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docx
5页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 子 作者: 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以养德,非澹 ( 淡 )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夫学 静也,才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不能励精, 躁 不能治性年与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将复何及《 子 》知 点一、 活用:1. 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 ,使⋯⋯广2. 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 ,使⋯⋯成3. 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4. 非宁静无以致 :形作名,高 的目 二、文学常 :1. 三国蜀 葛亮 (181 ~ 234) , 葛亮字孔明,三国蜀 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 事家和 略家,他出生于 代官宦家庭, 其智 大家所公 , 人称「卧 」娶黄承彦之女 妻2. 篇《 子 》 ,不但 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 的关系 ; 不但 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 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葛亮不但在大的原第 1 页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 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 才与学、学与志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三、按要求背默: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学须静也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第 2 页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四、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第 3 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 后两个《出师表》 ; 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 ,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第 4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