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军事才能漫议.pdf
5页夫津师大 学报一九九二年第一期应 变将略确非其长 —诸葛亮军事才能漫议刘隆有匀的?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中,于盛赞诸葛亮治蜀政绩之后,说了一句?“然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 应变将略,非其所 长钦 ”引得厚爱诸葛亮的人们大为不满,纷纷指责陈寿是“挟恨贬低诸葛亮”对 于这种无稽之谈,史学 界早加驳斥,但“应变将略”究竟是不是 诸葛亮所长,似还未见有专文 充分 论及,本文试着一补这个 空自应 当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个军 事天才他长于治军,军之 出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止如山,进退如风,⋯ ⋯天下震动,而 人心不忧”屯兵渭南时,“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 间,而百姓安堵,军无 私焉他巧于发 明,创八阵法,制木牛、流马、连弩,有效地增强了蜀 军战斗力陈寿称他治军是?“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 究其极晋人颂之?“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瓮,又何秘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 注引《蜀 记》下引《三国志》,只 注篇名#吴 人赞其“兵多精强”∀《吴书∃陆凯 传》#连其对手司马 鼓,也由衷佩服,诸葛亮死后,司马鼓“案行其营垒处 所,日?天下奇才也 ”∀《蜀书·诸葛亮传》#但在军事上,诸葛亮也仅 有 此两 长耳,于更重要的“应 变将略”,确如陈寿所 评?“非其所 长”这一点,连诸葛亮自己也清楚,且曾直 率道出?“运筹策于帷握之中,吾不 如子初∀蜀汉尚书令刘巴#远矣 若提抱鼓,会军 门,使百 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正是 由于这 一重大缺憾,他一生,除南中之 役 因占绝对优势而取胜,军事上实无值得炫镶的战绩他从建安十二年∀ %& ∋#初从刘备,到建兴十二年∀% () #病死五丈原,% ∋年间,刘 氏势力经 历了赤壁之 战、争夺荆州、攻取 益州、强占汉中、夷陵之战、南中之 役、北伐之役七次重大 的军事斗争刘备在时的五次,他其实并无直接的战功,他独掌军政时的两 次,北伐实以惨败告终旧史特书,世俗盛传,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的隆中之对,制定天下三分之策,为其高出时贤 之上 的独特之 识其实,继建安十二年末诸葛亮隆中对后不久,建安十三年正月,甘宁也向孙权献二分 天下之策,劝孙权急取荆州,以为“国之 西势”,继而便可“渐规巴蜀”孙权纳之,遂进 军荆州之 夏口郡,斩其守将黄祖∀《资治 通 鉴·汉 纪》#要不是曹操很快南征,甘宁 的二 分策未必不能实现隆中对提出联孙抗曹的战略,这见地也非诸葛亮一人之识,稍后,鲁肃也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抗曹的建议而且,诸葛亮虽在建安十二年已提出,但当建安十三年秋,曹操 大军压境,刘琼 降曹,刘备仓皇逃奔,正 急需联孙之际,并未见诸葛亮有任何动议,唯随刘备一路逃命耳。
而孙 刘联盟 的动议,乃鲁肃提出,且由之主要促成,诸葛亮不过 给鲁肃打了个下手建安十 三年八月,鲁肃得知荆州牧刘表死,即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孙权即遣鲁肃前往十月 间,于 当阳长坂见到 刚被曹操打得大败 亏输的 刘备,鲁肃遂与“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问刘备?“今欲何之∗”刘备答日?“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鲁肃当即驳之,劝刘备“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刘备听后劣‘甚悦”鲁肃又主动与诸葛亮定交刘备于是不 再南逃,而“用肃计,进驻鄂 县之樊口曹军继续进逼,樊口危急,诸葛亮乃谓刘备?“事急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方与鲁肃一道至柴桑见孙权 订盟而且,吴当时有众十万,六郡之地,刘备乃逃命之师,被曹操追赶得“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资治通 鉴·汉纪,#收拾残军,不过万人,加上关羽水军 和刘琦江夏兵,也才两万之众若无鲁肃极力促成,孙权不一定联 刘,而孙刘联合,乃刘备求之不得的事可以看出,孙刘之联合,鲁肃实处于 比诸葛亮更主动更重要的地位赤壁战后 不久,孙权和周瑜定谋,欲自取蜀,周瑜且欲亲自统军前往,未成行而卒。
