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docx
1页龙源期刊网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白素霞 蒋同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 34期自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的“苏南模式” 、 “温州模式”和 “珠三角模式” 为当 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苏州模式可归结为一种以强势政府领导的、由FDI带动出口加 工、以招商引资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国际化模式温州模式是一种以温州商人为主体的、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立足于区域内本土民营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区域国际化模式珠三角模 式则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 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这三个区域发展模式具有四个 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外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市场化;四是国内国外两个市 场联动基于此共性特征,本文综合比较了苏南、温州和珠江三个典型区域,分析这些区域的 驱动趋势,并验证这些区域间是否存在趋同一、 发展环境比较苏南、温州和珠江三大区域模式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但其自然禀赋、经济基 础、产业结构和交通区位等相差较大,三种模式的发展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地理位置上, 苏南位于长三角中部,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大中城市,农业条件相对成熟,具有比 较优势,容易快速形成规模化的集体经济体,形成原始资本积累。
苏南模式在20世纪 70年代 末形成雏形,这一时期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在政府的统领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大干集体经济,为后面的农转工奠定了良好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经济不能满足 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大规模兴起,确立了“新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 经济,实现农转工温州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较差,显然走苏南的模式行不通,温州主要 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资源,形成了小而散的家庭作坊珠江地区被国家定位改革开放的先 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具有先天的政策优势,在20世纪 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快 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半壁江山珠江模式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几点:一是毗邻港澳 的区位优势,使得其能快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信息;二是先天的农业优势,珠江三角洲农业 发达,劳动力和资金充裕;三是政策优势,珠江对外开放政策引导农村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 济模式,构建了外向型乡镇企业体系二、 模式演化比较三大区域模式受到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相继进行了模式演化和升级苏南模 式可以细分为 4个阶段,1978—1988年属于发展阶段,集体所有制形成,乡镇企业规模化增 长,区域经济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1989—1995年属于徘徊阶段,随着政策收缩和工业化竞 争加剧,乡镇集体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乡镇企业开始关停并转,但由于总体经济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