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植物检验检疫--整理.doc
11页绪论第一节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概念1. 动植物检验检疫:指借助于立法和法规对来自疫区的可疑动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应检物品,实行强制性的检查和处理,以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人体健康的活动2. 缩写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3 有害生物定义及其分类 指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 有害生物限定的有害生物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非限定的有害生物——1)非限定的有害生物:普遍分布的有害生物,它们在植物检疫中没有特殊的重要性,签约方不应对这类有害生物采取植物检疫措施2)限定的有害生物:指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或者有但没有广泛分布,即没有达到生态学极限或者正在被官方进行管制的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Ø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Ø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指一种在供种植的植物上存在,危及这些植物的原定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国和地区要受到限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4. 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
5. 植物:活的植物及其器官,包括种子和种质6. 植物产品:未经加工的植物产品(包括谷物)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产品本身或在加工它们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的风险7. 动物: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如畜、禽、兽、蛇等8. 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等9. 检疫物(限定物):指要求进行检疫措施的任何植物、植物产品、包裹、容器、运输工具、土壤、贮藏地和任何能够隐藏和传播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物体和材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国际运输的地方第三节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特点1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四个基本特征:预防性、法制性、技术性、国际性2 世界各国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类型:1) 自然环境优越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2) 发达国家型:美国、加拿大3) 经济共同体型:欧盟(如法国、意大利、英国等)4) 发展中国家型: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部分美洲、非洲国家5) 工商业城市型: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3 目前,有关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对外动植物检疫工作由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承担。
第一篇 动物检验检疫第一章 动物检验检疫概述第一节 动物检验检疫的主要依据、手段及措施1 动物检疫法的内容:1)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境动物检疫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商品检疫工作2) 检疫项目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运输工具检疫、国际邮包检疫、旅客检疫等2 动物检疫名录是执法的重要依据,包括:应检物品名录、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禁止进口物品名录等3 检疫操作规程包括:报检→现场检验(临床检疫)→实验室检查→结果评定→证书签发4 动物检疫的主要手段和措施:1) 禁止进口措施; 2)检疫审批(动物的审批分为:一般审批、特许审批) 3)实施检查和检验; 4)隔离检疫; 5)检疫处理; 6)检疫监督; 7)疫情监测与预警(注意各负责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兽医技术机构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情况应进行监测;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根据预测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接到预警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第二节 进境动物风险分析1 风险分析:指危害因素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的过程。
2 风险分析应遵循的原则:1) 以科学为依据; 2)执行或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 3)透明、公开和非歧视原则; 4)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3 危害因素的确定:指确定进境动物、动物产品、动物遗传物质、动物源性饲料、生物制品和动物病理材料可能传入病原体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过程4 风险评估:指对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传入、扩散的可能性及其造成危害的评估5 进境动物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产地选择、时间选择、隔离检疫、预防免疫、实验室检查、目的地或使用地限制和禁止进境等6 风险交流包括:收集与危害和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讨论评估的方法、结果和风险管理措施第三节 进境动物检疫1 动物检疫审批:指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或其授权的口岸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对输入的动物、动物产品或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引进的禁止进境动物以及过境动物、过境转基因动物产品、微生物等事先进行审核,并最终决定是否允许进境或过境的行政行为2 国家质检总局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等发布的禁止进境物名录,及时制定、调整并发布需要检疫审批的动物及其产品名录。
