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docx
12页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指导书第1页共8页恒翳蟹常数i定躺一、实验目的1. 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2. 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理论3. 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qe、t及压缩性指数s的方法4. 了解过滤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二、基本原理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操作过程,即在外力的作用 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即滤渣层)及多孔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形成滤渣 层,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因此,过滤操作本质上是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的流动,而这个固体颗粒层 (滤渣层)的厚度随着过滤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度不断降低过滤速度 u 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内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除 过滤推动力(压强差)3,滤饼厚度L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 等过滤时滤液流过滤渣和过滤介质的流动过程基本上处在层流流动范围内,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 固定床压降的简化模型,寻求滤液量与时间的关系,可得过滤速度计算式:dVAdidq AAp G_s) AAp G-s)1)d!~ r - C(V + V )—卩• r '• C,(V 十 V )ee式中:u —过滤速度,m/s;V —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 m3;A —过滤面积, m2;t —过滤时间,s;q —通过单位面积过滤介质的滤液量, m3/m2△p —过滤压力(表压)pa ;s —滤渣压缩性系数;A—滤液的粘度,Pa.s;第2页共8页r —滤渣比阻, 1/m2;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体积,m3/m3;Ve —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 m3;r —滤渣比阻,m/kg;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质量, kg/m3。
对于一定的悬浮液,在恒温和恒压下过滤时,“ r、C和都恒定,为此令:K _ 2Ap G-s)卩• r - C2)于是式(1)可改写为:dV _ KA 2 di _ 2(V + Ve)3)将式(3)分离变量积分,整理得:卜叫(V + V 力(V + V )_-KA 2Adi(4)eeVe20即V 2 + 2VV _ KA 2i e(5)将式(4)的积分极限改为从0到V和从0到i积分,e e则:V2 _KA2ie e(6)将式(5)和式(6)相加,可得:(V + V )2 _ KA2 C +i)(7)式中:K—过滤常数,由物料特性及过滤压差所决定,m2/see式中:i —虚拟过滤时间,相当于滤出滤液量V所需时间,s g e再将式(7)微分,得:2(V + V 加 _ KA 2 die将式(8)写成差分形式,则8)AiAq9)式中: Aq— 每次测定的单位过滤面积滤液体积(在实验中一般等量分配), m3/ m2;Ai —每次测定的滤液体积Aq所对应的时间,s;q — 相邻二个 q 值的平均值, m3/ m2第3页共8页恒压过滤常数测定(GL100D)――实验指导书以Av-'Aq为纵坐标,q为横坐标将式(9)标绘成一直线,可得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2斜率:S 二-K截距:I 二 Z qK e则,K = + m 2.'sKI Iq = = , m3e 2 Sq2 I 2T = l , Se K KS 2改变过滤压差Ap,可测得不同的K值,由K的定义式(2)两边取对数得:lgK =(L - s )g(Ap)+ B (10)在实验压差范围内,若B为常数,则lgK〜lg(Ap)的关系在直角坐标上应是一条直线,斜率为(1-s), 可得滤饼压缩性指数s。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1.料液罐, 2.水桶, 3.滤液出口阀, 4.反清洗液进口阀 5.压力变送器 6.板框, 7.安全阀, 8.反清洗罐, 9. 压力罐, 10.滤液进口阀, 11.空气进口阀, 12.电磁阀, 13.球阀, .14.电子天平, 15.空气压缩机, 16.料 液进口阀第4页共8页CaCO3的悬浮液在配料桶内配制一定浓度后,利用压差送入压力料槽中,用压缩空气加以搅拌使CaCO3 不致沉降,同时利用压缩空气的压力将滤浆送入板框压滤机过滤,滤液流入筒计量,压缩空气 从压力料槽上排空管中排出板框压虑机的结构尺寸:框厚度20mm,每个框过滤面积0.0127m2,框数2个空气压缩机规格型号:风量0.06m3/min,最大气压0.8Mpa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1配料在配料罐内配制含CaCO310%〜30%(wt. %)的水悬浮液,碳酸钙事先由天平称重, 水位高度按标尺示意,筒身直径350m m配置时,应将配料罐底部阀门关闭1.2搅拌开启空压机,将压缩空气通入配料罐(空压机的出口小球阀保持半开,进入配料罐的两 个阀门保持适当开度),使CaCO3悬浮液搅拌均匀搅拌时,应将配料罐的顶盖合上。
