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151页
  • 卖家[上传人]:思**
  • 文档编号:211342675
  • 上传时间:2021-1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72MB
  • / 1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1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一、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

      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2.单元概述第一单元“光”: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么”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

      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v,p=h/2这里能量E和动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人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6.2.1.1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6.2.1.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6.2.2.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6.2.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18.2.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在课程标准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2.光能够被吸收;能被改变传播方向,产生反射或折射现象3.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4.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人人的眼睛后,可以被“看到”,就如同某些声波进入人的耳朵后可以被“听到”一样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通过思考和解释“在黑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人研究当光遇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人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光而言,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主要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棱镜实验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路径做出预设,初步建立人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即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潜望镜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首先需要观察、了解潜望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设计、制作简易的潜望镜,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教科书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认知。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14.2.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14.2.3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14.5.1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慢和地核三个圈层,14.5.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14.5.3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15.3.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15.3.2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15.3.3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一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人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永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课“大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和大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刚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大山喷发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震和大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两课的学习是针对第1课呈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第5课“风的作用”和第6课“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素,第5课,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利蹭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对沙漠、戈壁、蘼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呈现的教煌雅丹地粮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由此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巨大的第6课,带领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的,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的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人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6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 树之歌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5 朱德的扁担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6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0 雪孩子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 小狗学叫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铁锈还是铁吗(含练习)》参考课件.pptx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含练习)》参考课件.pptx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地球人类的宝藏(含练习)》参考课件.pptx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金丝猴的家(含练习)》参考课件.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与例文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4 八角楼上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0 古诗三首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9 雾在哪里教学课件(2025秋).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