年上升 1 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 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 米,平均每年上升0.2 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 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 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 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 有高度为海拔7000 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 3099 米,那么还有 3000 多米的岩层怎么不见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 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 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尤其是第四系(距今约200 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 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 3 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 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 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 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 3000 米岩 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 3099 米处1.22 峨眉山地质研究简史峨眉山地质,早就为中外学者所瞩目虽然1917 年日本东京地学协会曾派 小林一郎来华绘制过峨眉山地质图,但地形地质率多错讹,参考价值不大而对 峨眉山地质有开创性研究者首推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赵亚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末,赵先生步履峨眉山,绘制峨眉山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和所建立的地层层序, 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命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一词沿用至今。
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先后有瑞士地质学家汉漠、中国学者李春昱、谭锡畴、 袁见齐等对峨眉山地质进行了研究其后杨登华、盛莘夫、赵家骧、王嘉荫等对 峨眉山花岗岩、地层、地貌、地质构造等作了多学科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省 石油管理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化工局地质队、四川省冶金地勘局、 成都理工大学等科研、教学、生产部门、先后对峨眉山底层、古生物、岩石、沉 积相、构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卓有生效 尤其是我校建立的两条著名的地址剖面;一是麦地坪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列为 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层型参考之一;二是龙门硐三叠系沉积剖面图,国 内外学者考察后一致认为该剖面地层初露完整、沉积标志极其丰富,已有四川省 人民政府于1984 年列为省级地址剖面保护点1.3 教学实情况1.31 教学目的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普通地质学》课程修业完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常见地 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融合理论学习的内容,初步掌握观 察、描述一般地质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地质分析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 结合野外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初步了解,促进学生热爱地质科学,树立和逐 步巩固专业思想。
通过剖面实习,学生必须学会实测地层剖面的测制、资料整理 与和图件绘制的方法1.32 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层次,在峨眉山众多的地质现象中选择一 部分常见的、比较直观典型的、易于初学者接受和掌握的地质内容进行教学线路I:交大镜泊山 后坪南侧;线路II:庙儿岗一一柏香坪;线路III:龙门硐一一清音电站一一龙门硐口;线路W:川主庙一一两河口一一凉水井实习过程中必须初步掌握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内容、方法与技能是教 学重点,需按计划完成,达到规定要求学习使用地质三宝(罗盘、地质锤、放 大镜),能分辨岩石的种类以及断层、褶皱的分类,并对其做出描述,学会使用 地质图,掌握定点方法,学习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方法,掌握实测底层剖面的方法, 学习地层剖面测制、资料收集及整理、图件绘制等基本方法二. 地层2.1 地层概述峨眉山地区地层出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从震旦系至第四系 均有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二叠系中统的梁山组、栖霞组、 茅口组,二叠系上统的峨眉山玄武岩组、宣威组,三叠系下统的东川组、飞仙关 组、嘉陵江组,三叠系中统的雷口坡组,三叠系上统的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 1 自流井组,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的遂宁组、蓬莱镇组,白垩系下统 的夹关组,白垩系上统的灌口组,古近系名山组,新近系的凉水井组,以及第四 系地层。
2.2 岩石地层2.21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深灰色灰色中一块状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 中普遍含沥青质;产珊瑚、腕足、蜓及苔藓虫化石;海相2.22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旋回层,具柱状节理,底部有厚 约 1m 的铝土质粘土层、泥岩炭质页岩夹煤线等,产植物及腕足类化石;陆相喷 发-滨海沼泽相2.23 二叠系上统宣威组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玄武 岩的古风化壳,含有少量铜、铁、铝土矿等,具斜层理、冲刷面等构造;产植物 化石;沼泽-河流沼泽相2.24 三叠系下统东川组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具大型板状、槽形、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泥裂等;未见化石;河流相2.25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灰白色灰岩与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顶部为含玉髓砾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具潮汐、包卷层理,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缝合线构造等;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河口湾相2.26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下部黄灰色白云岩夹云泥岩,中部为灰紫色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黄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紫红色膏溶角砾岩,具潮汐层理、渠迹、鸟眼及格子状构造等;产双 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等;海相2.27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偶夹灰岩团块或薄层,发育微波状层理;产双壳类、介形虫为主的化石;湖泊相2.28 白垩系下统夹关组 砖红色厚一块状砂岩夹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具大型交错、平行、槽形层理,波痕、泥裂及冲刷面构造;产介形虫、鱼、恐龙足迹化石等;河 流相2.29 白垩系上统灌口组 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的石膏晶粒、膏岩晶洞,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产介形类化石;上部夹少量灰岩、 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相三. 岩石3.1 岩石概况峨眉山地区除二叠统下部为岩浆岩外,其余均为碳酸盐岩。
陆源碎屑岩组成3.2 岩石类型分述1. 峨眉山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与喷出岩两大类侵入岩主要为峨眉山 花岗岩,喷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