鲁肃代周瑜统兵,苦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刘备方得稳据之 以为根据地,进而 下益州,夺汉中,三国割据,方成定局所以,当曹操听说孙权借给刘备荆州,极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吴书·鲁肃传》#这就更说 明,在三分策的实践过程中,鲁肃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裴松之说?“刘备与权并力共拒 中国,皆肃之本谋可谓有识之见至于刘备事业大兴的第一个立脚点荆州之取得,乃是靠了三点?刘备和刘表的宗室关系及刘备在荆州军民中厚实的威望!赤壁 战中刘备亲自奋战 自曹军手中夺得,刘备亲赴吴都 自孙权手中借得诚如关羽所言,赤壁战中,刘备“身在行间,戮力破敌而诸葛亮当时正使吴,尚在远离赤壁的柴桑赤壁战后,刘备“引兵南循四郡”,从曹氏手中夺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乃“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斌税以充军实”∀《资治通 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后来,孙权、周瑜时时凯觑刘备脚 下的荆州,刘备乃 深入虎穴,“至京见权,绸缪恩纪∀镯书·先 主传》#方暂时避免了孙 刘之战,为进军 益州、汉中,保住了一块根据地刘备此举,可谓卓识虎胆而 诸葛亮事前却苦劝刘备莫行,以免遭周瑜暗算刘备看出,为了稳住荆州,“不得不往”,而孙权“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
∀《蜀书·庞统传》注引《江表传》#在这里,刘备表现的是一种大战略家的眼光和气度,诸葛亮则显出过份的谨慎和畏缩,应当说刘备之“应变将略”,高出诸葛亮许多取蜀是刘备集团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但做出这一决策,乃法正和庞统首谋,而未见诸葛亮一言时法正由蜀至荆州,暗 中献策于刘备,令取益州,刘备主意不定,庞统劝之,刘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与关羽、赵云守荆州,自将步卒数万入益州庞统从之,为刘备制定了具体战略,并为之献身刘备进军益州 一年多后,方令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共围成都取蜀,诸葛亮未出一策,又后至,且非主力夺汉中,则黄权本谋刘备刚得益州,黄权即献此策后来,法正又建此谋,刘备“善+ 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蜀书∃法??传》#临敌,刘备又用法正 之谋,遂一举斩曹军大 将夏侯渊,夺得汉 中而自取蜀以后,刘备给诸葛亮的任务,就是“镇 守成都,足食足兵”,∀《蜀书·诸葛亮传》#再未让其统兵外出当前敌形势紧张之时,刘备急书 至蜀,令诸葛亮火速发兵增援诸葛亮 因蜀郡太守法正不在郡中,竟一时 无策,于是拿着刘备的急信去 问蜀 郡从事杨洪,杨洪说?“汉中则 益州咽喉,存 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 也 方今之事,男子 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乃表荐杨洪 代理 蜀郡太守,杨洪上任,“众事皆办”,∀《蜀书·杨 洪 传》#刘备及 时得到援军,才 具备了取 胜 的条件。
若非杨洪,岂不误了大事 诸葛亮短于 应变,确乎然也刘备痛恨孙权夺荆州,杀关羽,愤 然征吴赵云谏,不从!秦毖谏,被下狱!“群臣谏者甚众”,刘备皆不听独不见诸葛亮有一句谏言直到刘备大败 亏输,才听诸葛亮叹道?“孝直∀法正,时已死#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 ”∀《资 治通 鉴·魏纪·文帝黄初 三年》#胡三省据此分析?“观孔明此言,不 以汉 主伐吴为 可,然而不谏者,以 汉主怒盛 而不可阻,且得 上流,可以胜也兵势 无常,在于观变出奇,故日孝直 在必不 倾危联孙抗曹,是隆中对 中的基本思想,是一个 极其正确的战略,但具体行动中,诸葛亮却又 时存侥幸他没 有看到,即便刘备伐吴 取胜,还不是有 损于抗曹联盟如果 不是因了这种错误心态,以他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苦加劝阻,也许不会有夷陵惨败刘备极善识人和用 人,可能已看出诸葛亮短于应变和将略,所 以终其世,凡有 军 事行动,刘备皆亲统大军,而多让诸葛亮留守供应,实际上不过把他当萧何使用 罢了当时魏和吴,也唯惮 刘备、关羽耳关羽曾一度吓得曹操有迁都之 议刘备吓得孙权“进妹固好”曹操认为刘 备乃“否侍 也”,天下英雄只有 自己和 刘备曹王之时,也认为“蜀 中 唯 有 刘备”。