3 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工作4 进境动物将依照《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进境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检疫5 进境动物检疫程序:1) 进境动物检疫许可证的申请; 2)境外产地检疫; 3)报检; 4)进境现场检疫;5) 隔离检疫; 6)实验室检查; 7)检疫结果的判定和出证; 8)检疫处理; 9) 资料的收集和保存6 出境动物:指我国向境外国家或地区输出供食用、种用、养殖、观赏、演艺、科学实验等用途的家畜、禽鸟类、伴侣动物、观赏动物、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野生动物和实验动物等7 对于出境动物,需隔离检疫的情况主要有:1) 进口国要求隔离检疫的,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口国的要求对出境动物进行隔离检疫;2) 根据贸易合同的规定需对出境动物进行隔离检疫的,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检疫;3) 对出境动物进行检疫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的,应对其同群假定健康动物实施隔离检疫;4) 我国政府对出境动物有隔离检疫规定的,按照规定要求进行隔离检疫8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检验检疫机构对过境检疫动物依法实施检验检疫和全程监督管理。
9 进出境动物检疫结果的判定主要是指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判定 10 检疫处理:指检验检疫机构单方面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即对违章出入境或经检疫不合格的进出境动物和其他检疫物采取的除害、扑杀、销毁、退回、截留、封存、不准入境、不准出境、不准过境等措施11 检疫处理的方式:除害、扑杀、销毁、退回、截留、封存等处理12 检疫处理的程序: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检验检疫结果,对不合格的检疫物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13 入境动物检疫处理包括:1) 现场检疫处理; 2)隔离检疫和实验室检验的检疫处理第四节 国内动物检疫1 动物检疫可分为:国境检疫、国内检疫国境检疫:为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传出国境而实施的疫病检查国内检疫:国内各地区包括各省(区)、地、市、县、乡、镇所实施的疫病检查,动物防疫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活动第二章 动物检验检疫技术第一节 检验检疫样品1 病料的保存1) 细菌检验材料保存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或者30%甘油缓冲盐水溶液中2) 病毒检验材料保存于50%甘油缓冲盐水溶液或鸡蛋生理盐水中3) 病理组织学检验材料保存于10%福尔马林溶液或95%酒精中固定。
第二节 细菌分离及鉴定1 表示细菌毒力大小的单位:最小致死量(MLD)和半数致死量(LD)第三节 病毒分离与鉴定1 病毒离活体后再室温下很容易死亡,故采得检材应尽快送检若距离实验室较远,应将检材放入装有冰块或干冰的容器内送检病变组织则应保存在50%的甘油缓冲盐水溶液中污染检材,如鼻咽分泌液、粪便等应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以免杂菌污染细胞或鸡胚而影响病毒分离2 目前病毒分离常用的方法:动物接种培养、鸡胚培养、组织细胞培养3 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动物保定法、动物接种法、动物的临床观察、动物采血法、动物尸体剖检法第三章 检疫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 我国政府将动物疫病分为3大类: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如口蹄疫、猪瘟、牛瘟、蓝舌病等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疾病,如狂犬病、炭疽、弓形虫病等三类动物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疾病,如肝吸虫病、丝虫病等第一节 人兽共患传染病的检验检疫1 炭疽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败血症,其病原菌为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大肠杆菌。
2 炭疽为二类动物疫病,其扑灭措施有:(划线的可能为填空)1) 发现可以炭疽时,可通过细菌学检查(如宰后发现可疑胴体,应迅速采取病料,涂片镜检等)、炭疽沉淀反应等方法迅速确诊2) 生前在畜群中发现炭疽病畜或疑似炭疽病畜时,应立即采取不放血的方式扑杀销毁同群畜全部测体温,体温正常者进行急宰处理宰后发现炭疽病畜,其内脏、皮毛及血销毁被炭疽污染或怀疑其污染的胴体、内脏也应进行化制或销毁3) 对现场进行彻底消毒,所有被炭疽病畜污染的栏圈、用具、场地等,均应用20%漂白粉溶液、10%烧碱溶液或5%福尔马林溶液消毒金属器械和用具,用0.5%烧碱溶液加盖煮沸消毒30min后用清水冲洗工作人员应进行消毒上述所有消毒工作应于宰后6h内完成4) 凡与炭疽病畜接触过的人员,必须接受卫生防护3 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其核酸为单链RNA螺旋对称第四章 肉品检疫检疫技术第一节 概述1 肉的保水性:又称系水性或系水力指肉在压榨、加热、切碎搅拌、冷冻、解冻、腌制等加工或贮藏条件下,保持其原有水分和添加水分的能力2 宰后肉的变化:(简答题,“——”也是考点)动物被宰后,肌肉组织在体内各种酶或污染的微生物作用下,会发生僵直→成熟→自溶→腐败这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1) 肉的僵直:屠宰后的畜禽肉,随着肌糖原的酵解和各种生化反应的进行,肌纤维发生强直性收缩,使肌肉失去弹性,变得僵硬2) 肉的成熟:肌肉继僵直之后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切面富有水分,易于煮烂,肉汤澄清透明,肉质鲜嫩可口,具有愉快的气味和滋味3) 肉的自溶:新鲜肉在酸性条件下受组织蛋白酶的作用而分解其特征为:肌肉松弛,缺乏弹性,暗淡无光泽,呈褐红色,灰红色或灰绿色,带有酸味4) 肉的腐败:新鲜肉在致腐微生物作用下,引起蛋白质和其他含氮物质的分解,形成有毒和不良气味等第二节 宰前检疫技术1 宰前检疫的3个步骤:(简答题)1)入(场厂)验收包括:A.查证验物; B.视检畜(禽)群,病健分群;家禽采用飞沟检疫法和障板检疫法; C.逐头(只)检温,剔除病畜(禽); D.个别诊断,按章处理2)住场查圈:检疫人员应经常深入圈(舍),对畜禽群进行静态、动态和饮食状态等的观察; 3)送宰检疫; 4)宰前检疫后的处理2 宰前检疫的方法:静态、动态、饮食状态观察和看、听、摸、检四大技术要领3 宰前检疫后的处理:1)准宰; 2)禁宰; 3)急宰; 4)缓宰; 5)死畜禽尸体的处理第三节 宰后检疫技术1 宰后检疫的重点:头部天然孔道、体表皮肤、蹄、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
2 猪宰后的检验点有哪些?1) 头部检验点:其任务是剖检头部两侧的颌下淋巴结,以检验局限性咽炭疽及淋巴结结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