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探讨.docx
19页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递嬗的探讨 【内容提要】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其通俗性承载了民间潜在意识,同时又以其成书过程“历史积累性”完成了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由隋唐至元末明初,在民间三国故事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其所承载的民间潜在意识大致经历了隋唐时代的单纯心理娱乐性的需求,宋代的善恶意识,元代前中期的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几个阶段,在民间潜在意识系统中“以继承为主体的递进关系”构架上通过扬弃的方式完成了以对“‘仁政’、‘德义’回归”为实质内容的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的建构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民间潜在意识 递嬗The discussion about transmission of civil awareness vast potential in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Abstract : The popularity of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ars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Meanwhile, the book also complete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with its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The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it bears , generally experiences the demand of psychological happines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onsciousness of good and evil in Song Dynasty, the concerns about the state of popular live in the early and mid of Yuan Dynasty,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ory”. This awareness comple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about the return to “Good Policy” and “Moral” by the framework of adopt-ting the previous in Civil awareness of vast potential System. .Key words :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ivil awareness of vastpotential Transmission《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在长期历史积累中形成的通俗长篇小说。
就其通俗性来说,它与民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抑或说它是民间土壤的直接产物其长期历史积累的形成过程又在另一层面指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是在长期的民间三国故事的积累过程中逐步演变并最终于元末明初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而伴随这一成书过程的则是民间三国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意识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中以演变中的三国故事为载体实现着其自身的递嬗所以,本文旨在借助《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通过对其成书过程中民间潜在意识的发展流变的探讨,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需要界定的概念是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市井文化形成之后,为了在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视阈内更好地把握影响文学发展的潜在的社会因素,故我将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潜在社会因素分为民间潜在意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两个系统文人士大夫意识以其内容和形式的“雅”的特点成就了其“精英性”,这种“精英性”决定了此种意识只能存在于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能下落到民间而民间潜在意识则是以“俗”为特点,它呈现出迥异于文人士大夫意识的状态所谓“民间潜在意识”是指潜伏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意识形态,是民间“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它于主流意识形态是相对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其相对独立性使之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视阈中自成一个系统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人士大夫化,促使民间潜在意识不得不与文人士大夫意识构成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社会因素的两个不可忽视的系统但无论是民间潜在意识还是文人士大夫意识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意识多是以诗文辞赋这些形式表现出来的,故这些文本形式也就自然的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而民间潜在意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的相对对立则使民间潜在意识失去了主流的文本表现形式,只能力辟蹊径充当民间潜在意识载体的则是被文人士大夫们斥为小道的小说和民间其他艺术形式民间潜在意识的需求使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了“适民性”,这一“适民性”在其后就发展为直接认同于市民的思想行为和审美趣味,满足听众的娱乐要求①而另一方面,较之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小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及其“史余”的特点,又使小说在市民文化中具有了双重特点这促使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将“适民性”与“史余”合而为一,并使史余的中心由历史的补充转向到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而这种转向的动力则是“民间潜在意识”,也正是民间潜在意识才使小说在现实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由于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现实语境中特殊的状况,可以认为,民间潜在意识是更多的蕴涵在小说之中的,抑或说小说是以表现民间潜在意识为旨归的,故而通过小说也便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民间潜在意识,同时,小说的流变也伴随着民间潜在意识的流变。