查遍史书,当时尚无 人害怕诸葛亮,只知道他唯“明于治国”而已刘备死后,诸葛亮才得执掌军政但五次伐魏,只第三次 因遣将单独 出征,夺得武都、阴平二 郡其余四次诸葛亮亲统大军,不是惨败,就是徒耗兵力物力,而原因都在他指挥上缺乏将略第一次,所用非人,几遭全军覆没第二次,率数万之众,昼夜围攻一数千人困守之陈仓孤城,% & 余日不能下,空耗军粮至尽,只好退兵第四次和第五次改为野战,更是徒 损兵力,毫 无所获司马鼓批 评诸葛亮“志大而不见 机,多谋而 少决,好 兵 而无 权∀权谋#”,∀《晋书·宣帝纪》#可谓点出 了诸葛亮军事指挥错误之要害北魏司徒崔浩概括这四次北伐之失,也颇中肯?“出兵陇右,再攻 祁 山,一攻 陈仓,疏迟失会,摧妞而 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 战,魏人 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智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魏怜·毛修之传》#诸葛亮因了短于应变将略,所以行军作战,一唯谨慎然而,战争是最 多变化 的,除了军队素质,力量对比,形势利弊这些 因素外,指挥者的奇谋妙划,临机应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敢于 冒险的气魄和 胆略,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创造出 以弱胜强,变不利为有利,化小败为大胜等种种出人意外的奇迹。
但诸葛亮却不敢用奇,不敢做丝 毫 冒险,从而失去 了几 次取胜之机蜀后 主建兴五年∀% %∋#,诸葛亮率大军进驻汉中,准备伐魏,降魏蜀将孟达时任新城太守,正受猜忌,“心不自安”,遂与诸葛亮暗中通书,决定举郡归蜀这本是天赐良机,诸葛亮若能与之很好 配合,可以稳得一郡之地,并出其不意地从这里 出兵击魏,当会 取得更大的胜利∀后来蒋碗就试 图据此以伐魏#但诸葛亮一则不愿 改变其北窥秦川 的用兵路线,二则竞恨孟 达反覆无常,遂故意将孟达的密谋泄露给魏人及至魏遣大 军镇压 孟达,这才联吴出兵救援,但 良机已过,只好坐看孟达授首,一 郡将得而失之第一次北伐之前,魏延曾建议,乘魏之长安守将夏侯树“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 东,当子午而 北,不过 十日,可 到长安林 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唯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 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一, 亦足 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 以西可定矣应 当说,魏延这战略设想,很合当时实际,用之,取胜可能极大后来邓 艾灭蜀之谋,即大体与此相似即便不成功,也不过损一将和五千兵,无伤大局一 生唯谨慎的诸葛亮,却“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 道,可 以平 取陇右,十全必克而 无虞,故不 用延计。
∀《资 治通鉴·魏纪·明 帝太和二年》#“十 全必克而无虞”,有这样的仗让您打吗∗不用魏延奇计,而行“十全”之谋的结果,就是著名的街亭惨败 后来,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每次都“欲请兵万 人,与亮异道会于淦关,如韩信故事诸葛亮均“制而不许”所以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蜀书·魏’延传》#杜甫咏诸葛亮诗有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一个指挥员不会应变和 出奇,他就不可能获致惊人的胜利,即便夭假诸葛亮以年,让他再 出师几次,恐怕照样会让英雄“泪满襟”的吴人张俨《默记》中,有其伪作《后 出师表》一篇,极力为诸葛亮 北伐壮声色,说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是考虑到?“不伐贼,王业 亦亡,唯坐 待亡,孰与伐之∗”所以,意义 十分深长,不北伐,是绝对不行的人们肯定诸葛亮的北伐,原谅他北伐的无 功,原 因 正在 这里然而,事实上,正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加速了蜀汉小王朝的 灭亡魏蜀对立,魏有近乎九州之地,而蜀唯一州,民力财力兵力,魏处绝对优势,蜀处绝对劣势保蜀之策,自守为上!其次相机蚕食, ’日广版图∀但兵势无常,以弱凌强,胜败往往难期#!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