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谊.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lis****666
  • 文档编号:187115339
  • 上传时间:2021-07-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4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谊 摘要:苏轼与苏辙二人一生相亲相敬,自古传为美谈他们二人的兄弟之情,从早年的共同学习,到中晚年的宦海沉浮,贯穿彼此一生因其二人既是亲兄弟,又是相携一生的知己好友,所以二人之间的感情不能单从某一方面来了解我们可以说苏轼和苏辙之间,既有在同一个家庭气氛中熏陶成长、兄友弟恭的血脉亲情,也有在求知过程中相互切磋学问、求仕路途上相互扶持的师友之义,更有深切理解对方、在精神上相互契合的知己之情关键词:苏轼苏辙兄弟情引言?宋史?中称苏轼与苏辙兄弟:“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①苏辙在?祭亡兄端明文?一文中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即明确表达了二人既有兄弟手足之情,也有兄长教诲之义纵观二人一生,我们可以说苏轼和苏辙之间,既有在同一个家庭气氛中熏陶成长、兄友弟恭的血脉亲情,也有在求知过程中相互切磋学问、求仕路途上相互扶持的师友之义,更有互诉衷肠、深切理解对方,在精神上相互契合的知己之情一、血脉之亲苏轼与苏辙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从苏辙出生,到父亲苏洵带他们出蜀赴京之前,二人一直形影不离,相知相伴兄弟二人主要跟随父亲学习,父亲苏洵游历在外期间,母亲程氏那么负责教导他们兄弟诗书礼节。

      在这样一个父母俱能授以诗书的文化气氛中,苏轼和苏辙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与接受能力兄弟二人也一起师从当时的名士,苏辙回想当年与兄长一起读书的岁月时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②苏轼与苏辙有天然的血脉亲情、共同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所以二人在往后的岁月中,对彼此充满了深切的关爱之情,一生互相牵念苏轼二十六岁去往凤翔上任,这是他们兄弟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分别弟弟苏辙前来送行,苏轼写下了?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③苏轼心中不舍,也担忧天气渐寒,弟弟衣衫薄弱,不忍他单独一人骑马回去想到二人刚刚涉足官场,就面临第一次分别,不禁叹息人生难免会有别离,只是担忧岁月匆匆,以后恐怕会聚少离多,“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彼时苏轼和家人定居都城开封,兄弟二人在一起读书学习,当他们读到韦应物的“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④句时,感慨万千,遂立下“夜雨对床〞的约定尾句提醒弟弟,定要及早辞官隐退,赴当日盟约,“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日后的诗文往来中,“夜雨对床〞的约定时常为二人所提及,一直念念不忘虽然二人终其一生也未能完成这个约定,但“夜雨对床〞的意象却成为苏轼与苏辙二人兄弟情深的象征,成为苏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新党编织他写诗“谤讪朝廷〞的罪名,不幸被捕下狱苏辙得知消息,万分担忧为保全兄长,他效仿缇萦救父,上奏请求赦免兄长,他的所有官职也都可以纳还倾囊相助,手足情深,由此可见朝廷不但未批准,而且他也受此事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能升调苏轼在狱中以为必死无疑,在生死存亡之际,仍挂念弟弟,不忍见弟弟在没有自己陪伴的日子“夜雨独伤神〞,写下诀别诗,祈求能“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继续这份世间难得的兄弟情苏轼六十二岁在远谪琼州途中,苏轼与其弟子由在滕州相处了一个月才分开,之后做诗记曰:“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王文诰评注道:“观其扣足一月程限,其情显然矣〞⑤如此落魄之时还能想方设法尽量陪伴,其兄弟之情实在真实感人二、师友之义苏轼与苏辙在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彼此常常交流切磋因苏轼比苏辙年长,幼时的苏辙便遵从父命,以兄长为师苏辙在?栾城后集?卷二十一?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说自己从小就跟着哥哥学习,“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哥哥既是兄长,也是师长,“辙幼学于兄,师友实兼〞可见,在求学之时,二人的关系还有互相帮助、互为学习典范的师友之义。