因此,可以认为小说是镜窥民间潜在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窗口《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小说兴于唐宋,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传达民间意识功用的小说则是形成于元末明初,具体的说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②《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经历了历史积累而最终成书,所以,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它是最先以长篇文本成书过程表现民间潜在意识流变的小说,对于探讨元末明初民间潜在意识具有典型的意义下面就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个案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过程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行,据文字记载,最早可以上溯到隋炀帝时代的杂戏表演,其后又发展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③以此可见,这一时期对于民间来说,三国故事多只是选取三国历史中惊险,滑稽的内容加以演绎以满足民间娱乐的要求,而大众所需求的则也只是感官上的愉快三国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种对于感觉的补偿,一种纯娱乐目的的心理需求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并没有特殊的指向,三国故事仅仅是这一仅仅是人们娱乐的材料而已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逐渐被赋予了一些明确的指向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④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在北宋的民间已经形成了“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北宋的民间潜在意识在三国故事纯粹的心理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民间自觉的“善恶意识”,这种“善恶意识”是统摄在“善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理念之下的这也正是在宋代心性之学与理学合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民间意识而自六朝以来,儒释道三教的合流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到宋代这种文化发展已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⑤这种思想上的状态则进一步加强了宋代民间潜在意识的道德倾向,并且将隋唐时代单纯的心里娱乐需求转化为内心的共鸣在民间则表现为以心会心,以心体物的风尚,这也是北宋时代“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原因而到了金元时代,三国故事则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这一时期出现的三国故事戏也更多的继承了宋代出现的“尊刘反曹”的民间潜在意识,以及唐宋以来一直有的娱乐性但是,金元时代特别是元代社会的现状使民间潜在意识的载体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社会感,而对于三国故事来说,则更多地将民间潜在意识中的理想贯注其中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第三折·庆东原]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翻成吴越[第四折·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第四折·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传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 从以上所引《单刀会》的片断来看,关汉卿所极力塑造的关羽形象是一个英勇无畏,关心社会稳定,人民生死的英雄形象而元代中叶出现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公单刀会”也表现了类似的内容关公:“单刀会上必有机见,吾岂惧哉!”至日,关公轻弓拈箭善马熟人携剑五十余人,南赴鲁肃寨,吴将见关公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关公视鲁肃从者三千,军有衣甲,众官皆挂护心镜君侯自思:贼将何意?茶饭进酒,令军奏乐承应其笛声不响三次大夫高叫言:“宫商角徵羽!”又言羽不鸣,一连三次,关公大怒捽住鲁肃关公言曰:“贼将无事作宴,名曰单刀会,令军人奏乐不鸣,尔言羽不鸣,今日交镜先破鲁肃伏地言道“不敢”关公免其性命,上马归荆州⑥以上二者都是元代三国故事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关公的极力塑造和推崇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更多的是从社会意义入手来塑造关羽的形象;而《三国志平话》中的“关公单刀会”更多的从历史意义入手来塑造关羽的形象可以认为关羽的形象是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中“理想”的集合,同时,也由于这一“理想”集合形象的确定而使关羽在民间更具有深沉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从关羽所代表的民间潜在意识中的理想来看,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除了宋代以来“善恶意识”及隋唐以来的心理娱乐的需求之外,这一时期又加入了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英雄的呼唤这其中的意义就在于自觉要求改善生存境遇的意识的觉醒造成元代这种民间潜在意识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元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以强大的铁骑踏破了中原原有的文化形态,而带来的却是草原游牧民族粗糙而蒙昧的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中,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元主体的文化形态随之解体,各种意识形态得以并存,形成了文化多元的局面思想禁锢也较之前代有所放松同时,元代统治者政治上的一系列的措施又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由此而发生了极大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因此而与上层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为了获取最后一块生存空间,民间不得不在这种现实处境中抗争,而这种抗争在民间潜在意识中则隐晦地以“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能够拯世救民的英雄的呼唤”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已经与主流的文人士大夫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峙另外一点,从元代当下的语境来看,文统与道统的分离态势也促使了元代社会民间潜在意识的形成。
元中期学者们探讨文章的本源,大多数人认为文章并不是源于人世的道,而是源于天地自‘气’至元末,更有人强调文章就是文章,文章就是或仅仅是要表达作者的意思,文章是要‘明理’,但不是明圣人之‘理’,而是‘论实理’这‘实理’无疑是关注当下的,现实的,实践的事理,物理,常理⑦在整个元代社会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风气影响之下,元代民间潜在意识也进一步由宋代的“善恶意识”转向了“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元代社会的“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风气自元初形成愈演愈烈,到了元末发展到了顶峰而元末社会的动乱,同时也使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达到了顶峰文道分离和注重现实当下”的社会风气与民间“对自身生存状态关注的程度”,这两个发展极端促使元末民间潜在意识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