1.3设定压力分别打开进压力灌的三路阀门,空压机过来的压缩空气经各定值调节阀分别设定为0.1MPa、0.2MPa和0.3MPa (出厂已设定,每个间隔压力大于0.05MPa若欲作0.3MPa以上 压力过滤,需调节压力罐安全阀)设定定值调节阀时,压力灌泄压阀可略开1.4 装板框正确装好滤板、滤框及滤布滤布使用前用水浸湿,滤布要绷紧,不能起皱滤布紧 贴滤板,密封垫贴紧滤布注意:用螺旋压紧时,千万不要把手指压伤,先慢慢转动手轮使 板框合上,然后再压紧)1.5灌清水向清水罐通入自来水,液面达视镜2/3高度左右灌清水时,应将安全阀处的泄压阀 打开1.6灌料在压力罐泄压阀打开的情况下,打开配料罐和压力罐间的进料阀门,使料浆自动由配料 桶流入压力罐至其视镜1/2~2/3处,关闭进料阀门2.过滤过程2.1 鼓泡通压缩空气至压力罐,使容器内料浆不断搅拌压力料槽的排气阀应不断排气,但又不 能喷浆2.2过滤将中间双面板下通孔切换阀开到通孔通路状态打开进板框前料液进口的两个阀门,打 开出板框后清液出口球阀此时,压力表指示过滤压力,清液出口流出滤液2.3对于数字型,实验应在滤液从汇集管刚流出的时候作为开始时刻,每次800ml左右时采集一下数据。
记录相应的过滤时间每个压力下,测量8〜10个读数即可停止实验若欲得到干第5页共8页而厚的滤饼,则应每个压力下做到没有清液流出为止2.4量筒交换接滤液时不要流失滤液等量筒内滤液静止后读出AV值注意:AV约800ml时 替换量筒,这时量筒内滤液量并非正好800m 1要事先熟悉量筒刻度,不要打碎量筒),此外, 要熟练双秒表轮流读数的方法;对于数字型,由于透过液已基本澄清,故可视作密度等同于水, 则可以带通讯的电子天平读取对应计算机计时器下的瞬时重量的方法来确定过滤速度2.5每次滤液及滤饼均收集在小桶内,滤饼弄细后重新倒入料浆桶内搅拌配料,进入下一个压力实 验注意若清水罐水不足,可补充一定水源,补水时仍应打开该罐的泄压阀3.清洗过程3.1关闭板框过滤的进出阀门将中间双面板下通孔切换阀开到通孔关闭状态3.2打开清洗液进入板框的进出阀门(板框前两个进口阀,板框后一个出口阀)此时,压力表指示 清洗压力,清液出口流出清洗液清洗液速度比同压力下过滤速度小很多3.3清洗液流动约lmin,可观察混浊变化判断结束一般物料可不进行清洗过程结束清洗过程, 也是关闭清洗液进出板框的阀门,关闭定值调节阀后进气阀门4.实验结束4.l 先关闭空压机出口球阀,关闭空压机电源。
4.2打开安全阀处泄压阀,使压力罐和清水罐泄压4.3 冲洗滤框、滤板,滤布不要折,应当用刷子刷洗 4.4将压力罐内物料反压到配料罐内备下次实验使用,或将该二罐物料直接排空后用清水冲洗五、数据处理1. 滤饼常数K的求取计算举例:以P=1.0kg/cm2时的一组数据为例过滤面积 A=0.024x2=0.048m2;△V]=637x10-6 m?;^T1=31.98 s;△V2=630x10-6 m?;^T2=35.67 s;△q1=AV1/A=637x10-6/0.048=0.013271 m3/m2;△q2=AV2/A=630x10-6/0.048=0.013125 m3/m2;△^/△q1=31.98/0.013271=2409.766 sm2/m3;△T2/Aq2=35.67/0.013125=2717.714 sm2/m3;第6页共8页q0=0 m3/m2; q1= q0+^q1=0.013271 m3/m2 q2= q1+^q2=0.026396 m3/m2;q = 2 (q + q )= 0.0066355 m3 . m2 ;q 二 2 (q + q )= 0.0198335 m^ m2依此算出多组^T/^q及q;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 t/Aq〜q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从该图中读出斜率可求得K。
不同压力下的K值列于表1中表1不同压力下的K值△p过滤常数K(kg/cm2)(m2/s)1.08.524X10-51.51.191X10-42.01.486X10-42.滤饼压缩性指数S的求取计算举例:在压力P=1.0kg/cm2时的△ t/Aq〜q直线上,拟合得直线方程,根据斜率为2/ K3,则 K3=0.00008524将不同压力下测得的K值作lgK~lgAp曲线,如图3所示,也拟合得直线方程,根据斜率为(1 —s),可计算得s=0.198图2 △tI△ q〜q曲线 图3 lgK~lgAp曲线第7页共8页六、实验报告1. 由恒压过滤实验数据求过滤常数K、qe、Te2. 比较几种压差下的K、qe、Te值,讨论压差变化对以上参数数值的影响3. 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lgK〜lgAp关系曲线,求出s4. 实验结果分析与与讨论七、思考题1 .板框过滤机的优缺点是什么?适用于什么场合?2.板框压滤机的操作分哪几个阶段?3. 为什么过滤开始时,滤液常常有点浑浊,而过段时间后才变清?4.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当你在某一恒压下所测得的K、qe、Te值后,若将过滤压强提高一倍,问上述三个值将有何变化?第8页共8页。












