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指南.docx
73页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指南目录第一章导言 31.1编制目的 31.2适用范围 31.3遵循标准 3第二章建设思路 52.1建设要求 52.1.1基本要求 62.1.2总体要求2.2建设目标2.2.1提高监管决策水平2.2.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2.3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2.3建设原则第三章业务架构 93.1总体架构 93.1.1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 93.1.2医共体业务共享协同平台 103.1.3医共体业务应用 103.2部署模式 II3.2.1分散式部署 113.2.2一体化部署 113.3系统关联 123.3.1与医疗机构业务系统关系 123.3.2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关系 123.3.3与上级统建应用系统关系 12第四章技术架构 134.1网络规划 134.1.1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入 154.1.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院接入 154.1.3牵头医院接入 154.1.4医共体和其他系统联通 154.2计算能力建议 154.3存储建议 154.3.1存储年限 164.3.2测算基准 164.3.3测算方法 174.4信息安全要求 184.4.1总体要求 184.4.2技术措施 184.4.3容灾要求 194.4.4管理要求 20第五章系统功能 215.1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 215.1.1临床数据库 215.1.2基础数据库 235.1.3运营数据库 245.1.4医疗资源库 255.2业务共享协同平台 265.2.1通用基础服务 265.2.2业务共享服务 295.3医共体业务应用 355.3.1医共体决策支持 355.3.2医共体运营管理 41第六章区域平台服务 466.1基础应用支撑 466.2统一业务月艮务 47第一章导言1.1编制目的以符合基层需求、满足医改要求为目标,指导各地基于本地实际,开展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和质量,降低系统建设的风险,建立专业化、集约式、智慧化的数字医共体,支撑县域医共体的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和连续式服务。
1.2适用范围本指南为我省各县(市、区)开展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提供结构性、框架性的指导性意见对于人口较少地区,可参考本指**展州域信息化建设1.3遵循标准本指南遵循参照下列医疗卫生信息标准规范各标准规范若有更新版本,参照最新版本执行[1]《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WS/T303-202x).202x年.[2]《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WS/T304-202x).202x年.[3]《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WS/T305-202x).202x年.[4]《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WS/T306-202x).202x年.[5]《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202x年.[6]《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卫办综发[202x]39号).202x年.[7]《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卫办医政发(202x〕137号).202x年.[8]《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WS363.1202x).202x年.[9]《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WS364.1202x).202x年.[10]《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WS445-202x).202x年.[11]《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WS/T500-202x).202x年.[12]《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WS/T447-202x).202x年.[13]《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2x年[14]《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指标体系》.202x年.[15]《医院信息平台基本交互规范》.202x年.[16]《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WS/T517-202x).202x年.[17]《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202x年.[18]《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202x年.第二章建设思路2.1建设目标2.1.1提高监管决策水平通过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整合医疗、医保和医药信息,实现对业务收入、医疗质量、病种结构、药品、耗材使用和医疗费用等的常态监管和动态分析,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医共体的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财政投入、人事安排、薪酬水平确定和考核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2.1.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各成员单位间远程会诊与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通过群众医疗健康信息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顺畅流转,助推医疗机构间业务协作体系建设,打造连续诊疗服务闭环在公共卫生方面,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管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提供全过程的信息共享、业务数据统计分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效率2.1.3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探索建立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形式和全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推广移动分时段预约挂号、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2.2建设原则(1)标准化原则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把标准化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须遵循统一的基础类标准、数据类标准、技术类标准、管理类规范,以满足信息共享、数据交换、业务协同等需求2)可行性原则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工作基础,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建设方案可付诸实施3)实用性原则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在保持技术安全、可靠、先进的前提下,要以满足业务需求为要务,力求达到资金投入少、实用价值高、应用效益好的效果,确保信息化整体运行效率。