      苏辙在求学之初,以兄长为师,受到兄长的指导和教诲,对兄长的文学造诣十分钦佩:“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高度评价兄长的诗文优于李杜等诗人,只能和陶渊明相较,在文学上一直以兄长为典范,并追随兄长苏辙一生都对兄长满怀崇敬,从未由于彼此不同的坎坷和境遇而丝毫削减而苏轼对弟弟也格外赞赏,认为弟弟的才识远在自己之上,只是弟弟心性淡泊,不愿外露,世人并不了解他的為人与性情,因此也不懂得欣赏他的诗文而已苏轼曾说苏辙:“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还客观地将自己和弟弟的文章进行比较,“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高气妙,吾所不及〞⑥,认为弟弟在遣词造句方面比不上自己,但是弟弟文章的悠远气度,是自己难以做到的这是兄弟二人文章风格的差异,也是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之处文学创作方面,苏轼不仅给弟弟做好典范,而且不断地向弟弟学习,不断地吸取精华,提升自己他一向将弟弟视为他文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说苏辙不仅是自己的弟弟,更是“贤友生〞兄弟二人不仅相互敬佩,也时常相互切磋,因此,一方的勤奋也会激发对方的学习劲头。

      苏轼贬谪到黄州时,给朋友写信说:“某闲废无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舍弟已了却?春秋??诗?〞⑦〔?与滕达道六十八首?〕由此可见,苏辙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会鼓励苏轼,使他不甘闲废、欲意专心治学正是由于他们兄弟这样互相钦佩又不甘落后、也不让对方懈怠的方式,才使得兄弟二人均诗文俱佳,在浩瀚的诗文星空之中,至今熠熠闪光三、知己之情由于具有共同的家庭熏陶、相似的人生经历,苏轼与苏辙之间还有一种深知彼此、真心袒露、无所隐瞒的知己之情苏轼曾写诗给弟弟表示“言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⑧〔?和子由苦寒见寄?〕苏轼只有在弟弟面前,才能袒露内心,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同时在弟弟苏辙那里也得到理解和回应这都显示着兄弟二人对彼此的信任和了解苏辙被贬宛丘时,苏轼写?戏子由?⑨开头几句半是戏谑的语气:“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突然欠伸屋打头〞其实是对弟弟甘于平淡、无意富贵,身处困境而能自持的肯定与赞扬,也包含了对弟弟处境的不满和担忧兄弟二人气节相同,遇难不屈,虽低头默声、甘于贫苦,内心却依然撑起一片青天苏辙懂得兄长苏轼的所想所忧,苏轼也同样懂得弟弟苏辙的所思所虑因此在政治浮沉中,苏辙知道苏轼因何而忧,不时地宽解劝慰,以防兄长苏轼那胸无城府、“不吐不快〞的性格会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苏轼也知道弟弟苏辙不仅和自己一样对时政的变化感到不安和忧虑,更对自己逢人便直言心事的性情十分担忧因此苏轼也时常抚慰弟弟苏辙,表示自己也会谨言慎行,会少写文赋诗论及时事初入仕途之时,兄弟二人就立下“夜雨对床〞之约,在以后漫长的宦海沉浮中,二人又常常相互提醒,屡次提及“夜雨对床〞之事,既是唯恐对方忘记,也是向对方说明自己从未忘记年轻时许下的诺言这既是二人的约定,也是二人心性相同、想要共同去追寻的生活方式苏轼与苏辙深知彼此的性情、学识与为人,知道对方所思所虑,因此不断给予对方最真挚的鼓励和心灵上的慰藉结语苏轼与苏辙这份兄弟深情,从二人相伴读书的单纯时光之初,到政治风云变幻的复杂境遇之中,一直有增无减无论求学求仕,还是宦海浮沉,苏轼与苏辙都能一直相互陪伴,深情不变他们二人心思一样,待对方毫无顾忌、毫无嫌隙,坦诚相待、肝胆相照他们在生活和精神双方面,都相知相依,给予对方最大的帮助和最贴心的抚慰他们对彼此的关心陪伴,一生不改,始终如初{1}脱脱等:?宋史?,上海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837页②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③苏辙著.王水照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页。

      ④苏辙著.王水照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页⑤{8}{9}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45页,第215页,第324頁⑥{7}苏轼著、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2059页,第1482页参考文献:【1】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九十八[M].上海:中华书局,1977.【2】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2.【3】梁益萍.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及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D].宁波大学,2021.【4】苏轼著,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1.【5】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