4)可扩展性原则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应兼顾满足已知需求的处理能力和性能要求,以及今后发展需求,技术上应采用开放式体系架构,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5)安全性原则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要强化风险意识,强化新的管理模式下数据和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公民隐私2.3建设要求2.3.1总体要求全面支撑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需要,按照标准统一、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新建或改造现有信息系统,依托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通过共享接口和协同服务对接各类业务系统,完善一体化数据管理服务,推进医共体内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通过统筹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医共体资源调配、业务经营、质量评价、财务分析、效率监测等数字化管理,提升基于大数据的服务运营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造数字化、智能型的医共体2.3.2功能要求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县级医院为牵头医院,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实施集团化运营管理,促进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着力改革完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
为支撑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服务优质高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医共体信息化系统应支持以下基本业务要求:(1)支撑医疗健康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夯实健康**建设基层基础2)支撑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和连续式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和服务优质高效3)支撑“三医”联动、“六统一”管理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的发展机制4)支撑“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指导和推动医共体牵头单位医生带着目标任务精准下沉,促进医共体医疗质量和技术精准提升5)支撑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6)支撑人员统筹使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财务集中管理7)支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根据当地医保相关政策规定,实现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8)支撑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筹开展医共体药事管理,提升服务管理效能,促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9)支撑医共体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共体、医共体对各成员单位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促进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共体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10)支撑加强行业综合监管和对医院的监督指导。
整合贯通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信息,实现实时、动态、连续、综合的监管服务机制11)支撑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功能定位,设立针对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不同健康需求的菜单式签约服务包,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12)支撑跨医共体居民健康连续管理和业务协同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促进医共体更好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完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做到防治服务并重第三章业务架构3.1总体架构该县域医共体信息化总体架构,以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为载体,来满足县域医共体一体化管理要求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主要包括一个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一个医共体业务共享协同平台和一套医共体业务应用具体如下:3.1.1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包括临床数据库、基础数据库、运营数据库和医疗资源库等四个数据库1)临床数据库以患者为中心,集成门急诊/住院、院前/院中/院后各环节医疗数据2)基础数据库汇聚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机构、科室、人员和术语字典等各类基础数据3)运营数据库围绕有效运营目标,集成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医疗健康运营数据。
4)医疗资源库汇聚医共体内专家(号源)、床位、检查、药品、检验等各类医疗资源3.1.2医共体业务共享协同平台包括通用基础服务和业务共享服务两套服务体系1)通用基础服务主要实现医共体内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并提供消息传输、消息交换、数据整合、总线服务、流程整合、交换监控等服务2)业务共享服务主要提供统一的接口服务标准,并基于各医共体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宜的协同应用服务,如:统一患者信息服务、统一费用处理服务和统一医疗质量管理服务等3.1.3医共体业务应用主要包括医共体运营管理系统和医共体决策支持系统两套应用管理系统1)医共体运营管理系统建立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统一的人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耗材)管理系统、10药品管理系统、医疗资源管理系统等,实现医共体内人财物的统一管理2)医共体决策支持系统建立面向各级医疗机构、各类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并针对医共体医疗资源、医疗费用、就医人群、质量评价、DRGs等提供多维度、直观的分析应用3.2部署模式根据各地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和医共体建设发展规划,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可选择两种部署模式:一体化部署模式和分散式部署模式,推荐采用一体化部署模式3.2.1一体化部署在医共体范围内依托统一的数据中心,尽可能利用成熟的业务信息系统(HIS、1.IS、PACS等),经过适应性改造构建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供各成员单位统一使用,同时兼顾使用区域化信息系统(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相关系统等)。
另外,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也可以统一使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商业公司等第三方提供的符合要求的医共体云管理系统此模式下,医共体各成员单位通过使用一套业务信息系统满足一体化管理需求,能够更好的提升医共体信息运维能力3.2.2分散式部署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保留原有的机房、运维人员和信息系统,或部分成员单位继续沿用区域化信息系统(区域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